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骄傲,我是“塔河五姑娘”

2014-09-29兰玲玲

新晨 2013年4期
关键词:一师突击队农场

兰玲玲

我叫郭桂荣。我这一辈子,又苦、又累、又甜。在一师十二团,就连小孩子都知道我是“塔河五姑娘”之一的郭桂荣,大家都很尊重我。虽然我现在一身是病,天天吃药,但我觉得这辈子值了。

我是个孤儿,因为战乱,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与父母失散。后来,我被河南新野的一对剃头匠夫妇收养。我在县城长到记事时,日本人来了。他们烧杀掠夺,一天到晚扔炸弹。那时候土匪也多,我的养父母被吓得不行,于是全家就迁到了乡下,一直生活到解放后。

养母是个“碎碎嘴”,爱唠叨。有了弟弟后,她老在我跟前说我是领来的。渐渐地,我也发现,每次吃饭养母都让弟弟先吃。而且,养母经常找茬打我,随手捡起东西就往我身上打,擀面杖、菜刀我都挨过。

我被打怕了,不敢回家,晚上经常睡在高粱地里。

逃离家庭

1956年,乡上动员大家报名去新疆。我只想逃离这个家,就悄悄地报了名,不曾想被在乡里上学的弟弟知道了。回到家后,养父二话没说,抬手就给了我两记耳光。这是心疼我的养父第一次打我,而这两记巴掌让我铁了心要到新疆去。

于是,我跟着大伙儿坐汽车、坐火车、坐驴车,一路颠簸,最终到了新疆。后来,我被分到了喀什地区的木华犁分场。尽管条件比我想像中的差,但我却感到难得的自由和舒心。

1958年5月4日,一师共青团农场宣告成立,师党委号召我们捐款创建农场。听了领导的动员后,我和另外几个团员情绪高昂,当场就捐了110元钱,这可是我一年多的积蓄。看到农场还要招人,我“捐钱又捐人”,带头报了名。

“一直往前走,看到一张报纸,上面写着三连,就停下,那就是我们要建设的连队。”到了共青团农场,连长这样告诉我们。没过多久,就传来消息,为了解决农业灌溉问题,一师决定在荒原上开挖一条引水总渠,也就是南干大渠。这条渠线地形很复杂,沿途分布着几十米高的沙包、粗壮的胡杨、密密麻麻的红柳。

遇到沙包,我们就一筐一筐地挑走。在困难面前,我们从不退缩,“就算再难干,我们也要参加。”因为突击队不要女的,于是我们几个姑娘就悄悄地商量,跟着队伍好好干一场,让男同志们瞧一瞧。

按照师党委指示,共青团农场很快组织人力会同下游3个农场开始了开挖塔里木河南岸总干渠的大会战。6个青年突击队,360名团员青年分布在10余公里长的渠道线上。

大会战

大会战开始这一天,我们和另外几个农场的20多个姑娘也悄悄地来到队伍边上。本以为直接就开拔会战,没想到队长王居喊起了口令,让大家列队前进。这可把我们姑娘们紧张坏了,大家挨着排好队,整整齐齐站在队伍的最后面,大气也不敢出。

“谁叫你们来的?回去!”发现我们后,王队长又惊讶又生气。我们没有理他,心想,我们是去干活,为农场作贡献,没什么好怕的!王队长拿我们没办法,就打电话向场部求援。很快,政治处的陈主任骑马赶来了,给大家做起了工作。

“都是新社会了,还男女不平等?”我们的“姑娘头”王士卿带头说。我也大声说:“我们保证不拖后腿!”陈主任还在犹豫,这个时候赵桂荣“哇”地一声哭起来了,她说:“领导偏心眼,为啥不让我们去?”主任和队长见不得女孩子哭,只好默许了我们参加大会战。当时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高兴地跳了起来。

不过,真正干了才知道,挖渠真是辛苦呀!那时正是七八月,渠底温度高达40 多摄氏度,酷暑难熬,汗珠子滴滴答答往下掉。每人每天挖渠的定额有10立方米。渠里的土又湿又重,而且没有运输工具,运土只能凭着肩扛手提。每天起早贪黑地干,连小伙子们都有些吃不消,更别说姑娘们了。很快,当初一起来的20多个姑娘走得就剩下5 个。

有人就说,不出3天,工地上就只有“清一色”的男人了。听到这话,我们留下来的5 个姑娘都不服气,态度坚决地说:“干下去,干到底,一定要和他们比个高低!”于是,我们成立了“女子突击队”,想用事实证明给大家看。可是,挖渠毕竟是个体力活儿,女人干活就是比不上男人,怎样才能取胜呢?大家商量后决定,白天干,晚上也干!

为了不让小伙子们发现,白天我们还是按时收工。吃过晚饭后,就悄悄地带上火把或是手电来到工地,每人都挑最大的箩筐装土。晚上干活凉快,人也不知道累,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瞌睡了,就靠着箩筐睡一会儿;累了,就扯开嗓子唱上几句家乡戏。“五姑娘”里除了王士卿是山东人外,其余4个都是河南人,大家唱完吕剧唱豫剧,越干越起劲。

但是,连续干了30多个小时后,大家就渐渐地没了声响,只知道不停地装筐、挑土。有一次,我们就眼见王士卿迷迷糊糊地把挑出去的土又挑了回来,引得大家哈哈大笑。吸取了打瞌睡的教训,再到工地加夜班的时候,我们就带上从伙房里“偷”出来的尖辣椒。

实在瞌睡的时候,就咬上一口。辣椒辣得我们直跺脚,瞌睡也就被赶跑了。

就这样,我们的工效迅速上升,把所有的小伙子都甩在了后面,他们也不敢再小看我们了。“塔河五姑娘”也因此出了名。

在这以后,不断地有别的突击队的小伙子们找我们打擂台。相同的土方,相同的人数,看谁在规定的天数里完成任务谁就胜。只要一有人打“擂台”,我们就通宵干活。有一阵子,我们在挖渠时遇到了沙质土,这种土装进筐里就不断地往外漏,而且上坡时踩在沙土上还很滑脚,特别影响进度。为此,我们凑在一起想办法。不知谁说了句,用床单垫筐底!我们一听,都异口同声地说,中!然后就跑回宿舍,把舍不得铺的床单拿出来,撕了垫筐底。沙坡陡不好走,我们就想出了剥树皮垫路的办法。

就这样,我们创下了人均搬运土方74立方米的工效,超额完成任务,远远超过24个男青年突击队。

热闹的婚礼

不久后,我们受到了兵团团委、师团委的表彰,一师的《胜利报》和兵团的《生产战线》报都采访报道了我们。1959年,上面还来人拍摄了纪录片“塔河五姑娘”,我们成了兵团家喻户晓的“名人”.

在这之后,来给我们介绍对象的人也多了起来。

当时我们“五姑娘”中除了王士卿结了婚外,其余4人都未婚。因此,大家相约,干活一起干、结婚也要一起结。

在领导和热心人的帮助下,我们4个姑娘先后有了心仪的对象。1961年10月1日,我们举行了集体婚礼,轰动了整个农场。农场给我们每人发了50元钱,办了一个热闹的婚礼。婚礼的第二天,4对新人就说说笑笑地上了工地参加会战。

当时真是太穷了,新房就是地窝子,连个门都没有,害得我被人大大方方地“听房”;原来的被子太破旧,就临时借了床稍微新一点的,结完婚就还了。随后,我的3 个孩子相继出生,可因为当时正是饥荒年代,我在几个月子期间,都没吃过荷包蛋,没吃过一只整鸡,凡是有点好吃的,都留给孩子和丈夫吃了。

南干大渠工程结束后,我们“塔河五姑娘”又先后去开荒、修路、种粮种棉、盖土坯房。上世纪80 年代,“塔河五姑娘”中的老大——王士卿随丈夫回了山东,其他4位都留在了兵团。

1986年,我光荣退休,之后就一直居住在十二团,和其他4姐妹始终保持着联系。

1997年秋天,赵爱莲因劳累过度倒在了棉花地里,几天后就去世了,得知这个噩耗后,大家都很伤心。赵桂荣还因悲伤过度引发了高血压,从此便卧病在床,如今居住在阿克苏市的女儿那里。王华玲现在居住在上海,一个月和我们通一次电话,问问姐妹们的情况,互报平安。

时间过得真快,从挖南干大渠到现在,一晃50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抱养来的小丫头,成为受人尊重的“塔河五姑娘”,我感到很光荣,很骄傲。

猜你喜欢

一师突击队农场
传承红色基因 打造百年“青”品牌
用教育信息化推动“一师一校”发展
快乐农场
农场
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对俞秀松教育理念形成的影响
开心农场(1)
英国 阵亡将士纪念日
我的自然笔记(二)
更正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