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辈岂作蓬蒿人

2014-09-27张雨辰

少林与太极 2014年6期
关键词:训练场武术教练

张雨辰

每个青春洋溢的少年都曾梦想自己拥有“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的绝技武功,可以仗剑行走天涯路。现今已近而立之年的李继勇每每回忆起少年时的梦想,都着实有些感慨。李继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在陶瓷厂上班,日复一日地与那些泥巴打着交道。贾宝玉说“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儿时的李继勇却生得一副铁做的骨肉,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对那些在广场上熬炼筋骨的大孩子们不屑一顾,觉得自己要学武术就要学出个名堂,不能耍耍玩玩就算了。父亲见小小年纪的李继勇就有这般志气,便辗转给他找了专业练习武术的地方,于是李继勇就在对武术的认识还处在懵懂期的时候,就进了平顶山市体校,跟着专业的运动队学习武术套路。

说他是铁做的骨肉一点也没错。在训练场上,他要么站在旁边琢磨动作,要么就像上足了发条一般练起来没个够,常常是大腿练得酸疼也浑然不觉。只是苦了妈妈,每天都要为李继勇揉他那两条堆满了乳酸的腿。看着孩子疼得龇牙咧嘴的样子,母亲只有心疼的份儿,她知道这个孩子浑身都有股韧劲儿,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儿,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一千头牛也拉不回来。但韧劲儿归韧劲儿,李继勇也有胆怯的时候。在刚开始学习过侧空翻的时候,他每过一次都下意识地扶一下地。如此反复,教练看出了他心中的胆怯之情,但不动声色,在他即将做下一个侧空翻的时候,踹了他屁股一脚,大喊“不许手扶,过去了!”李继勇被一惊,还没多想两脚就已经着地了,这次没用手下意识地去扶地,从此克服了心中的障碍。谈起这段经历,他仍记忆犹新。他说,脾气相当好的黄教练这是第一次“打人”,而且打的就是他。但他却感激自己的教练,因为他觉得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是最难的一件事情,有时候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接引者和一个能读懂自己的人。

时光荏苒,在习武的道路上没有多少风景可言,只有熬炼着身心的枯燥训练。大多数人都因此而败下阵来,而李继勇却坚持了下去,而且以其规范的动作规格、潇洒自如的整套演练,顺利地进入了河南省青年队,开始了新的征程。此时,他对武术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他来说武术已经不是儿时释放活泼爱动的天性的方法,而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他说,对于武术他常感觉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就是他的生活,他的每一举手每一投足都能够耍起来,耍得虎虎生风、威风凛凛,即便没有别人艳羡的目光,也等于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欣赏,每练一个套路都有说不出的兴奋之情;而恨是因为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再重复,没有节假日,没有自己可以自由操控的生活,没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有的常是晚上训练房的昏黄灯光和一个跃动着的孤单身影。李继勇说:“武术就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我们始终处在超越的路上,从未到达过终点。我们会遇到一些至情至性的同路人,会遇到风雨同舟的兄弟姐妹,但在武术这条路上陪伴你的只有你的影子。”

虽然训练枯燥辛苦,但在训练场下,爱笑的他总能让周围的人如沐春风。他与大伙儿打成一片,有说有闹,但在训练场上每完成一组动作都会一丝不苟,从不会因为训练快结束或身体疲劳而懈怠应付,因而总能赢得大家对他打心底里的佩服。在青年队的时光是美好而短暂的,几年后,随着青年队改组并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李继勇成为一名大学生,他的心态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大学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的,此时的他开始渴望知识,开始向往武术以外的世界。李继勇在训练和上课之余阅读了不少书籍,并开始从事社会活动,在外面带了一批慕名来中国学习武术的“洋学生”。为了克服教学过程中语言交流上的障碍,李继勇喜欢上了英语。武术课上他是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的老师,而课下他就成了爱说、爱笑、热衷于用蹩脚外语聊天的知心朋友。他的墨西哥弟子Sergio也特别喜欢跟他交流,两个人用手势加上有限的几个单词和句子“聊”得不亦乐乎。后来他再带沙特阿拉伯的欧沙马等学生学习武术时,已经能够用比较流畅易懂的英语进行教学了。大学虽然并没有让李继勇获得多少可以直接在社会上应用的知识,但却实实在在地开拓了他的视野。他说,大学就是他人生路上的第二个“接引者”,此时武术已经不再仅仅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的技能了,它还是一种理想,一种让武术走出国门发扬光大的理想。

2008年,是李继勇的毕业季,也是他迷茫季的开始。此时的他虽然已经在河南省体校担任实习教练,但他的心里却想着更大的事情,一个关于武术的梦想。然而生存却是矗立在人面前最尴尬的说教者,它会时常戳破你的梦想,让你跌入庸庸碌碌的常人世界。李继勇同样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无忧无虑、一心向武的童年已一去不复返,父母业已慢慢老去,时间的流逝压弯了他们的腰,在他们的脸颊上留下了一道道沧桑的痕迹,李继勇不得不放下心中的豪情壮志回到现实——最起码不能再让父母为他奔波劳累了。他回到武校,从一个小教练做起,肩负起一个成年人应该肩负的担子,开始在套路队“带兵”。他曾是一名运动员,现在他的角色转换成了一名教练员,虽然这里并非他蓝图的一部分,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懈怠,他坚韧的品性告诉他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带队的日子里,孩子们对他又敬又爱,敬的是他在训练场上的雷厉风行、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爱的是他对孩子们那份体贴关心、无微不至。他的朋友和队友曾经开玩笑地说:“他是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人,合格出厂的五好男人。”队员的水平越来越高,队伍的整体成绩也在不断提升,但李继勇的心里仍隐隐地埋藏着那个不为人知的理想,这个理想时常在隐谧的夜色中在他的头脑中回荡。

直到2012年,李继勇与昔日旧友的一次交流,让他重新燃起了隐藏在心中的那个理想,一种对武术真正的眷恋之情。就在这一年李继勇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自己工作近5年的热土,离开了深爱着他的队员们,投入了新的征程,加入了在河南的一家武术搏击俱乐部,再次从一名套路教练做起。平台不一样,意味着整个世界不一样。在这里,他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自由思想、自由想象,可以自由地利用俱乐部的很多资源传播和发展武术。在这里他可以举办武术夏令营,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武术的殿堂;在这里,他可以邀请国外的搏击运动员来参加散打比赛,让中国武术在真刀真枪中得到洗礼和升华。李继勇说:“虽然我们永远不可能在一个我们理想的世界中生活,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迈出通向理想的一步,我们就有勇气迈出第二步。”当笔者再次询问他关于武术的梦想时,他露出了他招牌式的微笑,回应道:“李小龙在美国学了哲学,他的最终成果是在截拳道的书上画上了太极的图案。我想李小龙这么做,是表达了‘武术出于太极,必又回归太极这一理念。对于武术,过去我总想怎么去练得好看;后来就开始琢磨这些招式真正的内涵,如何产生最大化的杀伤力;现在,这些想法也在,时刻都在,但已然不如彼时的那般了。我们讲武术不是花拳绣腿,是很残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但我们同时又会讲习武要首先重德,要德字为先,我们还会讲武术很美,要有节奏美、气势美、劲力美,这中间是有矛盾的。如何调和这个矛盾?如果不能调和就不能向学习者传播正确的观念。李连杰前些日子在媒体上说,他后悔拍摄了《少林寺》,让那么多青年人对武术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实际上,武术是血腥的,这血腥是针对嗜血的敌人、侵略者、欺侮者;武术是充满道德温情的,这道德是保护亲人、弱小者和自己;武术更是美的,这美让我们通过练武如入无我之境,破掉世俗喧嚣。这三者,缺一个就不是武术,单讲哪个都不是武术。弄清了这一点,我们自然就能以一颗平常的真挚之心去保护它、传播它、发扬它。”

佛家有三境界说,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李继勇的习武生涯中,他不断地看着武术的“山山水水”,从未止步,从未在艰辛的道路上踟蹰不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以一副“我辈岂作蓬蒿人”的豪迈气概仰天笑对。希冀在不久的未来,他能够完成他关于武术的梦想,在传播和发展中华武术上发挥他应有的力量。

每个青春洋溢的少年都曾梦想自己拥有“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的绝技武功,可以仗剑行走天涯路。现今已近而立之年的李继勇每每回忆起少年时的梦想,都着实有些感慨。李继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在陶瓷厂上班,日复一日地与那些泥巴打着交道。贾宝玉说“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儿时的李继勇却生得一副铁做的骨肉,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对那些在广场上熬炼筋骨的大孩子们不屑一顾,觉得自己要学武术就要学出个名堂,不能耍耍玩玩就算了。父亲见小小年纪的李继勇就有这般志气,便辗转给他找了专业练习武术的地方,于是李继勇就在对武术的认识还处在懵懂期的时候,就进了平顶山市体校,跟着专业的运动队学习武术套路。

说他是铁做的骨肉一点也没错。在训练场上,他要么站在旁边琢磨动作,要么就像上足了发条一般练起来没个够,常常是大腿练得酸疼也浑然不觉。只是苦了妈妈,每天都要为李继勇揉他那两条堆满了乳酸的腿。看着孩子疼得龇牙咧嘴的样子,母亲只有心疼的份儿,她知道这个孩子浑身都有股韧劲儿,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儿,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一千头牛也拉不回来。但韧劲儿归韧劲儿,李继勇也有胆怯的时候。在刚开始学习过侧空翻的时候,他每过一次都下意识地扶一下地。如此反复,教练看出了他心中的胆怯之情,但不动声色,在他即将做下一个侧空翻的时候,踹了他屁股一脚,大喊“不许手扶,过去了!”李继勇被一惊,还没多想两脚就已经着地了,这次没用手下意识地去扶地,从此克服了心中的障碍。谈起这段经历,他仍记忆犹新。他说,脾气相当好的黄教练这是第一次“打人”,而且打的就是他。但他却感激自己的教练,因为他觉得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是最难的一件事情,有时候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接引者和一个能读懂自己的人。

时光荏苒,在习武的道路上没有多少风景可言,只有熬炼着身心的枯燥训练。大多数人都因此而败下阵来,而李继勇却坚持了下去,而且以其规范的动作规格、潇洒自如的整套演练,顺利地进入了河南省青年队,开始了新的征程。此时,他对武术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他来说武术已经不是儿时释放活泼爱动的天性的方法,而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他说,对于武术他常感觉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就是他的生活,他的每一举手每一投足都能够耍起来,耍得虎虎生风、威风凛凛,即便没有别人艳羡的目光,也等于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欣赏,每练一个套路都有说不出的兴奋之情;而恨是因为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再重复,没有节假日,没有自己可以自由操控的生活,没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有的常是晚上训练房的昏黄灯光和一个跃动着的孤单身影。李继勇说:“武术就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我们始终处在超越的路上,从未到达过终点。我们会遇到一些至情至性的同路人,会遇到风雨同舟的兄弟姐妹,但在武术这条路上陪伴你的只有你的影子。”

虽然训练枯燥辛苦,但在训练场下,爱笑的他总能让周围的人如沐春风。他与大伙儿打成一片,有说有闹,但在训练场上每完成一组动作都会一丝不苟,从不会因为训练快结束或身体疲劳而懈怠应付,因而总能赢得大家对他打心底里的佩服。在青年队的时光是美好而短暂的,几年后,随着青年队改组并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李继勇成为一名大学生,他的心态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大学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的,此时的他开始渴望知识,开始向往武术以外的世界。李继勇在训练和上课之余阅读了不少书籍,并开始从事社会活动,在外面带了一批慕名来中国学习武术的“洋学生”。为了克服教学过程中语言交流上的障碍,李继勇喜欢上了英语。武术课上他是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的老师,而课下他就成了爱说、爱笑、热衷于用蹩脚外语聊天的知心朋友。他的墨西哥弟子Sergio也特别喜欢跟他交流,两个人用手势加上有限的几个单词和句子“聊”得不亦乐乎。后来他再带沙特阿拉伯的欧沙马等学生学习武术时,已经能够用比较流畅易懂的英语进行教学了。大学虽然并没有让李继勇获得多少可以直接在社会上应用的知识,但却实实在在地开拓了他的视野。他说,大学就是他人生路上的第二个“接引者”,此时武术已经不再仅仅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的技能了,它还是一种理想,一种让武术走出国门发扬光大的理想。

2008年,是李继勇的毕业季,也是他迷茫季的开始。此时的他虽然已经在河南省体校担任实习教练,但他的心里却想着更大的事情,一个关于武术的梦想。然而生存却是矗立在人面前最尴尬的说教者,它会时常戳破你的梦想,让你跌入庸庸碌碌的常人世界。李继勇同样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无忧无虑、一心向武的童年已一去不复返,父母业已慢慢老去,时间的流逝压弯了他们的腰,在他们的脸颊上留下了一道道沧桑的痕迹,李继勇不得不放下心中的豪情壮志回到现实——最起码不能再让父母为他奔波劳累了。他回到武校,从一个小教练做起,肩负起一个成年人应该肩负的担子,开始在套路队“带兵”。他曾是一名运动员,现在他的角色转换成了一名教练员,虽然这里并非他蓝图的一部分,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懈怠,他坚韧的品性告诉他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带队的日子里,孩子们对他又敬又爱,敬的是他在训练场上的雷厉风行、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爱的是他对孩子们那份体贴关心、无微不至。他的朋友和队友曾经开玩笑地说:“他是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人,合格出厂的五好男人。”队员的水平越来越高,队伍的整体成绩也在不断提升,但李继勇的心里仍隐隐地埋藏着那个不为人知的理想,这个理想时常在隐谧的夜色中在他的头脑中回荡。

直到2012年,李继勇与昔日旧友的一次交流,让他重新燃起了隐藏在心中的那个理想,一种对武术真正的眷恋之情。就在这一年李继勇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自己工作近5年的热土,离开了深爱着他的队员们,投入了新的征程,加入了在河南的一家武术搏击俱乐部,再次从一名套路教练做起。平台不一样,意味着整个世界不一样。在这里,他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自由思想、自由想象,可以自由地利用俱乐部的很多资源传播和发展武术。在这里他可以举办武术夏令营,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武术的殿堂;在这里,他可以邀请国外的搏击运动员来参加散打比赛,让中国武术在真刀真枪中得到洗礼和升华。李继勇说:“虽然我们永远不可能在一个我们理想的世界中生活,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迈出通向理想的一步,我们就有勇气迈出第二步。”当笔者再次询问他关于武术的梦想时,他露出了他招牌式的微笑,回应道:“李小龙在美国学了哲学,他的最终成果是在截拳道的书上画上了太极的图案。我想李小龙这么做,是表达了‘武术出于太极,必又回归太极这一理念。对于武术,过去我总想怎么去练得好看;后来就开始琢磨这些招式真正的内涵,如何产生最大化的杀伤力;现在,这些想法也在,时刻都在,但已然不如彼时的那般了。我们讲武术不是花拳绣腿,是很残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但我们同时又会讲习武要首先重德,要德字为先,我们还会讲武术很美,要有节奏美、气势美、劲力美,这中间是有矛盾的。如何调和这个矛盾?如果不能调和就不能向学习者传播正确的观念。李连杰前些日子在媒体上说,他后悔拍摄了《少林寺》,让那么多青年人对武术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实际上,武术是血腥的,这血腥是针对嗜血的敌人、侵略者、欺侮者;武术是充满道德温情的,这道德是保护亲人、弱小者和自己;武术更是美的,这美让我们通过练武如入无我之境,破掉世俗喧嚣。这三者,缺一个就不是武术,单讲哪个都不是武术。弄清了这一点,我们自然就能以一颗平常的真挚之心去保护它、传播它、发扬它。”

佛家有三境界说,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李继勇的习武生涯中,他不断地看着武术的“山山水水”,从未止步,从未在艰辛的道路上踟蹰不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以一副“我辈岂作蓬蒿人”的豪迈气概仰天笑对。希冀在不久的未来,他能够完成他关于武术的梦想,在传播和发展中华武术上发挥他应有的力量。

每个青春洋溢的少年都曾梦想自己拥有“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的绝技武功,可以仗剑行走天涯路。现今已近而立之年的李继勇每每回忆起少年时的梦想,都着实有些感慨。李继勇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父母在陶瓷厂上班,日复一日地与那些泥巴打着交道。贾宝玉说“男儿是泥做的骨肉”,儿时的李继勇却生得一副铁做的骨肉,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对那些在广场上熬炼筋骨的大孩子们不屑一顾,觉得自己要学武术就要学出个名堂,不能耍耍玩玩就算了。父亲见小小年纪的李继勇就有这般志气,便辗转给他找了专业练习武术的地方,于是李继勇就在对武术的认识还处在懵懂期的时候,就进了平顶山市体校,跟着专业的运动队学习武术套路。

说他是铁做的骨肉一点也没错。在训练场上,他要么站在旁边琢磨动作,要么就像上足了发条一般练起来没个够,常常是大腿练得酸疼也浑然不觉。只是苦了妈妈,每天都要为李继勇揉他那两条堆满了乳酸的腿。看着孩子疼得龇牙咧嘴的样子,母亲只有心疼的份儿,她知道这个孩子浑身都有股韧劲儿,有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儿,只要他认准的事情,一千头牛也拉不回来。但韧劲儿归韧劲儿,李继勇也有胆怯的时候。在刚开始学习过侧空翻的时候,他每过一次都下意识地扶一下地。如此反复,教练看出了他心中的胆怯之情,但不动声色,在他即将做下一个侧空翻的时候,踹了他屁股一脚,大喊“不许手扶,过去了!”李继勇被一惊,还没多想两脚就已经着地了,这次没用手下意识地去扶地,从此克服了心中的障碍。谈起这段经历,他仍记忆犹新。他说,脾气相当好的黄教练这是第一次“打人”,而且打的就是他。但他却感激自己的教练,因为他觉得突破自己、超越自己是最难的一件事情,有时候需要一个契机、一个接引者和一个能读懂自己的人。

时光荏苒,在习武的道路上没有多少风景可言,只有熬炼着身心的枯燥训练。大多数人都因此而败下阵来,而李继勇却坚持了下去,而且以其规范的动作规格、潇洒自如的整套演练,顺利地进入了河南省青年队,开始了新的征程。此时,他对武术的认识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他来说武术已经不是儿时释放活泼爱动的天性的方法,而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他说,对于武术他常感觉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就是他的生活,他的每一举手每一投足都能够耍起来,耍得虎虎生风、威风凛凛,即便没有别人艳羡的目光,也等于完成了一次自我的欣赏,每练一个套路都有说不出的兴奋之情;而恨是因为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再重复,没有节假日,没有自己可以自由操控的生活,没有与父母在一起的天伦之乐,有的常是晚上训练房的昏黄灯光和一个跃动着的孤单身影。李继勇说:“武术就是对自我的不断超越,我们始终处在超越的路上,从未到达过终点。我们会遇到一些至情至性的同路人,会遇到风雨同舟的兄弟姐妹,但在武术这条路上陪伴你的只有你的影子。”

虽然训练枯燥辛苦,但在训练场下,爱笑的他总能让周围的人如沐春风。他与大伙儿打成一片,有说有闹,但在训练场上每完成一组动作都会一丝不苟,从不会因为训练快结束或身体疲劳而懈怠应付,因而总能赢得大家对他打心底里的佩服。在青年队的时光是美好而短暂的,几年后,随着青年队改组并入郑州大学体育学院,李继勇成为一名大学生,他的心态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大学的课程是丰富多彩的,此时的他开始渴望知识,开始向往武术以外的世界。李继勇在训练和上课之余阅读了不少书籍,并开始从事社会活动,在外面带了一批慕名来中国学习武术的“洋学生”。为了克服教学过程中语言交流上的障碍,李继勇喜欢上了英语。武术课上他是一丝不苟、认真严肃的老师,而课下他就成了爱说、爱笑、热衷于用蹩脚外语聊天的知心朋友。他的墨西哥弟子Sergio也特别喜欢跟他交流,两个人用手势加上有限的几个单词和句子“聊”得不亦乐乎。后来他再带沙特阿拉伯的欧沙马等学生学习武术时,已经能够用比较流畅易懂的英语进行教学了。大学虽然并没有让李继勇获得多少可以直接在社会上应用的知识,但却实实在在地开拓了他的视野。他说,大学就是他人生路上的第二个“接引者”,此时武术已经不再仅仅是他的一种生活方式或生存的技能了,它还是一种理想,一种让武术走出国门发扬光大的理想。

2008年,是李继勇的毕业季,也是他迷茫季的开始。此时的他虽然已经在河南省体校担任实习教练,但他的心里却想着更大的事情,一个关于武术的梦想。然而生存却是矗立在人面前最尴尬的说教者,它会时常戳破你的梦想,让你跌入庸庸碌碌的常人世界。李继勇同样首先面对的是生存问题,无忧无虑、一心向武的童年已一去不复返,父母业已慢慢老去,时间的流逝压弯了他们的腰,在他们的脸颊上留下了一道道沧桑的痕迹,李继勇不得不放下心中的豪情壮志回到现实——最起码不能再让父母为他奔波劳累了。他回到武校,从一个小教练做起,肩负起一个成年人应该肩负的担子,开始在套路队“带兵”。他曾是一名运动员,现在他的角色转换成了一名教练员,虽然这里并非他蓝图的一部分,但他却没有因此而懈怠,他坚韧的品性告诉他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在带队的日子里,孩子们对他又敬又爱,敬的是他在训练场上的雷厉风行、严格认真、一丝不苟,爱的是他对孩子们那份体贴关心、无微不至。他的朋友和队友曾经开玩笑地说:“他是一个又当爹又当妈的人,合格出厂的五好男人。”队员的水平越来越高,队伍的整体成绩也在不断提升,但李继勇的心里仍隐隐地埋藏着那个不为人知的理想,这个理想时常在隐谧的夜色中在他的头脑中回荡。

直到2012年,李继勇与昔日旧友的一次交流,让他重新燃起了隐藏在心中的那个理想,一种对武术真正的眷恋之情。就在这一年李继勇终于下定决心离开自己工作近5年的热土,离开了深爱着他的队员们,投入了新的征程,加入了在河南的一家武术搏击俱乐部,再次从一名套路教练做起。平台不一样,意味着整个世界不一样。在这里,他拥有更多的自由,可以自由思想、自由想象,可以自由地利用俱乐部的很多资源传播和发展武术。在这里他可以举办武术夏令营,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武术的殿堂;在这里,他可以邀请国外的搏击运动员来参加散打比赛,让中国武术在真刀真枪中得到洗礼和升华。李继勇说:“虽然我们永远不可能在一个我们理想的世界中生活,但是只要我们能够迈出通向理想的一步,我们就有勇气迈出第二步。”当笔者再次询问他关于武术的梦想时,他露出了他招牌式的微笑,回应道:“李小龙在美国学了哲学,他的最终成果是在截拳道的书上画上了太极的图案。我想李小龙这么做,是表达了‘武术出于太极,必又回归太极这一理念。对于武术,过去我总想怎么去练得好看;后来就开始琢磨这些招式真正的内涵,如何产生最大化的杀伤力;现在,这些想法也在,时刻都在,但已然不如彼时的那般了。我们讲武术不是花拳绣腿,是很残酷的,甚至是血淋淋的,但我们同时又会讲习武要首先重德,要德字为先,我们还会讲武术很美,要有节奏美、气势美、劲力美,这中间是有矛盾的。如何调和这个矛盾?如果不能调和就不能向学习者传播正确的观念。李连杰前些日子在媒体上说,他后悔拍摄了《少林寺》,让那么多青年人对武术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实际上,武术是血腥的,这血腥是针对嗜血的敌人、侵略者、欺侮者;武术是充满道德温情的,这道德是保护亲人、弱小者和自己;武术更是美的,这美让我们通过练武如入无我之境,破掉世俗喧嚣。这三者,缺一个就不是武术,单讲哪个都不是武术。弄清了这一点,我们自然就能以一颗平常的真挚之心去保护它、传播它、发扬它。”

佛家有三境界说,第一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层,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在李继勇的习武生涯中,他不断地看着武术的“山山水水”,从未止步,从未在艰辛的道路上踟蹰不前,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是以一副“我辈岂作蓬蒿人”的豪迈气概仰天笑对。希冀在不久的未来,他能够完成他关于武术的梦想,在传播和发展中华武术上发挥他应有的力量。

猜你喜欢

训练场武术教练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我爱传统文化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犀利的机器人教练
对高校武术教学中武术文化教育的思考
睡着了
音乐能力训练场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