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昭通方言疏证》之方言词汇概况研究

2014-09-25周星君

卷宗 2014年8期
关键词:构词法局限分类

摘 要:《昭通方言疏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而全面研究昭通城区方言的专书,收词颇多,内容翔实,范围甚广,实为一部调查研究昭通方言的给力之作。本文首先从分类和构词法两个角度,通过综合分析各卷释词词条,从而把握特定时期的方言词汇概况,并找出《昭通方言疏证》在梳理方言词汇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关键词:《昭通方言疏证》;分类;构词法;方言词汇概况;局限

《昭通方言疏证》乃记录与研究云南昭通方言词汇的著作,共十卷,收词2041条。除第十卷“特殊用字举例”、“说三字式倒装叠词”、“说四字式词组”为汉语方言词汇理论的范围外,其余九卷按传统著作《尔雅》、《方言》对词汇义类的划分方法,分作“释词、释天、释地、释人、释衣服、释饮食、释宫室、释博物、释器用”等九部四十二类。具体地,各部分词汇概况如下:

1、“释词”部分数量最多,达到793条,分别从助词、虚词、释诂、释言、联绵词、组合词六个方面进行介绍。

2、“释天”部分数量较少,搜集的词汇主要表现在自然现象、时间名词方面。

3、“释地”一卷所记载的词汇集中于地理、地形等专有名词上,其中也包括修饰地理地形的量词、形容词、动词。

4、“释人”卷收词577条,一是从人的身体器官、形态等所有外在的表征进行描述,同时也涉及与身体部位相关的动词,如与眼睛“目”相关的“睃”、“眨”、“瞅”、“盯”,与“口”相关的“謟”、“訆”(俗以“叫”为之);与“手”相关的“撇”、“扒”、“扳”等字;二是称谓词,如“老倌”、“公公”(“祖父”义)、“婶”、“亲家”等,同时凡是以人的特性命名的事物、行为等也收为此类,如“竹夫人”(义为“盛夏时节用以取凉的一种以竹为材料的器具”)、“坐草”(义为“女人临产”)。

5、“释衣服”一卷收词一百余条,所收词条主要以昭通地区百姓的装束为主,辅之以相关的动词,这些词能充分表现出民国时期昭通地区人民的衣着服饰特点,如“袍子”、“兜肚”、“纙帏”、“緄身”等。

6、“释饮食”一类通常与昭通地区的饮食文化和特点有关,主要体现在名词上,辅之以烹调食物的动词以及修饰食物的形容词,如“米线”、“糍粑”、“花粑粑”、“连滓捞”等。

7、“释宫室”一节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设施为主,诸如“照壁”、“土墼”、“柱敦”等。

8、“释器用”部分主要体现在农业器具用词和生活器具用词上,《昭通方言疏证》中有关农业器具的用词现今只有在农村中保留相对完整,如“板锄”、“钉耙”、“锒铛”、“滚子”、“簸箕”、“筲箕”等。

9、“释博物”一节所收词汇内容繁多,诸如日常用品、蔬菜、水果、飞禽走兽之类,如“洋发烛”、“茈姜”、“山灵果”、“古子羊”、“乌金”等。

据笔者统计,《昭通方言疏证》中今语词(包括今方言与今通语)计2041条(同词异字计为一个词),其中今昭通方言词640个,今语、今通语、通语词计1400余个。古、今语词(包括古语、今通语及今方言,其中兼为古语、今通语或今方言者计为一个词)共2030多个。

《昭通方言疏证》收词颇多,内容翔实,范围甚广,实为一部调查研究昭通方言的给力之作,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一是词的划分归类不明确,有混杂之嫌,我认为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此种词类划分方法的固有缺陷,如在《疏证·释词》虚助词部分出现的词条“捂”又见于《疏证·释诂》部分,同是动词成分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词部,同时,这些重复出现的词条在解释的过程中出现了前后不一的现象,如“下”,在《疏证》中第94条、104条就出现了前后解释混杂的现象,“下”通常与数词“一”相连,在第94条中记载有“打一下”,“下”音如“哈”上声,在104条中,“下”用于动词后充当语气词,“打下”或曰“打一下”,“下”音如“哈”去声,于是就出现了同字异音的现象;二是根據考证结果来看,这些词中有一部分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昭通方言词汇,如“颠东”一词,实为四川成都话,“婗子”一词,实为冀鲁官话,“苤蘭”为胶辽官话,“诖帐”在四川武昌话,长沙话中亦有之,“弇”,中原官话,在河南南阳一带盛行。这与姜先生的求学经历和生活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疏证》中会出现许多诸如西南官话中其它方言片、方言点的特有词汇,而且姜先生师从章太炎老先生,所以《疏证》在研究汉语方言的方法、理论与材料诸方面都直接继承章太炎先生的《新方言》,。据统计,《昭通方言疏证》与《新方言》在《汉语方言大词典》同一词目中出现的次数达41次,如“耳括子”、“脸巴”、“打哈仙”、“呵呵”、“取(一开茶)”、“饸饹”等。同时,《疏证》中的一部分词汇来源于《新方言》之中,如“草马”,此词在《汉方》和《现方》中都无从查证,但是在《新方言》中却有明确的阐释,而且我们发现“草马”一词并非昭通方言词汇而是通行于河北一带,从李行健的《河北方言词汇编》中可以得到佐证。

从构词法的角度分析,词的内部结构是通过语音、语素的组合来实现的,这些组合形式往往反映了词汇的某些显性特征。

①中古汉语的遗留,昭通方言保留了较大数量的单音节词。如“嘞”(即由元曲中的“剌”演变而来)、语助词“生”、“些”、“被”、“(一)起(案件)”、“个”、“匹”等。

②单音节词向多音节词转化。如“宁”—“情愿”、“然”—“那么”等。

③有代表性的后缀有:

子:后缀“子”发达。如“耳括子”、“瘊子”、“癤子”、“精拐子”、“帽架子”、“私痾子”等。

包:后缀“包”,一般带有贬义,谓人“痴”、“傻”。如“韶包”、“憨包”、“哈包”、“草包”、“脓包”等。

头:后缀“头”一般附着在表方位的词根语素后起到语尾助声的作用。如“里头”、“外头”、“那头”、“这头”、“前头”、“后头”等。

巴:后缀“巴”置于名词之后,表示身体的某一部位。如“脸巴”、“耳巴”、“嘴巴”、“牙巴”、“下巴”;同时作为语尾助词,置于名词之后,增强方言色彩,如“盐巴”、“泥巴”、“尾巴”等。

后缀“巴”附加在形容词之后,具有名词性,表示人某一部位的缺陷。如“蹇巴”、“哑巴”等。

后缀“巴”附着在“数词”之后,充当量词成分,表示“次数”。如“一巴”、“二巴”等。

同时,“巴”亦可以用做中缀,此时“巴”字充当一个离合词。如“肋巴骨”、“手巴掌”等。

伯:后缀“伯”,常常附着于形容词的之后,充当名词成分,通常带有贬义。如“痴伯”、“憨伯”、“呆伯”、“笨伯”、“贼伯”等。

角:后缀“角”,常附加于名词之后,表示“事物细小”之义。如“米角”、“茶角”、“炭角”。

参考文献

[1].姜亮夫. 昭通方言疏证 [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王锳. 昭通方言疏证与近代词语考释 [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

[3].詹伯慧. 汉语方言及方言调查 [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4].钱曾怡.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商务印书馆,2001.

[5].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

[6].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作者简介

周星君(1986-),四川成都,硕士,助教,成都师范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构词法局限分类
分类算一算
英语构词法及练习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我国破产法的适用局限与完善建议
庄一强看医改走出行业小局限
说说英语构词法之合成词
构词法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