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朱元璋廉政看明代制度反腐的失败

2014-09-29曹艳吴贵春

关键词:朱元璋廉政

曹艳+吴贵春

摘 要:明太祖朱元璋有感于元朝吏治腐化,贪官横行,致民不聊生使元朝崩塌,故致力于廉政反腐工作,其制度之细、惩治之严、宣传之广,均为历代之冠。但是,这些举措虽改善了官场风气,稳定了明初统治,然明朝仍是贪腐最为严重的朝代之一,仅靠制度去根除贪腐是做不到的。

关键词:朱元璋;廉政;体制建设;惩治法律;社会风气;制度反腐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7-0021-02

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元代败亡原因,登基之初便告诫百官:“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要在休养生息,然惟廉者能约己而利人,尔等当深戒之。”[1]朱元璋一生致力于廉政反贪,在借鉴吸收前朝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廉政体系。这套制度在初期显示出一定的威力,但仍然没有改变从朱元璋时期到明末的官场腐败。

一、朱元璋廉政制度的建设

(一)多层次全方位的体制建设

1.独立的监察体系。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取缔御史台,改立都察院作为最高监察权力机关,执行整个国家的监察任务,对六部官吏进行监督。地方上的监察机构——按察司,包括十三道监察御史,也不受地方政府管辖,由上级直接领导。这种独立的体制对监察部门行使权力形成了极大的助力,十三道监察御史甚至可以监督自己的主管部门——都察院,独立性由此可见。

2.立体的监察网络。在中央朝廷,除了设立都察院外,朱元璋设置六科给事中,在六部内部负责廉政工作,成为相对独立的反贪廉政部门,并只对皇帝负责。给事中级别和品级虽低,但只要他们认为各部工作和官员有所阙失,均可上奏弹劾。给事中由都察院监督,都察院由十三道监察御史监督,相互制约,由此在中央形成了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和监察御史构成的三重监察网络。

在地方上,朱元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监察所辖各道,独立行使司法监察权,各地行政部门不得干涉。并定期从中央派出御史巡查各道,称为巡按御史。在各省设提刑按察司,负责日常廉政监察工作,独立运作,只对皇帝和都察院负责。另外各省督抚及行政长官对本地方本部门的官员同样具有监察责任,由此地方上也形成了监察御史、巡按御史、各省按察司和地方长官构成的立体的四重廉政反贪网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监察系统在明代达到了一个巅峰,前所未有地严密。

3.“风闻奏事”及特务统治。朱元璋继承并发扬了宋神宗的“风闻奏事”制度。明代监察官员官职不高,但是职权很大,并拥有“风闻奏事”的特权。凡属于国家政事,无论大小均可参与监察,并且可以根据传闻进行举报而不用负任何责任,被举报者则需拿出证据证明自己清白。监察官员在执行监察时可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而“风闻奏事”和特务统治的结合,则是朱元璋的发明。朱元璋先后设立御用拱卫司和大内亲军都督府,这些特务们的任务是“专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无不奏闻”[2]。任何官员的消息,甚至于花边新闻,只要涉及到违法乱纪,特务都可以向皇帝密折举报。

4.举报制度。朱元璋颁布的《大诰》,建立了一种举报制度,明确规定,百姓一旦发现某些官员贪污腐败,就可以由当地德高望重者带领,将该官员押送至当地监察部门受审,并可向当地最高行政长官举报。如果当地监察部门不予受理,则可以越级上告。并且规定,任何人不得阻拦百姓越级上告和进京上告,如有阻拦,“其首领官及一切人等,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3]。这一制度极大地提升了百姓参与监督的兴趣,降低了被打击报复的风险。

(二)从严从重的惩治法律

朱元璋首先做到了有法可依,先后颁布了《大明律》和《大诰四编》。在《大明律》的《刑律》中,朱元璋针对官员贪腐行为专门制定了条款,明确了对官吏收受钱物、贪污腐败、不理政务等等的处罚。而在《大诰四编》中,有关官员贪腐处罚的条例多达一百余条。源于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痛恨,故而对官吏贪腐行为处罚非常严厉,规定:“对官吏受赃枉法,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4]对于贪官,朱元璋采取了零容忍的态度,一旦发现贪官,执行枭首、凌迟之刑,后来更是执行剥皮填草之刑,并放在衙门之内,以期对后任者产生威慑和警示。

(三)弘扬广泛参与监督的社会风气

朱元璋虽然自幼家境贫寒,没有读过书,但他深知儒家思想对社会廉洁风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他把儒家思想的教化放在反腐败的第一位,强调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并规定《大明律》和《大诰四编》进入科举,成为考试必考内容,在书院由先生们讲解法律条文并让学子们知晓,为以后的做官打预防针。

朱元璋又规定,各地每年分两次,由当地政府官员召集百姓,宣传相应的法律条文,提升百姓的法律意识。并在各地建立申明亭,将贪官的罪行和处罚公布在申明亭中,让百姓对朝廷严惩贪官有个形象的认识。朱元璋在打击贪官的同时,宣扬一些清廉官员的事例,试图通过正面引导,树立积极的榜样,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明代制度反腐失败的因素

朱元璋虽然建立起了相对严密的制度,但甘愿冒着被填草剥皮而贪污的官员大有人在,明朝在太祖一代,因贪腐而被诛杀的官员多达几十万。连朱元璋自己也不得不哀叹,贪官“朝杀而暮犯”。究竟是什么让朱元璋“近乎完美”的制度反腐如此失败?除了人性的自私、贪欲和侥幸心理以外,受时代的局限,朱元璋的制度本身也有很多问题,下面分几点浅析。

(一)官员财产不透明

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说过“权力会导致腐败”。在明朝及我国封建社会当中,很多官员出身于世家大族,这些大家族本身就很富有,如何去界定官员们花的钱是自己的俸禄,还是家族的钱,亦或是收受贿赂而来,只有让官员的财产透明、公之于众,让每一个百姓和监察官员们了解官员的合法入和家产是多少,才能判断出他的开销是否已经超出了实际收入,进而去了解其是否可能贪污受贿。朱元璋做了很多努力,但对此也无能为力。这也是古代制度反腐的一个天然缺陷。所以,如果没有官员财产申报机制,不能将官员财产透明化,反腐永远事倍功半。

(二)官员俸禄较低

朱元璋基于“君子做官”、“君子治国”的理念,让明代成了历史上官员俸禄最低的时代。正七品县令月俸只有七石五斗,以今天的购买力计算,估计在2500元人民币左右。并且这些俸禄在发放的时候还有折色和折支,即用钞、物及银折成米发放,而折价远远低于市场价格,这些钱仅仅够官员勉强养活自己。由于制度的原因,师爷、账房、跟随、门房和稿签等手下均需要县令来养活,所以仅靠俸禄根本无法支付这些人的薪水。做为县令,还要在官场上迎来送往、交际应酬,有亲友投靠同窗路过,均需要花钱,这就迫使官员们想办法弥补自己的亏空。在当时的社会,基本上是一人做官,养活全家,我国有“千里做官只为财”一说,如若不是有利可图,谁愿意拖家带口远赴千里之外去做官。

(三)部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朱元璋虽然规定任何人一旦发现官员贪腐,即可由长者率领押送贪官至监察部门,然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官本位的国家来说,百姓天然畏惧官员,“民不与官斗”的观点深入到每一个百姓的心里,百姓很难主动去监督官员。加之贪污受贿本身具有的隐蔽性和小范围化特点,百姓对官员们的生活及财产情况一无所知,导致了发动群众反腐这一非常好的制度无法在现实中操作和执行。

(四)变味的“风闻奏事”制度

明朝监察官员所具有的“风闻奏事”权力,在建国初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监察官员为了哗众取宠,或为了标新立异,或为了体现政绩,不免将问题无限地放大,甚至无中生有,大肆制造舆论,还有在奏折中出现污蔑诽谤甚至人身攻击的情况。万历年间,大理寺评事雒于仁上《酒色财气四箴疏》,骂万历皇帝无能、残暴、好色、昏庸,一无是处。对皇帝尚且如此,对其他大臣就可想而知。明朝末期,监察官员陷于党派、地域之争,为所在派别大肆攻击对方势力,摇旗呐喊,不惜歪曲事实、颠倒黑白,完全成了大臣们争权夺利的工具,丧失了监察弹劾的本意,而制度却没有因此而修正。

(五)言官群体的堕落

明代朱元璋秉承言官“正其谊不谋其利”原则,赋予了言官极大的权力,却给了极低的俸禄,到了明代末年仍然在执行。而到了明代中后期,经济迅猛发展,江南沿海一带发展尤为迅速。而经济的发展不断冲击着社会各个阶层,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官僚士大夫之中奢侈之风盛行,金钱逐渐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标准,而将旧的伦理道德标准抛之脑后。言官群体也深受整个社会风潮的影响,很多人不甘于清贫,依仗手中握有的监督和考察官员的权力,公然索贿,买官卖官。崇祯初年,户部给事中杨枝起“从不守科发钞,非匍匐政府,则奔走吏部,以除奸扶正为名,卖官纳贿为实”[7]。对进京考察的地方官员,杨枝起登门索取贿赂。如若不给,他不仅上门恐吓,还在考评之中将对方评为下下等,吓得地方官员连夜出门借钱行贿。十三道御史巡查地方,地方官甚至要门前跪迎,而御史们则作威作福,大肆收受贿赂,言官的堕落可见一斑。

从朱元璋建立的廉政制度来看,达到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极致。而由于反贪形式过于复杂和历史的局限性,这种制度并没有遏制住官员贪腐的势头。究竟如何才能减少腐败?只有无限缩小政府和官员们的权力,将其管理职能变成服务职能,将所有工作放在阳光之下,接受所有人的监督,真的做到“为人民服务”,并加大贪贿的惩处力度,让贪官付出无法承担的代价,才能从源头上遏制人的贪欲。

参考文献:

〔1〕姚广孝,夏原吉.明太祖实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245.

〔2〕张廷玉.明史二[M].北京:中华书局,2000.46.

〔3〕朱元璋.大诰三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25.

〔4〕李善长,刘基.大明律集解附例[M].沈阳:辽沈书社,1990.37.

〔5〕李青.三垣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48.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猜你喜欢

朱元璋廉政
廉政公益广告
廉政公益广告
MYTH AND MECHAS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朱元璋杀牛
朱元璋背后的女人
廉政之歌
朱元璋与叫花鸡
明朝初期的廉政教科书
种好“责任田” 不越廉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