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可信度检验的建筑公司应急救援能力评价

2014-09-29赵飞曹雄韩婷婷杨雪程威

中国建筑科学 2014年7期
关键词:层次分析

赵飞++曹雄++韩婷婷++杨雪++程威

摘 要:我国高层建筑不断增加,事故发生率随之增加,建筑企业应急救援工作迫切需要。为了增强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综合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引入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对评审专家进行选取、调整,对评价过程中依赖评审专家评价结果的影响因素量化,提高评价方法的置信度。工程应用实例表明,依靠置信度为0.95的专家群评审人员制定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作出的应急救援能力评估结果与企业实际水平一致,明确指出企业存在的工作缺陷,为建筑企业提升自己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依据。

关键词:专家可信度评价; 模糊聚类; 模糊数学评价; 层次分析; 应急救援能力

中图分类号: X91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已逐步成为我国支柱行业,就山西省建筑行业现状来看,缺少专业知识的农民工大量涌入,工程多层分包等问题使得在建项目施工难度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越来越高,给山西省建筑业的安全生产带来了难题。针对这一问题,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快了编制应急预案的步伐,以通过应急预案的应用将事故危害降到最小。而对企业的应急救援体系进行合理评估,能够为进一步完善企业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及减少企业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提供保障。

齐锡晶等人[1]基于粗糙集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中指出:在我国高层建筑不断增多、推行施工总承包等背景下,国家颁布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存在着范围过宽、针对性不强等问题。这一问题导致对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估不准确。侯琨等人[2]在深入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粒子群和人工神经网络建立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模型,并通过应用实例验证了该模型是有效准确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但文中对影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主观性强的因素所占权重并未考虑,还需进一步完善。徐林生等人[3]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及应用中对评价过程中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人进行评价量化,为其他评价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韩晋平等人[4]运用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其分析结果理想。该模型中应用的模糊数学评价方法可以将评判者的主观因素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真实反映各因素的影响作用。通过对多种方法的分析研究,本文试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急救援能力进行评价,并应用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方法减少评价过程中产生的人为因素,提高置信度,为减少施工现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提供保障。

1.建立评价模型

1.1评审专家可信度定量评价

在模糊综合评价中,指标体系及评判依据的建立主观性强,影响量化的评价结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应用专家可信度定量评价方法对主观性强的评价过程量化,提高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1.2评价指标的确定

企业的应急管理分为四个阶段:事故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因此评价指标的确定也围绕这四个过程进行。根据评价动态过程及评价准则,结合多位专家建议,为实现事故预防需要提高未发生事故前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及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

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体现在事故预防和应急准备阶段。日常应急管理能力从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中实现。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包括:企业规章制度的完善、各机构职能分配、增强企业监控设备及能力、应急预案的制定及对企业工作人员的应急救援能力的培训演练、应急通讯能力、应急物资及设备和应急人员的充足保障。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包括作业人员的应急反应意识及应急反应能力的提升。

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体现在应急响应和应急恢复阶段。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包括危险检测预警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和应急恢复能力。危险检测预警能力包括危险辨识能力、企业综合检测能力和预警能力。紧急救援能力包括通讯报警能力、事故现场指挥协调能力、抢救人员物资能力和疏散避难能力。应急恢复能力体现在规划恢复内容、资金、技术和人员配备能力四个方面。

1.3各层次指标权重的确定

结合专家评审员意见编制评价指标体系各要素重要性调查表,面向企业职工进行调查,将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个评价要素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对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个评价要素的权重。

注:2、4、6、8居于上述两个相邻判断之间1~9的倒数为一个要素对于另一个要素次要程度所赋予的数值。当 >1时,对目标来说。 比 重要,其数值大小表示重要的程度。同时必有 =1/ (≤1),对目标来说 没有 重要,其数值大小表示不重要的程度。

1.4模糊综合评价

根据动态聚类分析结果,调整参加评选活动的专家,选取与群体评价综合结果一致的置信度 为0.95的5位专家作为最终评审专家,其最终结果如图2所示。

2.2应急救援能力分析

针对企业常发事故类型,若想要事前做好计划和应急措施,需对该企业应急救援现状进行评估。以该建筑施工企业应急救援系统为评价对象,基于应急救援全过程,运用上述应急能力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确定评语集V={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值如表3所示,利用表3中三级权重及评判矩阵,可计算出二级指标的评价矩阵,利用二级指标评判结果计算出一级指标评价结果如表4所示。则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得最终评价结果为:

结合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综合能力评价等级集V= (很强、较强、一般、较弱、很弱),按最大隶属度原则,“一般”的隶属度最大,故该建筑施工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为“一般”。

2.3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计算结果分别对未发生事故前企业日常应急管理能力及发生事故后对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进行详细的分析。

(1) 在该企业日常应急管理体系中,同样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均为“一般”,因此还有待加强。再结合表3中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专家评价结果对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分析,其中的规章制度、各机构职能分配、应急预案、应急设备和应急通讯对一般状态的隶属度是0.6,说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机构职能的分配,应急预案的编制、修改、评价能力,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教育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急设备需进一步进行检测,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教育培训对“较弱”状态和“一般”状态的隶属度均为0.4,反映了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一般,有待加强。

(2) 在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体系中,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危险检测预警能力较弱,急需加大投资力度,再结合表3分析企业危险辨识能力对“一般”和“较强”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的危险辨识能力较强;危险监测预警能力中检测能力一般,预警能力对“很弱”和“较弱”的隶属度为0.4,说明急需加强预警能力,监测预警能力较弱也体现在日常应急管理中监控检测力度不够,长期监测漏洞恶性循环所致;紧急救援能力对“一般”和“较弱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救援能力相对较差,这充分说明企业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薄弱,需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综上所述,企业日常规章制度完善、机构职能分配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完整、应急物资准备充分,但在日常综合管理中缺乏对职工的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和演练,导致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急意识相对薄弱,应急能力低下,造成现场救援工作不理想,抢险救灾力度不够强。

3.结论

(1) 上述方法对山西省二建建筑工程公司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吻合,分析了企业日常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了依据。

(2) 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对评价工作中评审专家选择、调整作了依据,选取专业水平高的专家群进行评审工作,增强了企业应急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可信度;在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中,评判矩阵的建立依据专家评价结果,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将专家的可信度量化,同时量化了评判矩阵的可靠性,较大程度的减少了人为因素在评价过程所产生的误差,提高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 齐锡晶、王志智、韩飞飞.基于粗糙集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J].工业建筑,2011(s1):889-994.

[2] 侯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3] 徐林生、王执铨、戴跃伟.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及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 34(01):30-34.

[4] 韩晋平、毕永华、侯金玲等.基于灰色-模糊综合法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02):146-151.

[5] 陈威威.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 在该企业日常应急管理体系中,同样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均为“一般”,因此还有待加强。再结合表3中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专家评价结果对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分析,其中的规章制度、各机构职能分配、应急预案、应急设备和应急通讯对一般状态的隶属度是0.6,说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机构职能的分配,应急预案的编制、修改、评价能力,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教育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急设备需进一步进行检测,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教育培训对“较弱”状态和“一般”状态的隶属度均为0.4,反映了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一般,有待加强。

(2) 在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体系中,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危险检测预警能力较弱,急需加大投资力度,再结合表3分析企业危险辨识能力对“一般”和“较强”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的危险辨识能力较强;危险监测预警能力中检测能力一般,预警能力对“很弱”和“较弱”的隶属度为0.4,说明急需加强预警能力,监测预警能力较弱也体现在日常应急管理中监控检测力度不够,长期监测漏洞恶性循环所致;紧急救援能力对“一般”和“较弱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救援能力相对较差,这充分说明企业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薄弱,需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综上所述,企业日常规章制度完善、机构职能分配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完整、应急物资准备充分,但在日常综合管理中缺乏对职工的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和演练,导致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急意识相对薄弱,应急能力低下,造成现场救援工作不理想,抢险救灾力度不够强。

3.结论

(1) 上述方法对山西省二建建筑工程公司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吻合,分析了企业日常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了依据。

(2) 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对评价工作中评审专家选择、调整作了依据,选取专业水平高的专家群进行评审工作,增强了企业应急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可信度;在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中,评判矩阵的建立依据专家评价结果,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将专家的可信度量化,同时量化了评判矩阵的可靠性,较大程度的减少了人为因素在评价过程所产生的误差,提高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 齐锡晶、王志智、韩飞飞.基于粗糙集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J].工业建筑,2011(s1):889-994.

[2] 侯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3] 徐林生、王执铨、戴跃伟.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及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 34(01):30-34.

[4] 韩晋平、毕永华、侯金玲等.基于灰色-模糊综合法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02):146-151.

[5] 陈威威.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1) 在该企业日常应急管理体系中,同样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和作业人员反应能力均为“一般”,因此还有待加强。再结合表3中企业应急综合能力专家评价结果对企业综合组织控制能力分析,其中的规章制度、各机构职能分配、应急预案、应急设备和应急通讯对一般状态的隶属度是0.6,说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机构职能的分配,应急预案的编制、修改、评价能力,对应急救援体系的教育培训还需进一步加强,应急设备需进一步进行检测,确保设备完好无损;教育培训对“较弱”状态和“一般”状态的隶属度均为0.4,反映了企业对职工教育培训的力度一般,有待加强。

(2) 在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体系中,利用最大隶属度原则,从表4中二级综合评价结果可以看出:危险检测预警能力较弱,急需加大投资力度,再结合表3分析企业危险辨识能力对“一般”和“较强”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的危险辨识能力较强;危险监测预警能力中检测能力一般,预警能力对“很弱”和“较弱”的隶属度为0.4,说明急需加强预警能力,监测预警能力较弱也体现在日常应急管理中监控检测力度不够,长期监测漏洞恶性循环所致;紧急救援能力对“一般”和“较弱的隶属度均为0.4,说明企业救援能力相对较差,这充分说明企业现场事故的综合救援能力薄弱,需加大投资、建设力度。

综上所述,企业日常规章制度完善、机构职能分配合理、应急预案编制完整、应急物资准备充分,但在日常综合管理中缺乏对职工的应急救援教育培训和演练,导致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急意识相对薄弱,应急能力低下,造成现场救援工作不理想,抢险救灾力度不够强。

3.结论

(1) 上述方法对山西省二建建筑工程公司应急救援能力的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吻合,分析了企业日常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企业提升应急救援能力提供了依据。

(2) 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对评价工作中评审专家选择、调整作了依据,选取专业水平高的专家群进行评审工作,增强了企业应急综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的可信度;在模糊综合评价过程中,评判矩阵的建立依据专家评价结果,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将专家的可信度量化,同时量化了评判矩阵的可靠性,较大程度的减少了人为因素在评价过程所产生的误差,提高了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 齐锡晶、王志智、韩飞飞.基于粗糙集的高层建筑施工安全评价研究[J].工业建筑,2011(s1):889-994.

[2] 侯琨.建筑工程项目安全应急管理能力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3] 徐林生、王执铨、戴跃伟.评审专家可信度评价模型及应用[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 34(01):30-34.

[4] 韩晋平、毕永华、侯金玲等.基于灰色-模糊综合法的煤矿应急救援能力评价研究[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11.31(02):146-151.

[5] 陈威威.建筑施工企业突发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8

猜你喜欢

层次分析
公路桥梁台背回填质量评价方法研究
综合集成赋权法在和谐社会评价中的应用
基于数据挖掘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研究
智能电网风险评价研究
遵循惯例写好自己的作文
浅析聚类分析在郫县烟草卷烟营销方面的应用
浅析筹建亚投行的动因
城市群交通网络层次分析研究
厦门市汽车共享服务可行性分析及对策研究
财务风险跟踪评价方法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