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大地》三部曲探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文化逻辑

2014-09-29陈彬婕

关键词:生产方式赛珍珠三部曲

陈彬婕

摘 要:美国20世纪小说家赛珍珠在其作品《大地》三部曲中,成功地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整合的手法描写王龙家三代人的生活,展示了中国农村和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本文旨在通过阐述王龙及其儿子和孙子的生产生活方式,探讨生活方式演变的深层原因,即生产方式的转变,以及赛珍珠如何展示了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文化逻辑。

关键词:赛珍珠;《大地》三部曲;生产方式;文化逻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163-02

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赛珍珠(Pearl S. Buck)的评价褒贬不一,主要是讨论她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的形象。以鲁迅为主的一批作家认为“中国的事情,总是中国人做来,才可以见真相,……因为她(指赛珍珠)所觉得的,还不过一点浮面的情形。只有我们做起来,方能留下一个真相”。美国学者塞瓦斯考(G. A. Cevasco)认为,“在两百五十多位以中国为背景的西方小说家中,她(指赛珍珠)不论在创作的数量与质量上都是最出色的”。但无论有关赛珍珠的评价是褒多还是贬多,都证明了赛珍珠非同一般的成就。

1938年赛珍珠因其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且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皇家学院的授奖仪式上,她出人意料地以题为“中国小说”的报告作为获奖致谢词。其轰动效应是巨大的:一个美国作家不仅因为她的中国农村题材小说获奖,而且还以“中国小说”作为她的演讲题目,正如她自己在演讲词里说的,“虽然我生来是美国人……但恰恰是中国小说而不是美国小说决定了我在小说上的成就。”赛珍珠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叙述者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纠正20世纪30年代西方对东方的各种偏见,向西方展示着中国文化的魅力,无疑为宣扬中国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赛珍珠,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以她的跨文化视角,身处中西文化之间的特殊身份,冷静地超脱于中国激进的社会变革,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来观察中国社会,以纠正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歪曲。姚君伟对此作了很好的总结:“赛珍珠在为西方读者描写中国和中国人的过程中,非常成功地将她本人对中国和中国人的情感联系和理智上要求她保持的距离结合起来考虑,恰如其分地把握了两者之间的分寸。”在《大地》三部曲中她对中国农村和乡镇生活予以生动而又真切的描写,对中国劳苦民众的朴实情怀和坚韧不拔的毅力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小说围绕着主人公王龙,及他的儿子们和孙子三代人的生活,形象地展示了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历史文化变迁,本文将从几位男主人公的生产生活发展变化来探讨生产方式决定的文化逻辑。

《大地》三部曲本身的叙事形式,可以说是赛珍珠对当时中国的事件和存在的理解和解释,对我们构成一种历史的叙事形式。而我们今天解读这部作品,则是通过理解和解释作品的叙事形式,去了解中国特定时候的历史事件,所有这些叙事都包含着主体的意识形态,最终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王龙一家三代的发展变化正是适应了当时中国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主人公王龙开始是个贫农,后来经历了两次意外事件引起的穷富反复和阶级地位的变化,其子女及孙子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各自担负不同的社会角色。

20世纪早期由于中国落后的经济和生产方式,土地在当时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费孝通认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传统的农本观念使人们遵循向土地讨生活的传统。土地对个体生命和家庭兴旺的意义超越了一切,它与中国人的人格之间产生了紧密的精神联系。赛珍珠深谙中国农业文明的这一奥秘,她把土地当作贯穿《大地》始终的脉络。维系农民生存命运的是土地,农民的兴衰苦乐,无不与土地相关。《大地》最真切地表现了王龙这样普通的中国农民对于大地的热爱,对泥土的眷恋像生命一样的朴素而深厚的感情。赛珍珠颇具哲理性地把阿兰及其孩子都描述为“土壤那样的褐色”。在王龙即将迎娶阿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之时,王龙没有把这种心境告诉他的父亲,而是在大地上找到了感情宣泄的出口。当黎明刚刚到来,他就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跑到地里查看刚抽出的麦穗。当王龙迎娶阿兰回家的路上,他也不忘带着阿兰到庙里向土地神烧香拜佛。土地在此时,已成为了丰收和富足生活的象征。因此,王龙仰慕土地,景仰它,爱戴它,愿意向它袒露自己的心声,分享自己的快乐。透过对王龙的质朴的叙述,一幅更宽广的画卷铺展开来。无数的农民在土地上辛勤地耕耘,他们耐心、简朴、坚韧不屈,全部的希望都寄托于土地,希望土地神的保佑和他们辛劳的耕作能够换来来年的风调雨顺和硕大丰收。拥有土地的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富足的生活。难怪当阿兰对王龙说:“他们一定是一步步穷下来,因为老夫人亲口对我说他们想卖地,想卖掉家南边的一些地,那地就在城墙外边,以往每年都种稻子,因为那是好地,很容易从护城河里引水浇灌。”王龙想了一下,突然打定了主意,对阿兰说:“我们要买这地。”的确,王龙有着独特的预见性,购买的土地极大地提高了生活质量。即便是当百年不遇的天灾降临,王龙一家逃往南方避难的时候,虽然他们卖掉了所有家当,但有一样东西他们没有卖,那就是土地。王龙不断地告诉自己:“至少我还有土地——我留下了我的土地。”土地还在,希望犹在,土地与像王龙这样的普通农民的历史关系不会割断,他们势必仍将在这片土地上继续繁衍生息。

20世纪的中国正处于激烈的社会变革当中,封建势力腐朽,外国势力入侵,军阀割据地盘,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也呈现多种形式,并且日益瓦解。《大地》三部曲中关于王龙的儿子们的描写,就是由农业生产方式的内在逻辑决定的。当王龙历尽千辛带领全家重归故土,重新开始富足生活后,他的儿子们在生产方式的变更中表现了不同的身份状态。首先大儿子空虚放荡,继承了地主阶级的不肖子孙的传统,用不着像资本主义那样进行激烈的斗争便可生存。大儿子鄙视住在前院里的曾像他父亲一样的穷人,认为穷人阶级的存在令他们家荣誉扫地,他对王龙说:“更不光彩的是客人们要走那些大门。从大门出出进进的那些普通的人老是高声喧哗,身上还散发着臭气。”大儿子继承着不肖子孙的秉性,并且互相攀比,挥霍无度,不仅要显示家庭财富把住有所有穷人的前院买下来,还大度采购,购买了精雕桌椅、丝绸门帘等稀少昂贵之物以扩大家居气派。大儿子的生存方式不再像父亲王龙那辈人终日在土地上辛劳耕耘,他们与土地不再关系密切。大儿子的生存方式是资本主义激烈竞争的异化,他以幕后收租人的身份,掩人耳目,不断提高住在前院的穷人的租税,以维持他那奢侈的生活。

随着当时中国社会矛盾的加剧,原始的封建土地所有关系历经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土地转租,获取地租的土地生产关系。王龙的二儿子就凭借着这种生产关系得以生存。他在继承了父亲的土地后,不像大哥那样转手卖掉,换取银两,而是分租转给雇农承包,以收取高额利息,这样既能轻松获利,又能使雇农提高积极性从事劳作。虽然二儿子的这种生产方式是在实质意义上的进步,但他仍然没有摆脱封建的经营方式,这种模式仍是建立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它必然定性了二儿子的封建小农意识,即对他的生意精打细算,从各个渠道获取利益。即便是在把粮食卖掉换成银两给三弟之前,他也不惜转手多次获取差价,就连王龙临终嘱咐给梨花的25两银子,也被二儿子以间接的理由扣除。

而三儿子王虎的生存方式直接表现为特殊社会背景下的产物。赛珍珠用敏锐的文化视角记录了这种产物的生存状态。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封建势力掌握国家经济命脉,落后的生产方式使国家日趋衰退,而外国列强趁势入侵,国家动荡不安,四分五裂,军阀得以横行。而三儿子王虎就成为了军阀中的一员,他定期从二哥那里拿取可观数目的银两,用以招兵买马,维持军队开销,并积极地抢占地盘,扩大势力范围。那场与土匪帮的血腥之战,就是在军阀横行时期特定的历史表现。儿子王虎的生存方式,不再是像哥哥们那样与土地保持着一定的关系,而是彻底地与土地划清了界限,结束了靠土地劳作的生产方式。

《大地》三部曲最后描写了王龙的孙子王源,他不再像父辈那样受中国封建礼教的影响,生产方式表现为旧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成为土地耕种者,土地所有者或是靠武力征战的军阀。他走出中国,感受西方的文化,接受西方的先进教育,深深地体会到新时代青年所承担的担负国家荣耀的重任。小说的结尾是赛珍珠用自己的两种文化为农民提供的一种想象的未来,王龙的孙子王源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最后回到了他祖居地土地上,用他所学的知识,努力改善农民们的劳动和生产条件,与大地达成一种新的和谐——形成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赛珍珠通过阐述王龙及其儿子和孙子的生产生活方式,展示了中国农村和城镇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演变,运用整合的手法形成了对包括各个阶级在内的整个民族的土地、子嗣、家族宗法、军阀割据与社会发展等重大问题的整体思考。赛珍珠在这种整体思考中表现出两种文化,尤其是生产方式对她的文化逻辑的影响。这种文化逻辑灌输在生产方式变迁的历史中,由最初封建土地所有制下的王龙一代的辛劳耕作到儿子一代的各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关系的异变,到最后孙子一代的接受西方教育,用知识改变命运。这种文化逻辑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正如在市场资本主义阶段,文化表现形式是现实主义的,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现实主义的,赛珍珠当时所处的境遇只能使她选择这样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文化逻辑中,赛珍珠也寄托着她对中国农民的憧憬,她为农民设想了光明的未来——靠所学的知识与土地形成新的和谐。

赛珍珠作为一个美国作家,却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描述中国质朴的农村生活,架起了东西方交流的桥梁。随着中美两国、东西方之间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有关赛珍珠的研究仍将继续,她的作品的文化意义将再次受到关注。

——————————

参考文献:

〔1〕赵家璧.勃克夫人与黄龙[J].现代,1933(5).

〔2〕Cevasco, G. A. Pearl Buck and the Chinese novel [J]. Asian Studies,1967(5).

〔3〕赛珍珠.中国小说[M].伦敦:麦克米伦公司,1938.

〔4〕姚君伟.文化相对主义[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赛珍珠.大地三部曲[M].漓江出版社,1998.

〔6〕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姚锡佩.赛珍珠的几个世界:文化冲突的悲剧[J].中国文化,1989(1).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生产方式赛珍珠三部曲
赛珍珠:我在镇江有个家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赛珍珠研究所简介
赛珍珠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1世纪中国赛珍珠研究述评
低年级写话“三部曲”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三部曲
设计·教学·反思——唱好主问题教学“三部曲”
浅析彝族花腰服饰图案在锡工艺中的运用
刍议网络经济影响下我国传统产业生产方式的改革
生态文明视域下赫哲族生产方式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