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2014-10-11拦月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因势利导平等转化

拦月

〔关键词〕 学困生;转化;平等;因势利导;家长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8—0038—01

在一个班级中,学困生虽然只占全班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对整个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的影响较大,是造成教学效果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共同关注的话题。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认识,平等对待,维护学困生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一个人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本能心理反应,不能随便受到伤害。学困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训斥,受到同学的挖苦和嘲笑,自尊心易受伤害,他们维护自尊的愿望要比其他学生更强,随时存有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总认为老师、同学和家长都厌弃自己,内心充满了自卑感。鉴于此,对症开放转变学困生,首先要从了解学困生的心理状态、维护学困生的自尊心、排除厌学心理障碍开始。

1.正确认识学困生现象,给他们以平等的心态。学困生是教育过程中固有的现象,体现着教学矛盾运动的辩证性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了教育对象认知局限性与理论知识性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由于教育对象自身认知能力各有差异,在学习中本身存在着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教育的职能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成为有用之才。因此,作为以育人为天职的教师,有责任给每个学生以平等的教学态度,而不能喜优恶差,歧视、挖苦学困生。

2.关爱学困生,维护其自尊心,培养其自信心。由于学困生的自卑感很强,因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更多地关爱学困生,洞察他们的学习、生活习惯,揣摩他们的心理特点,感悟他们的内心要求,通过课堂问答、课外辅导、作业批阅和访问家长等多种途径,对学困生予以关怀、鼓励和帮助,尽量维护其自尊心,努力培养其自信心,启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3.积极开导,正确引导,悉心指导。学困生在思想认识上存在着迷惘和误区,亟待教师去化解开导,使其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同时,教师应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用事实说明道理,纠正其不良言行,引导学困生向着文明、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因势利导,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工作

1.善于发现学困生的积极因素,并使其发扬光大。即使品质再顽劣的学生头脑中也有着美好的愿望,学困生也希望自己的行为受到老师和同学的称赞,也希望自己的学习成绩能赶在别人的前面,只是由于认识不足或方法不当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他们的努力虽然不明显但至少说明在其内心深处有一种觉醒的力量在涌动着。所以,教师要仔细观察,善于发现,在教学中一视同仁地尊重每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抓住机会对学困生加以“你真棒”的鼓励,使他们意识到“我能行,我最棒”,并及时适度的点燃着“星星之火”,推动和鼓励他们进一步醒悟、转变。

2.利用学困生的爱好和长处,因势利导,激发其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教师应抓住其中一两个闪光点进行培养,因材施教,并注意以点带面,逐步扩散到其他方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学习兴趣,使学困生在爱好兴趣的推动下主动探索新知识,从而实现转变。

3.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工作。我结合本班学困生的特点,利用班级“循环日记”的特殊方式,一对一进行辅导,帮助学困生提高学习能力,从中发现学困生的思想动态。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渗透思想教育,大力调动他们的内在潜力。并组织优等生与学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共同学习,共同提高,从而形成了一个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集体。

三、联系家长,形成教育合力

教师是家长的教育顾问,要帮助其熟悉教育方法和手段,懂得教育规律。首先,教师要主动与学困生的家长加以联系,进行沟通,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有利于克服对学困生要求上的不一致,从而避免教育中的某些失误。其次,充分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对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要求,让家长明白孩子在一定时期内应掌握什么,并达到什么标准,以及每一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应对的办法。最后,充分发挥《家校联系手册》的作用,对学困生的生活、思想、学习等情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及时反映学困生在家中的学习状况,从而把学困生的某些不良行为能够消除在萌芽状态,形成教育的有效合力。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因势利导平等转化
聚焦时政析热点 因势利导巧复习
因势利导抢市场,练好内功助发展——迅达咨询砥砺奋进的五年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顺时而变促转型 因势利导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