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之路

2014-09-29马宝英

中国建筑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低碳绍兴城市规划

马宝英

摘 要:文章从低碳产业、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古城保护、交通体系规划、交通体系规划方面分析绍兴“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之路。

关键词:绍兴;低碳;城市规划

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不仅是GDP的增长,也是日益加重的环境负担,如何应对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上兴起了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研究和实践,各个城市纷纷提出城市建设目标,力求通过理想的城市发展模式来应对环境危机,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地处这一区域的绍兴市,正处于城市化速度加快时期同样面临着环境困境,2010年1月,绍兴市政府提出《关于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实施意见》,阐述了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意义、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及保障机制等,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加快推进绍兴科学发展的重大决策,是立足绍兴实际作出的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现实性的具体举措。

1.绍兴市自然环境与城市现状分析

绍兴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全境处于浙西山地丘陵、浙东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接地带,境域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素以“水乡泽国”之称而享誉海内外,这些河流湖泊多具有蓄洪、排涝、灌溉、拒咸、通航和养殖等功能。良好的自然环境,为这座具有2500年悠久历史的城市奠定了具有地域特色空间形态的基础。

绍兴城市用地布局为“组团定向开敞式发展布局”,基本形成“一心、三片、三楔”的空间结构。“一心”: 由镜湖生态绿心(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和它南部的镜湖新区共同组成的区域;“三片”:越城片区、柯桥片区和袍江片区;“三楔”: 北部镜湖绿楔、西南部鉴湖绿楔和东部湿地绿楔。组团片区的形成,有利于疏散中心城市的压力,更好保护绍兴古城,但三片区域相距较远,对于城市交通等方面也提出了挑战。

目前,绍兴市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由于资源能源匮乏,能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能源消耗对外依存度很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工业主要以纺织印染、化工建材、热电等高能耗产业为主,环境污染严重。城市虽具有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城市结构不够合理,旅游文化并未得到深层次挖掘,生态建设有待提高。

2.“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背景下绍兴市低碳城市建设的必要性

建设特色产业城市,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健康制造业,培育特色产业,走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文化休闲城市,是集文化旅游、休闲购物、观光度假于一体,古城、水城、名城交相辉映的特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提升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提升城市功能、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

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是立足于绍兴现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绿色科技产业,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构建经济、社会、文化与环境协调发展社会明智选择。

低碳城市意味着城市发展必然要改变以往粗放的增长模式,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作为城市规划理念,以营建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建设的基础。低碳城市建设从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产业规划、交通规划、能源规划、绿色环境等方面,改善城市生存空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实现“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

3.绍兴绿色城市设计和低碳城市规划策略

实现“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这一城市建设目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低碳产业

首先,低碳产业要立足于本地的自然条件(如资源、交通、气候等)。在产业选择上切忌好高骛远、刻意求新,背离自身的自然条件去追求产业创新,那无异于缘木求鱼。例如,风能是无污染的产业,但绍兴地区风力资源不足,就不能重点发展风能,可以重点考虑资源丰富的水资源,如低碳环保的水上交通、充分运用水的自洁能力,建立新型湿地污水处理厂等。

其次是现有产业的升级,如以纺织业为代表的主导产业要做好技术改造、节能降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破坏。

三是重点发展无污染产业,如服务业、文化型产业。绍兴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的积淀,挖掘潜力巨大,但却没有真正形成产业,文化界鲜有特色创业项目,目前需要的是搭建一个平台,吸引旅游、餐饮、艺术、印刷、动漫、影视等项目创新创业,使得文化界的人士从到绍兴旅游转变成为到绍兴发展,实现“筑巢引凤”的发展战略,发掘古城文化特色,创建文化休闲城市。

3.2用地布局与空间形态

实践证明,低碳的城市空间形态是以短路径、功能混合和紧凑型的城市空间形态为特征的,因为适度的人口规模和建筑密度可以确保高效率地使用城市设施,混合使用土地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使工作和家庭之间的路程变短,可以大大减少能量消耗并减少污染。

绍兴市区目前已形成越城片区、柯桥片区和袍江片区三个组团,每个组团各有不同的主要功能,越城片区作为老城区,城市基础设施完整,主要以居住休闲为主,柯桥和袍江以工业为主,大大小小的工厂聚集,污染较严重,城市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居住环境差,这些成为一部分居住在越城、工作在柯桥、袍江的主要原因。而三个组团间距离较远,只能以汽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公交系统不完善,加大了私人汽车的使用量,从而增加了出行成本和污染源。

应对这一问题,应在袍江、柯桥片区中,应加大环境的整治力度,改善教育、医疗等设施建设,使居住就业能够均衡发展,在此基础上,做好开发时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发展立体城市,特别是地下空间,减少对环境的大气、噪音、景观的影响;越城片区中,调整部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做到居住、工作、购物等的有机平衡,结合公园绿地和丰富的历史文化景观,创造友好的步行环境,为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打下良好基础。

在三个片区发展的同时,重点是加速中心区域的崛起,促进三片合理融合,在中心区域中,建立高效的交通方式,如快速公交、轻轨等,使三个组团间联系更加紧密快捷。

3.3古城保护

绍兴古城区主要集中在越城区内,越王句践七年(前490),范蠡受命“筑城立郭,分设里闾”,为今绍兴城建设之始。此后的2500年中,绍兴城在范蠡奠定的基础上,代有修葺,但城址未变,格局依旧。城市规模,在东晋,有“海内剧邑”之称,唐为“浙东七州之首城”,南宋时与金陵并称为“天下巨镇”,明清时期仍有“浙东巨邑”之称。

绍兴城内现有18条河道和84座桥梁;三山三塔制高点;一、二层传统民居组成的空间格局形态;一河一路、一河两路、有河无路的水乡风貌带;越子城、八字桥、蕺山街、鲁迅路、西小河、新河弄、石门槛、前观巷八片历史文化街区。古城的保护,关键是保护和延续古城的风貌和格局,严格限制建设控制地带内建筑物的高度、建筑风格、体量、色彩等。

而要使古城区真正焕发活力,使文化得以传承,重点则是保护和利用好已进入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发掘绍兴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绍兴市列入国家首批保护名录10项、第二批保护名录8项,内容包括民间手工艺、民间戏剧、民间文学、民间民俗等,这些文化形式,与历史空间环境密不可分,历史环境既是过去存在的表现,也能将社会文化活动的丰富性准确地传给后人,例如绍兴黄酒酿造技艺、水乡社戏等,在传统的地域空间中才能原汁原味的表达出来,这也是传统的魅力所在,因此,保护古城空间格局的同时,应该与非物质文化协调保护。

3.4交通体系规划

绍兴市的交通工具主要有电动自行车、私人汽车、公共汽车、步行,以目前的城市规模,完全有可能实现组团内以绿色交通方式——步行、自行车为主,公共汽车、私人汽车为辅;组团间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体系。

在各组团内部,应该完善步行系统,但现状道路形式单一,大部分没有很好考虑步行安全性与舒适性,以解放路为例,担负城市的主要交通道路与最大商业街的功能,每天都有大量的汽车和人群路过,但红绿灯和人行横道设置较少,不仅车辆通行能力差,由于两边的商业店铺,路人有随时穿越马路购物的愿望,人与车“抢路”的现象随处可见,这一矛盾在节假日尤为突出,不仅影响交通通行,也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

因此,各组团内交通首先分清道路性质,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多发展立体交通,减少不同交通方式的相互干扰。尤其是重要公共活动场所,应着重考虑行人安全,如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等周围街道,改善目前人车混行、安全隐患巨大的现状,加建过街天桥、地下通道、完善人行道路设施十分必要。

3.5绿地系统规划

绍兴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和历史文化景观,为城市绿化提供了独特条件,城市建成区内的绿地系统建设,应以自然环境保护和形成有机生态格局为前提,充分利用山体、湖泊、湿地、绿地等吸收二氧化碳形成“碳库”,既可有效提升城市的碳汇能力,又能够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绍兴地区人口稠密,城镇密度较高(据统计,2011年城市化率为59.3%,远期至2020年将达到68%—72%),单靠提高城市建成区的绿量,或在郊外建立几个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和自然保护区远远无法改变环境变化的格局。为此,运用绿色基础设施的理念,将城市、郊区、荒野自然连贯起来,创建一个和谐、城乡一体化的绿色框架网络,将为城市提供完整的生态系统服务的保障。

未来的绍兴城市绿化布局,将形成以镜湖新区为中心,形成环古城护城河绿化带、沿大环河两侧的绿化带、袍江工业区内沿西闸江、菖蒲娄直江和马斗江等主要水系两侧布置绿化带形成三个绿环,并结合由会稽山旅游度假区、龙池山(东湖公园)、美女山、万罗山、大狮山、龙梅山等山体风景林地,在越城组团、袍江组团和城市绿心之间形成生态走廊,共同构成绍兴的绿化屏障。

4.结语

绍兴市的良好自然资源,是绿色城市规划和低碳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而在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下,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走绿色低碳城市规划之路是实现“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市民转变思想观念,饯行绿色生活方式,真正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中共绍兴市委.绍兴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的实施意见.绍市委〔2010〕3号,2010

[2] 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绍兴市人民政府,2012

[3] 仇宝兴.兼顾理想与现实--中国低碳生态城市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践示范初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4] 进一步明确特色产业城市建设目标在错位发展中再塑绍兴产业发展新优势.民盟绍兴市委会,2012

[5] 杨豪中、张蔚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物质性问题.文博,2006.02

猜你喜欢

低碳绍兴城市规划
绍兴
在绍兴,与你不期而遇
绍兴大闯关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人文绍兴
低碳背景下标准化展示道具的设计方法
引发“失败”实验中蕴藏的正能量
学佛能使世界变的更“低碳”吗?
浅析城市规划中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