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对策

2014-09-30张效文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青少年德育教育

张效文

思想道德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精神品质和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标准。要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在学校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高尚风格,形成青少年求知、学习、成长、修身养德的好风气。下面就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全面了解、关注学生,调整德育内容

了解学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系统、科学地了解自己教育对象的各种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经过科学的分析,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为采取科学的手段和途径,提高德育效果奠定基础。调整不适应的部分德育内容,及时增加富有时代特征、与新形势下的任务、国民关注的焦点相吻合的新内容。德育的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其历史性的特点要求我们逐步增加现代社会一般的社会规范和技术规范教育。当今的德育内涵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如法制教育、人文教育、环保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辨别,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与判断能力,从思想深处,清醒地认识到放松思想教育的危害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德育的内涵要广,要覆盖尽量多的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要全方位地进行,并在不同时期,根据时代特点和主客观需要有所侧重,抓薄弱环节,提高德育的整体功效。

二.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知行合一

德育不时学生敬而远之或高不可攀的外在东西,而是寻求个人成长优良环境的内在的、自觉的需要和保障,所以,德育必然要实践与社会并在社会实践中完善和提升。我国的传统历来是舍小我顾大我,道德教育总是先讲为祖国、为人民,要求学生做到“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显然,这种说教式的道德教育对学生比较遥远和抽象,一入社会生活就很难付诸实践。与实践想结合,便是指导学生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在满足自己最起码生活物质保障前提下,如何诚实、公正地为人处世,并养成同情心和善良等美好品质。这些都不是完全的说教所能实现的,而是通过个人一件件小事做起,在社会的熏陶下培养出来的。

三.更新教育手段,强化网络德育功能

网络如同一把双刃剑,它给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机遇,给我们的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因此我们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网络的教育功能。这正如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所强调:“互联网的使用,使信息达到的范围,传播的速度与效果都有显著的增长和提高。世界各国争先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对外传播手段的更新、改造。积极掌握和运用现代传播手段。”如果我们能在实际教育工作中运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将会对教学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例如:我们要讲解某个事例,如果口头叙述,虽然可以给学生留下一定的影响,但这肯定不如用电脑教育,它能从视觉、听觉等各个方面感受着学生,给学生以深刻的震憾和教育,这对学生所产生的“教育力”是其他教育手段所无法达到的。

四.营造教育氛围,全面优化育人环境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保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在学生的个性和个人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环境对其影响非常大。这既包括学校环境,也包括家庭环境,家长的言行会对小孩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同时由于当代中国处以一个转型期,青少年学生与父辈成长的环境不同,两代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不同。父母传承下来的教育方式也就不再适用于当代的青少年。因此,保持学校与家庭的沟通,才能抓住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和教育,才能有利于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养成。

五.以身作则,行为世范

教师从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道德实践。教育本身就具有深刻的道德内涵,教育这种以人为主体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以对人性善恶的认同为逻辑前提的。尽管古今中外教育家对人性善恶的缘起说法不同,但都坚持认为人在合理的教育环境中是可以弃恶从善的,教育是教人弃恶扬善的活动。教师的道德素质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会全面地展现在他的专业活动中,全部显示在学生的面前,成为影响学生和教育学生的现实力量。教师可以在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就自然的、率真的表现自己的风范,不是靠说教和强制,而是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中就产生了教育的效应,而且那些价值导向、情感陶冶、意志磨砺、自我示范,统统都融入“无言之教”中,这种人格魅力可以说是最珍贵的资源和最有用的手段。为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模范言行、严于律己、作风正派、注意身教、无私奉献、廉洁从教、积极向上,才能为人师表。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中恒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少年德育教育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