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10-11牛莉花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普通话课文语言

牛莉花

〔关键词〕 朗读教学;农村小学;问

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83—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它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将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进行再创作的活动。然而,在农村小学朗读教学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一、农村小学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缺乏语言环境。农村学前教育不完善、不规范,很多学生上小学时还不会讲普通话,再加上农村教师大部分是本地人,普通话也不标准。语言环境的缺乏,使得朗读没有根基,朗读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2.朗读时间不够充分。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还不到五分钟,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没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况下,就匆匆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使得朗读成为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

3.朗读重个体轻全体。大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只盯着那几个读得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很难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

4.朗读指导方法不力。一些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没有能力进行示范朗读,对教材理解不透,对文章表现的情感把握不准,指导方法单调、机械且生硬,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作用。

5.朗读方式缺乏多样性。朗读的方法应灵活多样,但在农村,实际应用到教学中的却很少。这种单一且毫无目的的朗读,无法激起学生朗读的热情和兴趣,更别说朗读会产生有益的效果了。

二、改善农村小学朗读教学的对策

1.创设朗读语言环境。提高农村小学生朗读能力,除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关键是要给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的创设,首先要重视并真正落实师生同讲普通话的要求,养成学生在校园用普通话交流和学习的习惯。其次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完善学生的语言环境,如,举办演讲会、朗诵会、故事会等。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树立学生讲好普通话的勇气和信心。最后还要鼓励学生在校外和家里讲普通话,多用普通话与家长交流、沟通。

2.保证学生的朗读时间。教师要将“朗读课文”作为课堂上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等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朗读;减去繁琐的逐句逐段分析,给朗读留下宝贵的时间;让形式花哨、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学生朗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把课文读得滚瓜烂熟,自然对课文主题、写作特点有更透彻的理解。

3.扩大朗读的训练面。教师在课堂朗读训练时,应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朗读,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其中。针对农村学生朗读水平的差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层次性的训练: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要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要因人而评。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的刻苦练习,才能扩大朗读的训练面,使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

4.加强朗读指导、示范。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水平,平时多听录音、广播,努力提高普通话水平。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做到熟读教材,心中有数。其次,教师要多进行朗读示范。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刚接触字词,认知也很模糊,不知道怎样表情达意,但模仿能力很强。因此,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最后,在朗读训练中要让学生领会朗读的基本要求,用标准、流利、有感情的普通话朗读课文。另外,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要适度指点朗读技巧和方法,包括掌握停顿、确定重音、掌握语速、把握语调等。

5.丰富朗读方式,激活朗读兴趣。朗读的方式纷繁多样,但每种方式都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所朗读的文章内容来选择朗读形式,不能滥用。如,需要起示范作用或者检查时采用单独朗读;遇到课文中精彩段落可采用分组读或全班齐声朗读;课文中有人物对话的多采用分角色朗读或分组朗读等。无论哪种朗读方式,教师都要善于倾听,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读得好,教师都应给予适当的鼓励。这样,学生才会树立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读出形、读出情、读出味、读出神。

编辑:马德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普通话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教爸爸说普通话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如果古人也说普通话
17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