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策略分析

2014-09-27元修成张澍军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政治认同多元文化大学生

元修成++张澍军

摘 要: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关系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产生、延续和巩固,其内容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教育。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确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与原则,要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深化与结构优化,要拓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渠道与途径,要创新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载体和平台,要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环境。

关键词:多元文化; 大学生; 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3-0054-03

政治认同问题关乎党的长期执政、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我国,政治认同的核心是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制度认同。当前,世界范围内文化的冲突、交流与融合日益显现,多元文化已经成为我国改革与发展不可回避的事实。这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多元文化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和探索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从国内研究现状看,尚无一定的理论范式专门研究和诠释大学生政治认同问题,对于什么是大学生政治认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容应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等基本问题等还缺乏理论关注。本文将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概念入手,分析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提出多元文化背景下推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原则与具体策略。

一、大学生政治认同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

1.大学生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这一概念最初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问题,“政治是否稳定取决于社会成员对政治体系合法性是否认同”[1]。政治认同是“人们在从事公共政治生活中产生的对政治体系的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2],它表明人们对其所处的政治体系的自觉接受、支持和服从,政治认同一般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政治价值(如理论、意识形态)、政治实体(如国家、民族、政党)、政治工具(如公共政策、法律、路线)、政治制度(如代议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方面的认同。大学生政治认同,是指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政治体系的一种主观认知和归属。在我国,大学生政治认同主要体现为大学生群体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具体说就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认同。大学生是我国青年中的精英和先锋群体,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3],是党执政的重要群众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状况如何,“不仅关系着大学生群体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完善和提高,还关系着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更直接影响着政治体系的稳定和社会的进步”[4]。

2.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

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产生、延续、巩固与大学生这一群体所处的年龄阶段密切相关,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稳固的阶段,其对政治生活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和判断,对政治体系有独立的认知,大学的生活是大学生政治认同逐渐养成的关键阶段。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党执政的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是指教育主体运用一定的政治理论、政治观念和政治价值标准对大学生群体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大学生群体逐渐形成符合政治体系要求的政治认同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关系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产生、延续和巩固,其内容主要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教育,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认同教育。目的是使大学生群体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政治信仰,并指导自身的政治参与行为。

二、多元文化及其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

1.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最早指“殖民地国家存在的宗主国的殖民文化与原住民文化、多民族国家中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5]两种文化现象。当前,多元文化更多是指一个社会中文化形态的多元、文化格局的多元、文化主体的多元、文化性质的多元、文化来源的多元等多重含义。这里所说的多元文化是在我国语境下的一种解释,我国的多元文化是在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转向全面开放,一元文化格局逐渐被打破,在强调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多样价值选择和思想观念,我国的文化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景象,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我国的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文化、社会转型期的新生文化等各种文化相互激荡。

2.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

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就积极影响而言,首先,多元文化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其次,多元文化也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就消极影响而言,首先,多元文化对我国主导政治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形成冲击;其次,多元文化影响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判断。一些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产生侵蚀。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路径与对策

1.确立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与原则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是指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形成和巩固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认同。大学生群体应该承担起党在新时期赋予青年的历史任务,增强对坚持党的领导的信念,做到拥护党的领导、听从党的指挥,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第二,养成和维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同。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把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建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同上,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第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认同的传播者。大学生还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宣传、解读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知行合一。第四,逐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力军和接班人。

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是一个系统而持续的工程,需要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第一,要坚持方向性原则,服务于党的长期执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坚持政治方向性和意识形态性。第二,要坚持人本性原则,以大学生的基本需求和个性发展需要为本。第三,要坚持层次性原则,根据学生年级、专业等差异和不同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接受程度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第四,要坚持兼容性原则,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要与其他教育密切配合、相互兼容、形成互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取向,形成崇高的政治理想和坚定的政治信念。

2.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深化与结构优化

教育的内容是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一个关键要素。针对多元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影响,我们应该着眼于充分利用多元文化的积极影响,不断开发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思想资源。同时,着眼于多元文化的消极影响,注重对异质文化的规范与引导,不断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内容的深化与结构的优化,从而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一是在强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同时,充分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充分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注重在理论阐释方面的说服力、影响力、感召力和渗透力。“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感情认同。”[6]二是在国际比较视野中,充分发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思想文化资源,使大学生由内心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自觉意识,进而产生强烈的自信精神,从根本上实现政治认同。三是要在政治认同教育的结构上科学设计,体现内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要将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认同、政治实体认同、政治工具认同、政治制度认同相结合,在教育内容上统筹兼顾理论认同教育、意识形态认同教育、国家认同教育、制度认同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3.拓展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渠道与途径

第一,我们要拓展理论教育渠道与途径。理论教育的宗旨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培养造就千万思想政治觉悟高、具有坚定信念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7]。加强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创新,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同时,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避免课外因素消弭课堂教育的效果。第二,要拓展实践教育渠道与途径。要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类教育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探索建立对口单位和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强对某些重大问题的认识和认知。第三,拓展隐性教育的渠道与途径。在教育途径和渠道上要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尊重大学生的政治需求,在与学生的交流、交往中逐步将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4.创新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载体和平台

要提高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效果,我们就要推动教育载体和平台的建设与创新。第一,要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管理载体与平台的创新。要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队伍的建设,充分利用专职教育和管理队伍,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政工队伍等主力军的教育作用,同时也要充分利用专业课教师、典型人物、校园管理等队伍的作用,实现政治认同教育全方位进入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第二,要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教学载体与平台的创新,整合现有教学资源,注重政治认同教育在各个教学模块中的实现,将政治认同教育作为教学评价与考核的重要内容。第三,要推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媒介载体与平台的创新。我们要针对学生使用手机、移动互联网的特点,“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媒介,加强对学生信息传播的监测,引导学生的舆论走向,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据传媒的主阵地”[8]。

5.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环境

当前,大学生群体既处于社会大环境之中又处于校园小环境之中,既处于现实环境之中又处于网络虚拟环境之中。我们应该从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目标出发,着力优化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环境,使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需要。一方面,我们既要优化社会大环境又要优化校园小环境。在教育领域,我们经常会说“5+2=0”,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大环境和校园小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要净化社会大环境,消除一切不利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消极因素,特别是干扰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社会思潮和噪声、杂音。同时,我们要优化校园小环境,充分发挥高校系统教育的优势,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帮助大学生形成科学理性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与发展,大学生对政治生活的理解和参与同时处于现实环境和网络的虚拟环境之中。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较高,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即时通信的使用率分别达92.3%、85.4%和95.1%”[9]。可以说,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成为影响大学生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心理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我们必须要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网络文化,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要注重网络环境与现实环境的衔接,科学把握大学生网络舆论导向,注意搜集、分析和反馈大学生的网络信息,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网络参与行为,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281.

[2] 王成兵.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认同危机及其克服[J].社会主义研究,1996(1):89.

[3]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77.

[4] 徐海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及其标准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56-59.

[5] 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5.

[6] 张发钦,叶宗波.简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层级与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中):43.

[7] 张澍军,齐晓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关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6):34.

[8] 倪梦,董杰.青少年的网络心理问题及其引导路径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6):107-110.

[9]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EB/OL].[2012-08-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qsnbg/201208/P020120816403477216094.pdf.

[责任编辑:杨淑珍]

猜你喜欢

政治认同多元文化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思想重要意义的政治学分析
如何增强政治认同和道路自信
论教育与多元文化的关系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现代室内设计的多元文化表现探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