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2014-10-08周莹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正能量中国传统文化

周莹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利于遏制当前亚文化对大学生的不利影响,并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很强的人格优化功能,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青年亚文化;大学生;正能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272-02

2004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传统文化的思想教育功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以儒、释、道、法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尤以儒家文化最为突出。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孔子曰:“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指出应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以及道德水准,才能为实现”仁爱”之最高境界奠定基础。“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强调为他人、为整体、为社会应做到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则信,泛爱众,而亲仁。”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精神追求,强调生存发展中的精神价值,倡导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和困难,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抱负,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这些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

二、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20世纪60至70年代,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学者集体撰写了一部叫《仪式抵抗》的著作,“青年亚文化”这一概念被正式提出。青年亚文化是各个时期处于边缘地位的青年群体文化,它由青年亲身创造,往往会被媒体宣传、放大,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颠覆性和批判性。西方亚文化代表科尔曼将青年亚文化喻为“存在于成人鼻子底下的另类文化,它拥有不同的语言,特殊的象征符号以及更为重要的价值系统……所有这些使它远离了主体社会所建立的体系和目标”。

青年亚文化以青年为载体,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的代表,易于接受新生事物,易于在思想层面对青年亚文化产生共鸣。他们不但是青年亚文化的承载者,也是青年亚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

纵观中国当代文化现状,流行歌曲、摇滚乐、漫画迷、街头涂鸦、追星族、小资、愤青、闷青、各种选秀文化、“哈韩”、“哈日”亚文化、粉丝文化、微博文化……它们既如同一杆杆灯标点缀在社会生活前行的路途,又仿佛一波波浪潮拍打着生活的礁石,一次次地与主流文化争夺着话语空间。可以预见,随着社会互动频度的增强,传媒的日新月异,主流文化宽容度的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亚文化涌现出来,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青年亚文化,已成为了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①

青年亚文化以青年为切入点,利用文化体系或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向青年传播和渗透。青年亚文化模糊了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取而代之的是多元混合的意识形态,以此来诱导青年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青年亚文化能够削弱传统文化意识形态性,对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产生冲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效应。

三、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必然受到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消极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的,它们往往浑然一体、相互交织,而且往往从一个方面看是精华,从另一方面看又是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审慎地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教学中,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②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自身所属国家的一种积极和认同的态度和行为。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有认同感。

热爱自己的祖国应该是每一个有志青年都具有的情感,但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要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古代的岳飞,为了民族大义而英勇牺牲的抗日英雄们,舍弃自己美好前程,毅然回国报效国家的两弹一星的元勋们,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当然,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大学阶段是其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其爱国主义价值取向的定位就是要完成学业,完善知识结构,拓宽视野,提高自己在未来职业中的各种能力。因此,教师要鼓励他们珍惜时间、认清方向,掌握专业技能,充实求学生涯,为以后承担祖国建设和振兴中华的重任打好基础。爱国主义不是泛泛的空谈,而是脚踏实地为国效力,为人民服务,要从点滴做起。大学生应当弘扬新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情怀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正能量。

(二)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endprint

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新形势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论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和奋斗目标,描绘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美好蓝图,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中国梦,可以说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的夙愿,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是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作为当代大学生而言应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的德行做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和奋斗,当代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在现实基础上迎接挑战,明确人生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三)强化大学生养成教育

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使大学生养成优良的学风、高尚的品行、健康的心理、规范的生活方式、优良的人文素质。孔子曾有语:“少成若天性,习贯之为常。”强调了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孔子思想中包含丰富的养成教育内容,比如忠国爱民,仁爱孝悌;勇毅力行,刚健有为;终身学习,博学多能;文明礼貌,讲究礼仪;节约资源,天人合一。③

养成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有利于优良学风和优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政治课教师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从孔子的养成教育思想中汲取营养,加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谐健康成长。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程。而当代大学生群体具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具有鲜明的特色。作为高校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这一群体的思想动态,认清青年亚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使每一位大学生都能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

——————————

注 释:

①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12.

②程国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J].机械工业高校研究,1997(3).

③向会斌.略论孔子的养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

参考文献:

〔1〕陈殿林.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机制研究[M].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2〕程国益.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J].机械工业高校研究,1997(3).

〔3〕吴秀华.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爱国主义导向功能[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1).

〔4〕向会斌.略论孔子的养成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

〔5〕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年亚文化正能量中国传统文化
亚文化对青年人的创作影响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青年消费主体性的建构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建筑设计内在的文化反思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正能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析
民间美术在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警惕青年亚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侵蚀
青年亚文化研究的本土色彩与跨界对话
亚投行,美国应发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