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德镇的祭窑神风俗

2014-09-30邵红

收藏 2013年12期
关键词:窑工瓷都瓷业

邵红

祭窑神是景德镇窑业历史上形成并世代传承的民间祭祀习俗,

是列入江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景德镇瓷业习俗文化中的重要内容。

它产生于景德镇古老的里弄之间,反映着烧窑业工匠们的一种祈愿,

地域性和行业性极强,为景德镇的一种草根文化,一种文化记忆。

这种文化尽管其中有些宗教性色彩,但是却一直作为瓷都百姓的精神力量,

规范着瓷都百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并且被历代烧瓷行业的民众所信仰。

清唐英《火神童公传》记载:窑神,即童宾,字定新,浮梁县里村童街人,生于1567年,卒于1599年,葬于凤凰山。他幼年好读,天资聪慧,秉性刚正,后因父母早亡,弃学从艺,执役窑场。

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奉旨来景德镇督造青龙缸,规定缸高2尺多,直径3尺,外绕青龙,下饰海水。此前历朝历代都未曾烧过如此庞然大物,如今御窑厂工匠们几经试制,均以失败而告终,“或受鞭棰,或苦饥荒”,若不在规定的时限内烧成,将遭灭顶之灾。窑工童宾见之心如刀割,却又无计可施。当年11月某一天的午夜,童宾跃入熊熊窑火之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向官府抗议。说来也怪,次日停火开窑一看,青龙缸烧成了,窑工们摆脱了厄运。但童宾投窑自焚事件,激起了民变。《明史》载:“江西矿监潘相,激浮梁景德镇民窑,焚烧厂房。”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官府不得不在御窑厂内立祠奉祀,敕封童宾为“广利窑神”,祠名“佑陶灵祠”,祠内供奉着窑神童宾塑像。至清初,督陶官唐英还为该祠题写了“佑陶灵祠”青花瓷门匾。1961年,佑陶灵祠因建筑老化成为危房而被拆除。但是,这块青花瓷门匾至今还珍藏在景德镇陶瓷馆内。2008年,景德镇市政府在原址按原貌复建了该祠。

窑神童宾在民间又称“火神”“风火神”和“风火仙师”。其祭祀活动产生于明万历二十七年,盛行于清至民国时期。《明史》、清康熙《浮梁县志》、清年希尧《重修风火神庙碑记》以及清唐英《火神童公传》等史志和碑刻均有对窑神童宾的记载。窑神童宾的故事一直在景德镇地区广为流传,并且至今仍年年祭拜窑神,老少参与,成为了瓷都人重要的民俗活动。

清初至民国时期,景德镇窑帮都要围绕着祭窑神这一主题而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做会”活动。“做会” 内容为祭神、会餐和看戏,既严肃又活泼。窑帮常以这一活动来联络感情,增强乡谊,消除地域或行业之间的矛盾与纷争。民国之前的祭窑神活动主要有:

1.暖窑神。每年初冬一过,景德镇窑帮就开始筹办“暖窑神”活动。该活动首先由拖坯工向各搭窑户收取祭祀费用,其金额一般是一夫坯收2块银元,每座窑可收到50~80块银元。全镇窑场众多,高峰时达300余座,所收取的祭祀银元数额相当可观。钱收齐后,再由拖坯工和把桩师傅商定做会日期及资金使用方法,最后交给各位窑工分头落实,如向酒楼订餐,请三脚班,借桌凳和祭器,布置场面等准备工作。祭窑神的当天,窑屋打扫得干干净净,窑门上贴着用黄裱纸书写的“风火仙师”4个大字,两旁贴上一副“风助火力”和“火借风威”的对联;窑墙两侧插下两面较大的“飞虎旗”;窑门前放一供桌,供桌上摆着祭器和供品,供桌后摆几张桌凳,中间空出一块踩地戏的场子。黄昏,窑工们齐聚窑场,看热闹的市民也如潮水般涌来,一时人山人海,场面颇为壮观。把桩师傅主持祭窑神仪式。他点燃红烛和长香,率众虔诚地默祷叩拜,并燃放鞭炮,气氛庄严肃穆。接着,窑工们一边聚餐交谈,一边看踩地戏,其乐融融,一直闹到深夜才收场。

2.开禁迎神。20年收徒一次,景德镇旧称“开禁”。开禁时,要到窑神童宾的家乡里村童街去迎接两面飞虎旗,并恭迎窑神坐轿出巡。迎神集会地点在佑陶灵祠,做会活动由窑帮童庆社举办。迎神队伍如长龙一般,规模十分庞大。前面是写有“风火仙师”字样的一对大红灯笼以及两面飞虎旗,接着有土铳、乐队、执事牌、鸾架和台阁,后面还有龙灯、舞狮、高跷、地戏和打蚌壳等。沿途爆竹声、鼓乐声和欢呼声连续不断,响彻云霄。做会的人中不仅有本镇窑工,还有本镇其他行业人员及一般居民,就连景德镇周边县乡的农民和商人都提前来镇上看热闹。在做会期间,人们争相斗富,极尽奢华,尤其是妇女个个身穿绸缎,满手金饰,仅金首饰一项就达三四十斤之多。一次开禁迎神的开支约需5万~6万银元,可见其耗资之巨大。因此,很多人将开禁迎神活动称为“景德镇历史上盛况空前的陶人盛典”,一点也不为过。

民国以前,景德镇女子不论其老少,已婚未婚,都不准踏上窑弄前的“一字跳”(即窑门的跳板)。这是窑帮行规,不得侵犯,如有犯规者,窑工们就会认为是亵渎了神灵,罚入窑女子焚香燃烛,杀鸡摆酒,鸣放鞭炮,以祭窑神,求窑神恕罪。这是男尊女卑封建思想在景德镇制瓷业中的集中体现。

祭窑神风俗产生于明代万历年间,盛行于清代以至于民国。时至今日仍一直延续,因而具有历史的传承性。它产生于景德镇古老的街巷里弄之间,发展于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各行各业之中,因而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和行业性。它刻印在景德镇民众的内心,被瓷都百姓所接受和推崇,因而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虽然受到封建时代宗教崇拜思想的极大影响而弥漫着迷信色彩,但是,窑神的本体却是为反抗封建势力而英勇牺牲的瓷业工人,宣扬劳动人民,因而具有时代的先进性。它在祭祀礼仪的基础上以聚餐、交流、娱乐等方式来调节窑工的生活,消除地域间纷争,化解同行间矛盾,促进生产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因而具有社会的和谐性。

祭窑神风俗历史长久,事象繁复,文化深邃。它虽然残存有封建迷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创新思维,不利于瓷业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有着上述诸多积极的一面,它以“神”为社会纽带,通过联络同乡、同宗和同行的形式来增强瓷业行帮的社会凝聚力,对景德镇制瓷业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责编 耕生

猜你喜欢

窑工瓷都瓷业
千年瓷都如何再续传奇?
SHARDS OF HISTORY
影青留芳 手作千年
清代煤窑有多黑
黄泥洲的老窑工
近代醴陵瓷业自适应发展及其产教融合模式建构
西部瓷都 千年纸乡
瓷都姐妹花
明清瓷业宗教信仰下的民俗体育文化研究
溱潼窑工号子的历史与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