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面高扬的党旗

2014-10-08王爱军杨仕智

党建 2014年7期
关键词:全村乡亲们集体经济

王爱军+杨仕智

今年4月12日,86岁的王在富去世了。这位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西陶镇西滑封村原党支部书记,留给乡亲们的,是深切的缅怀和永久的追思。

50多年来,王在富凭着敢为人先的闯劲、甘当重任的干劲、忘我牺牲的拼劲,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一个穷得叮当响的“糠包村”,变成了闻名全省、全国的小康村和文明村。村民都住进16层的公寓楼,享受着中央空调四季如春的舒适环境,过上了“乡村都市”的新生活。

50多年来,王在富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职责,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心中无我,曾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河南省甲等劳模”、“省优秀农民企业家”、“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焦作人物”等荣誉称号。他以自己的高风亮节,以为了党和群众的利益披肝沥胆、一往无前的奉献精神,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光辉形象,书写了精彩的篇章。

“不让老少爷们儿都富起来,我死不瞑目”

1959年,31岁的王在富挑起村党支部书记的重任。当时,村里实在太穷了,“清早糠,晌午汤,傍晚稀饭照月光,长年缺盐吃淡饭,家家户户闹饥荒”。王在富暗暗发誓:“不让老少爷们儿都富起来,我死不瞑目。”

1960年春天,为改良土壤,王在富和乡亲们一起肩挑车拉,从沁河滩运回3000多立方米沙土,把几百亩土地翻了二尺多深。为让耕地旱涝保收,王在富又带领大家打了12眼水井,兴修水利,推广先进耕作技术。困扰西滑封村多年的吃饭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王在富脑子活,点子多,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已然开始琢磨工副业生产了。他从本村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以工养农,兴工富农”的发展思路。上世纪60代办起了弹棉花、轧花、磨面、榨油、砖瓦窑、酱菜厂等;70年代办起了造纸厂、面粉厂等;全村的企业达到13家,西滑封村的集体经济实现一个个新跨越。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滑封村实现“家大业大”了。王在富说:“发展靠人民,发展为人民,一定要让群众分享发展成就的荣光,分享发展成果的甘甜。”

从此,西滑封村的住房经历了三次变迁,一次比一次好。

第一次变迁是排楼。在1976年以前,村民住的多是土坯房、茅草房。村里的集体经济有了积累后,王在富把村里的能工巧匠组织起来,成立了建筑队,一干就是10年,为全村盖起820间两层排楼,全村250户人家,800口人,全部搬进两层的楼房。

第二次变迁是单元楼。为了满足群众的住房和村办工业的用地需求,上个世纪90年代初,王在富带领乡亲们拆排楼、盖居民楼,一干又是8年,建成6栋住宅楼,楼内水电气、电话、有线电视一应俱全,144户农民喜迁新居。

第三次变迁是“世纪高楼”。2001年,村里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两栋被称为“中国农民第一高楼”的16层住宅楼,全村又有192户村民迁进新居。

住房有了变化,村里又实施一系列建设文明村落的项目:投入40万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投入50万元,修建绿色文化广场,添置现代化娱乐设施;投入280万元,建成村卫生院,请来市县名医,群众小病不出村,大病不愁治,周边三里五村的乡亲也能就近就医。此外,村里年满60岁的老人,每月可领300元的生活补助金;每个劳力一年可获得1200元的子女教育补贴和用水补助。从此,西滑封村的乡亲们过上老有所养、幼有所教、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

王在富当年的铿锵誓言,声声落实,字字镌刻在群众心头。

“让西滑封村的发展永不停步,永不落后”

王在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坚持实事求是,不忘与时俱进,每一个重要关口,每一件事关全村发展和群众利益的大事面前,他都要用“实事求是”这把尺子量量,一切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出发,一切从维护和发展老百姓的利益出发。他说过:“不跟风,不盲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的发展才能永不停步,永不落后。”

十年动乱中,王在富也被扣上“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的帽子,白天挨批斗,晚上照旧带领乡亲们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发展农业生产。他坚信:“党领导人民闹革命,目的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改变贫穷面貌。我带领大伙儿走致富路,没有错。”

阴霾散去,时过境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拂面,包干到户,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的改革任务摆在了王在富的面前,这也是一次艰难的抉择。

当时,西滑封村与其他村的情况不一样,集体拥有的工农业生产已初具规模。农业的耕耙种收已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工业企业也有一定规模。1978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已达72万元。这种情况下,西滑封村若是实行包干到户,把集体拥有的大型农业机械分给农户,把厂房、机器也拆开分了,那么,西滑封村历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几十年所积累的集体经济,一夜之间化为乌有,而前景将如何?

这时候,王在富反复琢磨中央文件的精神,他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关键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年,西滑封村已由传统的自然经济转入商品经济,一半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集体经济积累雄厚,一分了之,必然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主意已定,王在富说道:“西滑封村不能分,走发展生产力的路没错,走共同富裕的路没错,这符合中央的精神,也没有脱离咱西滑封村的实际。”

西滑封村的乡亲们,拥护改革开放的好政策,支持王在富的务实主张,从本村实际情况出发,村里兼容家庭联产责任制的优点,建立农业公司,实行了土地管理、土地使用、大型农机具、水利设施、劳动成果分配“五统一”和农业经营专业组责任制。

实践证明,王在富的决策和西滑封村的选择是正确的。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进一步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注入比单一家庭的经营更具旺盛的活力。

西滑封村的乡亲们说:“要不是老书记有主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也没有咱西滑封的今天!”

如今,斯人已去,功绩永存,天地可鉴这位老共产党员的智慧与忠诚。

“当干部心里要时刻装着群众,以奉献为荣”

王在富严格自律,一直保持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他说过:“当干部心里要时时刻刻装着群众,公道正派,不怕吃亏,以公为德,以奉献为荣。”

2001年,西滑封村要盖住宅楼,有个建筑公司的经理找到王在富,留下一个10万元的红包。王在富发现后,连夜打电话让财务人员拿走这些钱,并交到村财务处。同年,王在富被评为“武陟县十大经济功臣”,县政府奖励50万元,他把这50万元也捐给村办卫生院。

“当干部要冲锋在前,享受在后,勇于奉献,甘于吃亏”,这句话已成为王在富的口头禅。西滑封村有过三次分房,王在富都是最后一批搬进新居。他严格要求家人和亲属,不能做有损于集体的事,不能给他的脸上抹黑。多年来,他在西滑封村享有那么高的威信,说话管用,红旗不倒,啥原因,就在于他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贯穿在平素的工作中,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上。乡亲们从心里佩服他,尊重他,听他的,一心一意跟着老书记往前奔。

走进西滑封村,我们不难发现,这是一个超凡而和谐的村庄:这里的企业均为集体所有,村民们安居乐业,其乐融融。西滑封村党支部多次被省市县党组织命名为先进党支部,还被中央组织部授予“全国先进党组织”殊荣。这些荣誉的背后,都有王在富的特殊贡献,都与他的清正廉洁和心底无私密切相连。

一位诗人这样赞美王在富:你的心海涌动着时代的潮汐,你的心路就是奔向共同富裕;你的心愿用奉献串成明珠,你的生命是永葆青春的旗。

王在富,老书记,一面高扬的党旗,党和人民永远记着您!(责任编辑:杨连元)

猜你喜欢

全村乡亲们集体经济
全村唯一收件人
《猎人海力布》五问
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发展集体经济更需完善乡村治理
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脱贫攻坚
理发
理发
老张回家记
Beams Up
那片土地 那座村庄 那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