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师机采棉的系统探讨

2014-10-04万凤兮万继勇谷成超

中国棉花加工 2014年1期
关键词:八师公检机采棉

■万凤兮 万继勇 杨 君 谷成超

〔1兵团第八师工业局,新疆石河子 832000〕

〔2第八师银力集团,新疆石河子 832000〕

〔3石河子纤维检验所,新疆石河子 832000〕

〔4第八师工业局,新疆石河子 832000〕

八师石河子机采棉从2000年开始种植、采摘、贮藏、加工到销售已有15年的历史。15年来机采棉经历了品种选择,种植模式调整,落叶剂筛选,打药方式改变,加工设备技改,工艺优化、定型,棉花国家标准的变迁。2013年机采棉实际采收面积达到84%以上,形成了现在的机采棉品种、栽培、采摘、设备工艺、加工等八师机采棉模式。

一、品种的选育培养是发展机采棉的基础

品种的选择对机采棉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2013年以前八师一直在探索机采棉的种植品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八师主栽的机采棉品种为新陆早297-5、18-3,它的弱点是对水的“敏感”性很强,长蕾座铃大量要水时恰好是缺水期,造成蕾铃脱落。新陆早-36、zm-2、710等多达几十个品种,它们的弱点是生长期长、含糖高、叶片与棉花的黏附力强,变异性强、退化快,吐絮不集中。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株型、底部桃高度不适合采棉机的采摘、清理时杂质难以与棉花分离,加工出的皮棉等级低、杂质含量大、可纺性差,不受市场欢迎。

2013年,八师到野地、安集海片区的全部团场调研,发现莫索湾片区部分团场大量种植适应机采的棉花新品种新陆早-50,此品种生长期122天、植珠呈塔型、珠型紧凑、叶柄绒毛少、茎干较硬、光滑茸毛稀少、含絮力好、衣分43%以上、纤维长度30 mm以上,加工性能好。

133团3分厂的美国“拉玛斯”170型加工线从2004年建成投产到2012年的8年间,轧出的皮棉公检没有出现过3级,大都在4~5级,甚至还有6级(品级体系),2013年该团将新陆早-50品种放在该线加工、公检,白棉一级占生产总量29.4%、白棉二级28.8%、白棉三级38.1%,“颜色级”平均2.06级。133团8条线的生产总量(部分新陆早50)中白棉一级占11.4%、白棉二级36.6%、白棉三级49.6%,“颜色级”平均2.38级。(因2012年公检的主要指标为品级,与2013年的“颜色级”没有可比性)。

表1 颜色级对比

表2 长度对比

表3 马克隆值对比

从数据可以得知,品种对机采棉起着基础性决定作用。

二、落叶、采摘直接影响机采棉加工质量

八师机采棉(66+10)cm或(66+8)cm行距的种植模式,决定了机采棉的落叶效果和采摘时籽棉含杂的多少,直接影响了加工出的机采棉皮棉质量的优劣。

(一)落叶

落叶的效果对机采棉加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八师机采棉脱叶主要使用国产的瑞脱隆和德国产脱吐隆化学脱叶剂。两者的使用效果基本相同,区别是产品价格和使用量。虽然国产产品用量是德国产品的2倍,但是德国产品的售价为140万元/t,是国产产品65万元/t的2.15倍。规定使用量分别为195 g/hm2(13 g/亩)和450 g/hm2(30 g/亩)。但在实际使用中,受天气和多种因素的影响,每公顷的用量比规定高50%或100%。落叶时的天气温度和时间选择对落叶有决定性作用,落叶时比较适宜的天气温度平均应不低于18℃,23℃~25℃时的落叶效果最佳;低于18℃,落叶效果差。时间的选择取决于棉花的成熟度,棉花成熟在30%~45%是打落叶剂的最佳时机,在时间选择上八师团场打第一遍落叶剂不晚于9月10日,过早,棉花成熟不好会造成减产;过晚,成熟过度枯叶落在棉花上,机采进了籽棉,籽棉杂质含量过大。

2011年以前,八师团场采取喷洒一遍落叶剂并只能喷洒在棉枝上部,效果不好。2011年开始采取全方位立体方式两遍喷洒落叶剂,效果很好。如果在第一遍喷施落叶剂5~6 d后,机械或人工在棉田再走一遍,落叶效果会更好。因为第一遍喷施后的棉叶根部已死,棉叶没有干枯即可落地,第二遍施药后落叶将达90%。(66+10)cm或(66+8)cm行距的种植模式决定了虽然落叶的效果好,但是落下的棉叶大都落在两行间的棉枝上,落地率差。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就是第一遍施药后,人工进地“趟”一遍,使两行间落下的棉叶落地,减少采棉机采摘的籽棉杂质。

(二)采摘

1.时间

根据八师团场近几年秋季的天气情况,无露水、有风时,采棉机11:00点进地,21:00时停采最好。如果脱叶剂打得好、落叶好,在此天气情况下,此时段的籽棉回潮率最适合加工,适应贮藏不易霉变。天气有露水或露水大时,采棉机必须等到太阳出来露水消去(12:00~13:00)方可进地采摘,20:00停止采摘。只有严格把握好天气情况和采摘时间,才能保证采摘的籽棉含水适宜加工,贮藏不发生霉变。

2.采摘

打脱叶剂后,哪块棉田何时可进采棉机,要设有专人监测棉枝落叶、籽棉长开程度、是否有露水、籽棉含水情况。只有达到要求才能进地采摘。采摘时采棉机采摘头降温喷水必须严格按标准控制,否则籽棉含水将会超标,贮藏时容易霉变。

为了防止危害性杂物(水泥块、砖块、石头、铁物)进入籽棉,尽可能保证籽棉不落地,应配足自卸式拉棉车,保证采棉机采满即卸入拉棉车或打模机,不致籽棉落地人为掺进危害性杂物二次污染籽棉。如果籽棉确需落地,植棉户必须有一块可放下一斗机采棉的衬布。如果不垫衬布,直接将机采棉倒在地上,既会造成残膜等异性纤维进入籽棉,又会使灰土在打模或装车时进入籽棉,致使籽棉灰土含量高,加工时车间污染严重,公检时皮棉颜色级低,最终导致经济效益差。

采摘的机械化使八师团场每年在拾花费用上的支出达10亿元以上,从20万人左右的拾花大军到目前可以不用1名拾花工,30%的团场达到了100%的棉花全程机械化。

采棉机的选择对机采籽棉含杂多少有着很大的影响,实际采摘中发现迪尔采棉机因为采摘方式的不同,采摘籽棉含杂率在15%左右,远小于凯斯采棉机采摘的大于18%的籽棉含杂率。

三、贮藏、加工对保证机采棉效益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贮藏

贮藏必须遵循“控水分、防霉变”六字方针(即籽棉回潮率为10%、籽棉含杂率为10%)。要做到“六字”方针,落叶采摘即“第一车间”必须严格、坚决执行“操作规程”,这样才能给贮藏防霉变提供保证。机采棉加工从10月初开始,加工期70~80 d,机采40~45 d,意味着采棉机当天采下的籽棉,只可加工1/3到1/2,剩余2/3或1/2需要存放。为此要求“第一车间”必须把籽棉水分、杂质控制到“双10%”的可贮藏标准,否则,一旦超水分籽棉进加工厂,受存放场地的限制,大垛堆放就会发生严重“霉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模块籽棉的贮藏一定要有存放场地,不可放在地边地头,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残膜和灰土的严重污染。

进厂籽棉大垛存放时,一定要按照消防部门的规定堆放,严格控制和监测大垛水分。使用测水器深入垛内100 cm处探测温度是否升高,必要时将大垛用铲车“剖”成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保证垛内温度不使籽棉发生霉变。

(二)加工

1.设备

(1)技术改造

自1998年至2013年八师棉花加工设备技术改造投资21.13亿元,2000年开始试验推广机采棉,到2013年技改投资20.7亿元。截止2013年末,八师棉花加工设备技术改造任务基本完成,为今后机采棉加工提高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巨额的投资使团场棉花加工设备从过去完全人工操作的5571型轧花机到现在的电脑控制、智能化、在线检测的山东天鹅171、126,邯郸金狮168、128型轧花主机设备。尤其是喂棉系统的机械化,在未采用机械“开模或地坑”喂棉前,4人一个喂花口尚不能供上轧花机轧花,尤其是快下班或夜班后半夜,喂花工饥饿和瞌睡,设备1/3在空运转,加工成本没有减少,产量严重下降。技改成机械喂棉后,设备满负荷运转,每条线产量提高1/3~1/2,成本下降12.3万元/年,全师71套地坑喂棉每年提高效益876万元。经过主机设备的使用、筛选,确定为171、168、128、126型轧花机。经过统一规范、严格管理,到2013年底,上述四种机型已达到八师棉花加工主机设备的70%。

(2)设备检修

设备检修是一项很强的基础工作。2013年,八师认真抓好检修工作,当年皮棉的实际入储价格比2012年实际入储价格高665.3元/t,提高加工质量产生效益2.2亿元。因为设备检修得好、运转率高,加工期较2012年短,仅电费支出一项节约3044万元。八师从1998年至今,每年坚持不懈地抓好检修验收工作,要求设备检修必须完全“脱衣脱裤”,设备拆卸“干净”后经厂相关人员验收后方可重新组装,师市组织专家对设备检修工作进行现场验收。15年的实践证明,此项工作在团场、加工厂得到极大认可和好评,一致赞扬。它既提高了设备的完好率和运转率,又减少了安全事故的发生,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益。

2.工艺

(1)优选

何种工艺最适应八师的机采棉加工,成本最低,效益最好。八师从2010年就着手该项工作,经过专家们的反复论证,经过3年的实践证明:八师机采棉加工最适宜的工艺设备为:3台型171、3台型168和4台型128、4台型126、400型(25包/h)打包机、机械喂棉(开模或地坑)、郑州棉麻工程技术设计研究所生产的热风烘干炉、塔的机采棉加工工艺。它具有匹配适中、前后衔接好、物流顺畅、容易操作,设备利用率高,加工效率高等优点,是八师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首推的设备和工艺,2013年已占到全部生产线的58%。

(2)调优

工艺的优化是永恒的主题,实践是检验正确与否的最好方法。北疆的秋冬季天气决定了机采棉的加工期仅10月1日至12月20日80天的最佳时间,10月一天的生产量是11月后5~7 d的生产量,超过12月20日后加工成本将会成倍甚至十几倍增加。为了保证加工成本不至于增加太多导致效益下降,经过进一步实践探讨,认为可以将与主机系统联接的清弹设备分离,单独成系统,待到来年春天再生产清弹棉,给职工增收增加一条“路子”。这样可以减少因清弹设备发生机械故障或火灾事故停机致使主机被迫停车,加工成本增加,加工期延长。

(3)规范

从多年的设备验收实践看,风运系统风机的摆放、进风、出风口的方向都未达到标准要求,杂乱无章,侧向排风、逆向排风、风管排摆不规范比比皆是。由于在加工过程中机械未出现故障被迫停机、风运系统不顺、风管被堵或因风运问题是造成机器被堵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风运系统的安装、检修必须严格执行规范,针对逆向、侧向排风的能改则改,可以提高设备的运转率,降低加工成本提高效益。

(4)加工

棉花加工是一个系统工程,品种、种植、脱叶、采摘、贮藏、加工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不能加工出最好质量的产品,达不到最好的效益。加工过程中,要根据籽棉的具体情况不失时机地先加工最好的籽棉,立定“好苹果先吃”加工理念,使加工出的皮棉公检有一个好结果,这对保证籽棉一致性非常关键。从这两年公检结果看,籽棉打成模后,模与模之间一致性较差,公检可以出现多个不好的结果,好的籽棉加工成皮棉后却没有得到好质量,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将籽棉模拉进厂后,推散堆大垛5天左右“捂垛”,保证籽棉的“水分稀释平衡”,然后喂入地坑。推散过程中,要让拉模车斗平移(不要斜下坡),使籽棉“剖开”下掉,检查籽棉中是否有重杂物。在不违反国家规定的情况下,进行因棉配车,使生产的皮棉综合效益好,创造最大的效益。

四、“公检”入储尚需改革

国家为了保证棉农利益不受损失,实行棉花20400元/t的入储价,使团场、职工得到较大的实惠。2012、2013年的入储,使棉农收入稳步提高,团场实现巨额利润,负债大幅下降,小城镇建设得到改善,进一步向“小康生活”迈进。

棉花“公检”是国家检验,具有绝对公正性和权威性。2008年以来国家对“入储棉”实行公检,尤其是2012、2013两年入储公检,不同程度出现问题,一是在线回潮测试仪器测得的皮棉回潮率与入储复验时测得的皮棉回潮率相差3%~4%,仅此一项2012年八师入储棉亏空15‰,亏重损失9980万元;2013年亏空10‰,亏重损失7200万元。二是经过公检入储交清了各项保证金后,入储棉进库“交货付款”,意味着双方交易完成。可棉花到纺织企业后,纺织企业还能向公检部门提出复验,那么国家公检“一票到底”的权威性何在?复检出现问题,加工企业必须赔偿损失,有失公允。三是2013年棉花年度国家新标准实施,传统的棉花品级检验体系将被棉花颜色级检验体系取代,其中颜色级等HVI检验结果出自仪器,但是轧工质量检验(P1、P2、P3)还是人为检验,同一样品在不同时间检验就可能得出两种结果,损害了仪器化检验的权威性,需要进一步改进完善。

五、机采棉效益

棉花的全程机械化,尤其是收获的机械化,加工的机械化、智能化、为提高机采棉效益创造了条件。

(一)采收效益

依据149团2011年10000 hm2(15万亩)机采棉,减少人工拾花费用7707万元,每公顷节约7707元;节约加工成本(人工喂棉和机械喂棉效率等之差)303万元,每吨125.7元/t推论,2013年八师13.56万hm2(203.4万亩)机采棉将节约拾花费用10.5亿元,34.53万t皮棉(净重)节约加工成本4342万元。两者合计10.93亿元。

(二)提高加工效益

2013年棉花入国家储备,公检七项技术指标与入储价格挂钩,因为加工质量提高,所以八师手采棉入储平均价格2.08万元/t,机采棉入储平均价格2.051万元/t,入储棉综合价格2.054万元,入储综合价比2012年(1.98万元/t)提高655.21元/t。2013年共入储334060 t,提高加工效益21887.95万元。2013年加工期比2012年缩短17 d,停机时间提前,仅电费支出就节约了3044.4万元,两者合计2.5亿元。

机采棉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朝阳产业,需要方方面面共同努力才能使这个事业有更大更好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八师公检机采棉
八师石河子市总工会开展新年送温暖活动
八师石河子市总工会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网上知识竞赛
八师石河子市总工会给天富一线职工送清凉
2010-201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结直肠癌流行特征与疾病负担研究*
寒冬南疆行,走近公检人
塔城地区质监局领导赴棉花公检一线调研指导工作
新疆北疆植棉区机采棉品种筛选试验
棉花公检实验室HVI颜色托盘运行故障分析及解决方法
机采棉打模机和运模车的故障维修
短季棉品种华棉3109在荆门的种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