APP下载

略谈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时空转换技巧

2014-10-11范海霞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古代诗歌时间空间

范海霞

〔关键词〕 古代诗歌;时间;空间;

转换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90—01

恩格斯说过:“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这说明任何事物都存在于四维空间中。文学也不例外。那么富有联想和想象意味的诗歌,是如何在极其有限的篇幅中将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进行不落痕迹处理的呢?这些转换技巧又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呢?本文将以初中语文课本中所选的中国古代诗歌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一、 诗歌中最常见的时空转换技巧是以空间的转换暗示时间的流逝

之所以将存在于空间的事物(即意象)作为主要的描写对象,是因为时间是抽象的,它的流逝是不易觉察的,读者只有注意到真切可感的事物的改变,才会意识到时间在变化。《世说新语》中东晋大司马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就是这个道理。李煜《虞美人》一开篇,诗人不问抽象的岁月“何时了”,却用“春花秋月”指代美好的事物,显得形象贴切,让人顿生美景永在,而生命短暂的感慨。“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东风”即春风,既是写可感可听的已逝之景,也暗示新的一年已经来到,这让词人不得不回顾起往昔的岁月,而年岁交替时节又容易让人对往昔产生怀念和感慨。接下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故国”既与前文中的“小楼”形成空间上的对比,一大一小,又将思绪从现实引入回忆,意味着昔日过着帝王生活,今日成了阶下囚的巨大反差。“雕栏玉砌”暗示昔日的富贵荣华,同时用“朱颜改”暗示现在“故国”的破败萧条。最后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流传的名句。作者将无形的忧愁比作“一江春水”,使得无形化为有形,而且意境也大大扩展,这正是作者满腔愁闷的最好写照,同时江水的永不枯竭,不也正象征着诗人忧愁的永恒吗?这首词通过对眼前之景的描写,将思路由空间延伸到了时间,过去、现在与未来不着痕迹地出现在词中,这种时空处理技巧非常纯熟,达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程度。

二、诗歌中还有一种转换时空的技巧是以时间为经,以空间为纬,共同营造优美的意境

在这类诗歌中,时间的变化往往有清晰的脉络可寻,而空间中的各种景物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有明显的改变。在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中,“君问归期未有期”是对往昔妻子来信的回答,既点明写作缘由,又巧妙地让时间从昔到今有了自然的过渡。“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该诗中的名句,写出了作者客居之地秋雨连绵的景象。今夜缠绵的雨声让作者难以入眠,而思念之情就像这秋雨一般无穷无尽,甚至溢满池塘。这一句紧接第一句写现实之景,同时将空间由屋内扩展到整个巴蜀大地,用世界之大衬托出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将思绪由眼前远隔天涯的苦闷现实,引入对未来相聚生活的热切向往,采用白描手法,写出了亲人团聚的温馨。

三、 时空的不完全转换也是一种重要技巧

这种技巧往往将时间与空间中的一种(常常是时间)限定在有限的范围内,而将另一方竭力扩展,以达到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时空处理与以上两种情况有所不同。这首小令共有二十八个字,但全诗却展示出异常丰富的意象: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日、人等十一种景物,在空间上呈现出由远及近的特点,在心理上却呈现出由近及远的感受,即由眼前凄冷之景联想到远在天涯的温暖家乡。全曲呈现出的时间比较特殊,从头至尾被限定在黄昏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以这是一种时空的不完全转换。《元曲三百首赏析》对它的评价是:“该曲在“时间、空间的处理上颇见匠心。就空间来说,这里是远在天涯的景物,这与在自己家乡见到的景物是完全不同的;而时间又是在日落黄昏,所以作为‘天涯沦落人,不能不考虑今晚的去处和奔波的艰难。”

以上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三种时空处理技巧。这三种技巧或者时间固定,空间无限延伸;或者空间不变,时间纵横无常;或者时间与空间一起变迁。需要指出的是,诗歌中的时空处理是非常复杂的,有时是各种技巧的综合运用,不会仅仅局限于这三种方式,所以需要教师认真分析探讨。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古代诗歌时间空间
创享空间
时间消灭空间?
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传统文化
高中古代诗歌教学的三步曲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