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事人

2014-09-29

视野 2014年19期
关键词:李虎争议医患

标签

因为在台湾参选大学学生会会长的事情,大四女孩蔡博艺最近很累。有限的选举经费,咄咄逼人的参选口号,不那么广泛的人脉关系,对这个21岁的女孩来说,都不是什么有利的竞选条件。更糟的是,大陆学生的身份,“红色阵营”的标签,“翻动历史”的名号,让她在这所台湾的大学里,显得分外尴尬。其实,这不过是一件稀松平常的校园故事,用她自己的话说,参选只是想替学生们争取权益——作为一名曾经的“局外人”,她清楚地看到了学生事务当中沟通不畅和程序不当的地方,希望自己的参与能为之带来改变。好在,郁闷之余,这个女孩没有被外界的标签压垮,她依旧愿意尊重讨论,正视问题。“学着跟自己立场不同的人,活在同一个世界里”,或许是这次在海峡对岸的竞选,带给她的最大收获。

平淡

即使是我国外科医学界泰斗级人物的沈克非,也免不了摊上“医患矛盾”这档子糟心事儿。1934年,36岁的沈克非对一名16岁的女患者实施了切除阑尾手术。不幸的是,术后两个多小时,患者死于肺动脉栓塞。与今天的医院里时常上演的戏码截然不同:悲痛欲绝的家属没有打砸医院,没有拉花圈、设灵棚,更没有拉着年轻的沈医生外出游街,而是选择了诉诸法庭,起诉沈克非“过失致死”。而这场耗时两年的医疗纠纷案,在公堂之上,也显得毫无“亮点”——家属没有当庭殴打、谩骂被告。根据当年的新闻,法庭上的情状是:公诉方提出疑点,沈克非据理力争,仅此而已。最终,法院宣判沈克非无罪,但仍需赔偿死者家属丧葬费。与今天关于医患矛盾的新闻相比,这则80年前的旧闻,从头至尾都“平淡”至极,字里行间,甚至感受不到矛盾双方的冲突感。或许,一地鸡毛与和平了事的区别,就在于医患双方是否都站在法理的语境下。是时候回归这种“平淡”了。

争议

8月初,李虎离开了这个世界,而关于他的争议,却未远离。这都源于他两年前的一次“欺骗”。当时为了帮助一名艾滋病患者顺利接受肝癌手术,他修改了对方的病历,隐瞒了其患有艾滋病的事实。这一举动为患者赢来了生机,可同时也给医护人员带来巨大的风险,而他自己,也因此招来了骂名。李虎曾后悔过,也曾试图弥补自己的过失——在递交给李克强总理的“感谢信”里,他建议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防护。但即使时光倒转,他仍会作出同样的 选择。若不是这种激起世人愤怒的极端方式,社会上对“HIV感染者手术难”问题的关注,将远不会如此强烈。对任何人而言,这都是一次充满讽刺意味的艰难抉择。我相信,李虎既然作出了这样的选择,就从未期望过被世人原谅。而至今未曾平息的争议声,或许该让他欣慰。因为,有争议的地方,就有目光驻足。对于这个迫切需要帮助的群体来说,关注,意味着改变和希望。endprint

猜你喜欢

李虎争议医患
Single exposure passive three-dimensional information reconstruction based on an ordinary imaging system
毛毛虫“彩米”化蝶记
体育教学设计中“五点法”的分析与实践
争议一路相伴
一句“咱妈的病”让医患成为一家
解开医患千千结
分级诊疗 医患各自怎么看?
医患矛盾再会诊
20
自主招生:在争议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