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策略

2014-10-11张彩贤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张彩贤

〔关键词〕 语文教学;高效课堂;课 后作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52—01

语文,顾名思义,需要语言和文化并重。《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部分教学者一板一眼死抠课本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心智的成长,情操的陶冶,文化底蕴的积累都是不利的。“语”“文”兼备,在重视“语”——基础语言教学的工具性的同时将“文”——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上案头,将语言学习和文字训练切实融入在课堂教学和作业布置中,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才能水到渠成。

一、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一)有效引导,良性互动

构建高效课堂,就应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在首要位置,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学生在任何教学环节都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引路人的作用,同时有意识地弱化教师的主体性,避免低效的单向输出,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发挥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巨大潜力。许多教学者尽管意识到单向输出教学的弊端,但仍然喜欢给学生“喂着吃”,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互动过程的不可控性,相较于庞大的中学语文知识体系,课堂上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介于互动教学的耗时费力使得不少教学者绕道而行。其实,教学者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与互动学习的理念并非水火不相容,二者应该兼顾。实际教学中,教学者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的同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目标,将教学活动设计严格控制在教学大纲范围内,将每堂课的目标具体量化。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在教学者的主导作用下才能更好凸显。

(二)立足教材,举一反三

教材是学习任何科目必备的工具,离开课本,语文的学习就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课本上的素材对于完整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数量和质量都要兼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教材,要将教材外优秀的教学材料也引进到课堂上,贴近实际,定向延伸,拓宽其视野,丰富其感官,举一反三,使得学生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推荐学生阅读《红烛》《死水》,以“我眼中的闻一多”举办主题演讲“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成灵光”,学生在彼此的感悟间无形中拓宽了思维,深化了自己的认识,升华了感情。

二、如何优化课后作业

(一)因材施教,作业多样化

高质量的课后作业是中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保证,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整合归类式的作业替代每天的常规抄写,深得学生的喜爱。即一单元学完学生自己整理归纳所学单元的重难点。笔者规定了字词释义、难句分析、好句摘抄、语法辑要、背景搜集等固定栏目,由每一个学生自行填写整理,于每个单元结束后两至三天内交上来。这样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初衷,每一次作业的整理都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不仅大大提升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减轻了日常抄写作业的负担,也为日后考试的复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作文训练从片段入手

作文是多数学生最头疼的一项作业,完成质量差也成为每一位老师心头的难题。鉴于完成一篇作文,要综合考虑选题,构思,语言组织等,普通学生一般至少需要40分钟左右,个别的甚至会出现一写作文就要熬夜的恶性循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做了这样的尝试:读书笔记常抓不懈,坚持片断练习常态化,大作文联系则求少求精。“艺海拾贝”和“小练笔”是笔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来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两种作业方式。“艺海拾贝”即读书笔记,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便于保存携带的一个笔记本,规定每日必须完成笔记量,定时检查,定期组织评比,挑出优秀的相互交流,这样于无形间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后阅读的积极性。“小练笔”是笔者对片段练习作业的代称,每隔两天要求学生就教师给出话题或自选话题写文章,可长可短,但最短不得少于五百字,这样的形式区别于日记和大作文,既避免了天天写无处下笔的窘状,又充分激发了优秀学生的潜能。

中学语文教育,不仅要在教什么上下工夫,更要研究教师究竟教会了什么,学生学到了什么,遵循语文这一人文学科的基本规律,培养使学生终身受用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素养。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语文教学高效课堂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