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应该由浅薄走向深度参与

2014-09-30项颖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7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

项颖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毋庸讳言的是,尽管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已经十二年,阅读教学课堂,“高耗低能”“少慢差费”等问题仍然存在,语文教学错位和越位的现象仍很严重,尤以初中语文课堂为甚。表现于学生身上,阅读浅薄,浅层、庸俗,个性张狂,心态浮躁,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达不到应有的程度。如何改变这种现奖呢?作者认为当今的阅读教学必须由浅薄走向深度参与。

关键词:阅读教学 浅薄 深度参与

为什么会在我们的手下出现这么多“易耗低能”“少慢差费”的课堂?我想造成这样的教学效果,主观和客观因素都存在,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身上。许多的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把握不准,“背本离真”,为了一时的成绩而放弃了语文素养的培养,理性主义、功利主义的遮蔽导致观念上轻视文本,教法上设计随意,教学形式新潮别致,教学手段时尚花俏,学习氛围纷繁热闹,在“拓展”的美名下大量的非语文活动堂而皇之占据了语文课堂的部分阵地,“忽悠”几乎成了语文课的代名词。

我们的课堂不要虚假的新潮、花俏的时尚与空洞的热闹,必须回归到本色本真的阅读教学轨道上来,在阅读教学中放大并突出语文学科属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让学生深度参与到文本学习中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主动地与文本、与作者产生碰撞,进而吸纳、内化、建构,最后走出文本,达到知识、文化、思想、品德、审美等语文素养和博学、勤思、探究等语文实践能力的新的融合与沉淀,这才是最有情趣、最有韵味的语文学习。必须针对文本个性,聚集语言因素,把握语文的核心价值,同时着力言语应用,促进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增值”。

这里包括三个要点。

1.真正引导学生入境——读而品

在阅读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本特定的情境中去,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入境,主动地去搜索文本中信息,揣摩文本的语言,欣赏文本的美感,并且借助揣摩和欣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关于入境,心理学家克珍特米哈依在其名著《畅:最佳体验的心理学》中提出了最优的体验标准是“畅”(flow),即“具有适当的挑战性而能让一个人深深沉浸于其中,以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而让学生主动地去搜索文本中信息,揣摩文本的语言,欣赏文本的美感,不流于俗套讲得太多而剥夺学生赏析的自由,又不放任学生自流而阅读不得要领,不仅让学生深入体味了课文的意境,激发了学生情感,学生能入情入境,与课文产生共鸣,迅速抓住文本的精髓,而且学生自主性强,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兴趣浓烈,探究意识非常浓厚,课堂充满活力。真正做到了发挥学生们的个性优势,培养了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既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又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和感情素质。

一般语文意义上的文本就是以语言的方式建构起来的意义世界,没有语言,就谈不上阅读、理解、阐释等文本解读活动。语文能力的内在核心是语感,语感是一种综合性的理解的直觉,要靠不断的言语感悟酝酿和言语蓄存来沉淀,忽视了读或者读得不到位,学生语感的培养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本;读而品,则可让学生由语感的累积而逐步通向语文素养。素养是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一种个性品质,包括内在的心理品质和外显的行为品质,素养的高低,与人的经验的丰富程度和组织化(或称结构化)程度相关,语言素养髙的人总是在较为丰富的读而品的言语实践活动中不断积累,并不断地组织、优化自己的言语经验结构。

2.真正师生对话文本——品而悟

但是,学生的读而品是充满变数的,由于学生主体的认知、感悟水平不同,由于学生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等方面与教师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些见仁见智的理解可能会有偏颇或者缺乏深度,真正打通时空隧道,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让生活在今天的十四、五六岁的孩子能够读懂文本,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言语结构与表达技巧以及以此形式所提示的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教师必须在学生读而品的基础上设计几个问题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领学生一起去对话文本,一环紧扣一环,环环相连,一环比一环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去碰撞,去感悟,从而在文学的内层性精读中真正理解文本的意义,使意义的理解客观、有效。

这种品而悟的过程仍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他们抓住文本的关键点、语言点深入研讨,了解有关的背景知识,推敲潜隐的深意,懂得有关的道理。道理掌握得越深刻,情感将会越深厚。唤起学生内在的情感需要,激发学生情感,活跃思维,产生共鸣,师生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互动”——教与学的共振,在人格上真正平等、在情感上相互融洽、在思想上形成默契。让学生在教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始终处于阅读活动的主体控制状态,从而真的在读,真的有品,真的得悟。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让学生到课文中去发现“宝石”,增添赏美的兴趣,扩大眼光,充实经验,使思想、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面发展。而这种让学生更多地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进入语境、深入思考,由词语、句子到段落,到细节描写和事件铺叙,认真地读,慢慢地品,耐心地悟,心平气和地交流讨论来解决疑难,这正是正宗的“语文味儿”。学生便可由文本的“语表层”进入“内涵层”,又会由“内涵层”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作者语言运用之妙,从文本语言生动的灵性中品得语言运用的真意,并可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经验。

3.真正着眼学生发展——悟而得

让学生真的在读,真地的有品,真的得悟,这还不够。课堂不仅是“带领学生探究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去感知形象、感受情感、领会思考,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美感能力,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教师要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阅读课堂里及时捕捉到涉及语文学科本质的问题并加以利用,即及时抓住学生的朴素想法加以发展,使能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听说读写),丰富并扩展学生的精神经验,培养学生的心灵,使形成其自我个性生命。学生必须自觉地通过主体心智结构的不断建构与重构,对文本不断作出新的解释,真正切入文本文心的真相,使内在心灵真正体验到新的人生经验与语文经验并内化而丰富发展自身,真正做到“言意共生”,这才是在阅读学习的绿野上诗意地栖居。endprint

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领悟更深层次的言语艺术奥妙,悟出更多的言语运用的经验。而对言语运用的进一步体验又会使学生对文本所蕴含的思想与情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与认同,这样学生的人生经验与语文经验就得到了丰富,形成新的积淀与提升,这是真正做到了言意共生。学生在进行这一轮言语活动的过程中,在获得并储存了一定的语言材料的同时,还获得了言语活动的经验和蕴含在言语材料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这样,就从从美感熏陶、情趣培养、个性发展角度大大地优化阅读教学的效果,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训练和个性的培养,这三者应当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语文教学实现高效必须攻克的难关。

阅读课堂上学生真正地深入文本去体验和领悟,探究与发现,把握与发展,才能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知识、文化、思想、品质、审美等语文素养提升和博学、勤思、探究等语文实践能力增长以及语言技能、思维训练。个性培养的融合与沉淀为本。尊重语文,尊重文本、尊重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显示其真正的有效性,学生的语文学习才会绽放智慧的花朵,充满成长的气息,焕发生命的活力,才会真正创造了“一种适合所有儿童的教育。”

总之,深入文本进行阅读教学,意味着绿色健康,回归本色,遵循学科特色,返朴归真,意味着尊重、和谐,营造“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学氛围,意味着科学、优质,流淌着热爱和真情、呼醒师生人性和灵性,以及思维的飞翔。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一是语文课程真要达成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一宗旨,就必须将人文精神全面地渗透其中;一是语文教学就是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文字为基本内容的教学,而不是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文教育的基本内容。语文课程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不是在此之外宣讲人文精神的有关表述,而只能将之渗透于读写听说的动机、态度之中,体现于读写听说的文本之中,特别是流动于文本的话语形式之中”。回归语言,回归文字,回归文本。要通过文本“言语范型”的作用以及文本语言本身内在的魅力震撼学生,使其得到知识的启迪,能力的提升,思想的教益,感情的陶冶。正如我们如果不实际的吃东西而只反复听营养学家关于营养的报告就不会真正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一样,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还得老老实实地从语文学科本质出发,在对“文本”的深度解读中凸现“生本”。

(作者单位:上海市上南中学北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基于RISE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Moodle平台的语文阅读教学“智能化模式”初探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不懈质疑 在批判性阅读中提升思维品质——以《鸿门宴》阅读教学为例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说阅读教学——以《祝福》教学为例
基于RISE教学模式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