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10-11魏孔梅

甘肃教育 2014年18期
关键词: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成因

魏孔梅

〔关键词〕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18—0021—01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同时,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成为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常年缺乏父母和家庭的关爱和教育,对他们的成长带来诸多不利影响。留守儿童的教育已成为现在农村教育的重中之重,应得到社会各阶层的广泛重视。下面,笔者就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谈几点看法。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以其启蒙性、长期性、个体性、灵活性、感染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失去家庭教育的孩子就像一匹没有缰绳的野马,无拘无束,我行我素,无人看管。一个学生犯了错误或者成绩倒退,在学校有老师管教,可是回到家便没人管了。可见,没有父母的教育而单靠学校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

由于家庭教育的相对缺失,会造成孩子心理的扭曲,容易产生对父母的怨恨,甚至报复社会的不良心态,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甚至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

2.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纵。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由于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特殊的社会群体,学校、老师对他们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

二、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策略

1.尽量改变家庭教育现状。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为此,父母要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尽可能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平衡感和孤独感,使他们体味亲情的温暖。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农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校、在家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满足他们的安全感。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使情感得以抒发。

2.教师要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在和他们交流的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进而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3.政府部门要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工作。乡镇政府要发挥爱心超市作用,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编辑:郭裕嘉

猜你喜欢

教育问题留守儿童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