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作人散文中的闲适性赏析

2014-09-30刘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周作人散文

刘露

内容摘要:周作人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新旧交替、急剧变化的时代。他的人生苦和乐与所处时代有关,这也造就了他的散文冲淡闲适的艺术风格。他的散文中的这种平淡自然的闲适风格,需要我们深入去阅读,才能体会到其别样之处。

关键词:周作人 散文 闲适性

后人将周作人看作是中国现代小品文的宗师,其散文作品中有不少都是经典之作。冲淡闲适是周作人散文的显著特点,也是他一生的艺术创作追求,奠定了他的散文基调。在他散文创作前期,“五四”期间很多人内心都是狂热而焦躁的,他的散文以冲淡闲适来慰藉心灵;而后期他又因为失足而有着很大的心理之痛,他为了获得心理平衡而用冲淡闲适来实现。因为其冲淡闲适的散文风格很明显,其文风浮躁凌厉的这一特点被弱化了,其散文更加平和而不显露锋芒。有人说周作人冲淡闲适的散文风格有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美学特点。闲适这一美学内容因为周作人的散文而变得具有了新的意义,这不是一种单纯的清逸,而是在闲适之外藏着苦涩。周作人一生的苦乐都用朴质而凝练的散文语言抒写出来,读之易,想之难。品读起来令人感觉深厚隽永,值得细细咀嚼。但是,从周作人的散文创作生涯来看,成就最大的还是属于那些具有冲淡特色的闲适散文。

从中国现代散文史来看,周作人的闲适散文具有独特的地位,这类散文有着超高的见解,而且思想性和穿透力都很强。实际上,作者用散文来表现生活中的经历,行文没有限制,内容十分广泛,还可以表达诗歌和小说所不能理想表达的东西。散文没有小说的严肃,也没有诗歌的华丽,也没有话剧的冲突性,它的平凡使得散文难以让人印象深刻。普通人也很少将思想表达当做散文的主要作用。不过周作人却十分重视散文的思想性。“我一直不相信自己能写好文章,如或偶有可取,那么所可取者也当在于思想而不是文章。(《苦口甘口·自序》)”周作人的散文就如他所说的那样有着深厚的思想性,舒芜先生对他也有很高的评价,并认为周作人散文因为其文化思想意义而高于当时的一般水平,他的散文是我们应该继承的遗产。只有鲁迅和周作人才能称之为五四以来新文学家中的思想家,虽然两人思想不同,变化也不一样,不过都对社会有着重要的思想影响。

这一特征在周作人描写民众日常生活的小品文中有着突出的表现,例如《喝茶》、《北京的茶食》等等。《北京的茶食》是从作者1924年在东安市场旧书摊买到《我的书翰》写起,对东京的茶食进行了细致描写,由此谈到自己的北京生活,并写道自己不喜欢山寨的中国货。尽管这样的语言让人觉得有“遗老”气,可是他还觉得不够落伍,又进一步写了西四牌楼的异馥斋那种焚香静坐的生活幻想。不过,当我们读到文章结尾时我们会发现:“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庸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练愈好。可怜现在的中国的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我们也明白了作者并不是在留恋过去的“遗老式”的生活,也体会到了他的散文的真正奥妙。这是一篇十分平常的散文,整个文章没有刻意做作,就想随谈那样信手而得,语言也不华丽,道理也不宏大。不过却在闲适中娓娓道来,以不经意的心态点出了生活的真谛,有种举重若轻的好处。他的散文之中,无不体现出他以关心和宽容来对待民众的休闲玩乐,在无形间令人心悬若动。

实际上,传统中国人骨子里认为休闲、娱乐、游戏是不务正业、和酒色财气的不待人召见的世俗之事,很少有人对此有正面的评价。因此,很多人在生活中也喜欢娱乐、游戏,不过却不敢去做正面的辩护。另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政局动荡,民族危机日益加重,与国家安危相比,谈论闲适似乎是不合时宜的。不过,周作人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人生中的休闲和娱乐不是一种可要可不要的东西,它和人的尊严、和谐、自由密切相关。人在生活中既不能过于实际,也不能过于功利化,人的非功利精神需要应从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角度来解读。人之所以喜欢游戏、游山玩水、吃好点心,就是因为人要有意义地活着。要存在就要吃饭干活,不过,生命需要有别的点缀才会有生机、有意思。如席勒在《审美书简》中所言,人因自由而游戏,因游戏而自由。现实的压力让人不得已将自己当成生存工具,但人又不等同于工具,他们很想脱离分裂的生活,想抬头呼吸自由之气,而娱乐和游戏满足了人的这一需求,让世人不至于总是在世俗的功利中蝇营狗苟,帮助人回归生活本身。人们通过娱乐游戏来感受快乐,感受生命本身的快乐,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烦恼、挫折、算计。这种快乐、自由的解放感在生命体验中既能够使人不再被异化,也能够让人感受到尊严感。所以,这是一种难得的、愉快的生命体验。有的人认为这种体验是刻骨的,它对人的尊严的维护和生活本身的丰富性的维护有着重要意义。故而我们可以肯定周作人的这种高远而超前的境界。

周作人善于在人们忽视的生活中真切关怀普通人的生活,他的散文因而也变得更外动人,也将中国现代散文的闲适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具有很浓的精神品味。有的人认为他的散文具有玫瑰花的美,而有的人则认为作为一个具有丰富学识的大学者,怎么不去随大流去谈论民主、自由、人权等时代主流问题,却钟爱于写些不高深也不受人追捧的闲适小品文?例如当时的人们对鬼神很是信仰,这也被人们视作是迷信、教育问题,对于民众为什么那些相信鬼神的根本原因很少去探究。可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周作人却大谈鬼神话题,例如《文艺上的异物》、《水里的东西》、《鬼的长生》等等。他十分真诚地告诉人们鬼神信仰背后饱含着人情,人谈鬼就像人在谈心一样。尽管他对灵魂一说持有怀疑,但是他很了解那些对死后的生活充满希冀的人的心情。他认为这不但能够让人不再恐惧死亡,还能在有生之年感到一些安慰。尽管那些生死之传说都是些无聊的思想,可是却对人的善与美表现得很真。周作人自己不相信鬼,但是却很同情生活中那些迷信鬼神的人,这需要多么博大的胸怀!也是多么具有人情味的思想!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国里的儒家用很理性的态度来否定鬼神问题,但是儒家对鬼神之事存而不论的办法并没有让人们走出精神困惑中,也不能让民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尽管周作人不信鬼神,却能在自己的散文中从人的死中看出鬼神信仰背后的人性和人情,由此写出鬼神信仰中的人情美,我们对他的这种睿智感到佩服。周作人能够从那些感人的闲适小散文中写出大文章来,可以说是周作人闲适散文给我们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周作人以冲淡闲适的散文写出了自己的美学风格,其文不矫饰、感情自然、思想讲究。他的散文情感冲淡,其闲适风格让读者的心灵受到了丰富的滋润。而他的散文也不是纯粹的闲适,而是看彻生死的豁达,其中固然也有无奈的人生悲哀。但是正是这种忧郁的闲适,让他有闲貌而无闲意,隐约暗含心中之苦。而这种闲适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评价,即“虽有妍思,不掩萧瑟”,这也是最为恰当的一种评价。

参考文献:

[1]钟叔和.周作人散文全集·前言[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英)卜立德,陈广宏译.一个中国人的文学观——周作人的文艺思想[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周作人散文
遥想右北平(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老苏(散文节选)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不说穿
周作人的后半生
鲁迅与周作人
文章老更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