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福乐智慧》与儒家孝道思想之异同

2014-09-25张晓明

卷宗 2014年8期
关键词:孝悌儒家伦理

张晓明

摘 要:我国儒家有很多的关于“任爱”、“正义”理念,其中也有很多对“父子之间权利与责任关系”的探析。儒家与《福乐智慧》一书中所体现出来的孝道理念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共之妙,它们两者都对后世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探讨之间的异同对更深入理解和学习它们无疑是有好处的,也有利于传承各民族优秀文化与伦理思想。

关键字:无违;孝悌;能养

众所周知伦理规范一方面依自然而形成,它一方面是发自个人的自由意志,它表现为一种理性的自觉,无论是透过宗教立法和哲学的启蒙而建立,它都包含着一种对人类主体与尊严的肯定。儒家伦理思想与《福乐智慧》一书都有目的性与理想性的特质,它们都为世人提供了一套人际关系与个人行为的规范,其指向的理想目标,两者都彰显出个人存在与社会存在的共同意义。

儒家孝的伦理有其长远的文化背景,《论语》说“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者矣,不好犯上而好乱者,未之有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其为仁之本。”儒家认为为人孝悌者不会犯上作乱,故容易治理,二是孝悌是仁德的基础,是君子行仁政的基础。作为孝,儒家哲学它实际上包含三个含义:一是无违,二是能养,三是有敬。认为这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符合才能够称为真正的孝。“无违”就是要尊重及遵从父亲的志行,但是儒家的“无违”并不是一味的盲从和服从。儒家认为子女不但要做到“无违”,还要做到“能养”“有敬”,所谓“敬”其实要求子女对父母要有一种诚笃的心态,从孝的心态言,除敬重、亲切之外还要求有一份深刻的关切。故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对父母之年,则不可不知,知则“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但是儒家认为的“有敬”跟“无违”一样并不是对父母亲言听计从,父母亲有过错时作为子女是要劝阻的,只是在父母不听时,作为子女其态度仍然要不失为敬,且还得做到无怨。

《福乐智慧》一书也有很多子女对父母责任方面的阐述,优素甫他认为儿女对父母有着终身难以偿还的感情债务。因此对父母尊敬,热爱,报答是每一个儿女必须要履行的义务。虽然儒家伦理中的孝道与《福乐智慧》一书中的孝道思想,两者都讲到了子女要对父母的敬重、服从,但是相比较而言,儒家的“无违”理念要比《福乐智慧》中“孝道”理念是要全面的多,也要进步的多。虽然在《福乐智慧》中,作者在文章后面批评“世风日下”的现状时,讲过这样的言语:“当儿子的反倒管教老子,儿子成了主子,老子成了仆人”(6485),以及后文提道:“子女已不再尊敬父辈,老头儿变成了对人的蔑称”(6491),伦理规范应该是父亲管教儿子,儿子对父辈应该是尊敬的,服从的。反面说明了子女应该尊敬父辈。但是对父母亲犯错误时,子女们的态度应该如何却很少提到。

儒家作为统治者提倡的一种的正统思想,更多的服务于政治需要,其中父慈子孝的要求其实并非是规范父子间的权责关系,而是一种对应的激励力,比如孔孟认为孝能导至仁,故孝可以为仁政的基础,一般为孝者不会犯上作乱,故如果移孝忠君,则必为君所喜,故从人君立场把各种孝的典型进行推广,以达到善治天下,以仁政化天下的目的,从这方面来说,儒家的孝道理念更多的搀杂着政治成份,而《福乐智慧》一书更多的是说教。《福乐智慧》一书中认为父母和子女应是最贴心的朋友,这也是家庭关系上的一个道德要求,只有真正实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家庭生活的和睦幸福才会有可靠的基础。而不像儒家伦理孝悌里那样,什么按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来建立一种亲子关系,这无疑是进步的。

在关于孝德所涉及的细节冲突上,《福乐智慧》一书是没有这方面论述的。儒家它是以“孝的统一性”进行解决的,即用大的孝来包容较小的孝,孝的重要性更见于国家伦理与家庭伦理之间的去舍。在儒家关于孝悌的论述中,《孝经》一书是不可不读的一本书,相比《福乐智慧》一书而言《孝经》可以说他是正面把孝与国家伦理更密切的结合起来,同时也把孝与其他德行关系更系统的进行了规划,《孝经》一书认为一个人所处不同的政治地位及阶级性不同那么孝的范围应该不同,他认为上自天子,下至庶民都应其所属的孝行。“天子之孝”是“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候之孝”则为“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为“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士之孝”则是“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庶人之孝”则是“谨身節以养父母。”如此则每一个人在不同的政治地位上均有其所应行的德,而这些德均发之于孝的动机。

儒家的孝道理念与《福乐智慧》而言,在关于子女对父母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方面也更具体,孟子认为孝悌为人天性之情,见之孩童,他视孝悌为“良知”“良能”,他认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比较《福乐智慧》一书的孝悌理念而言无疑更伟大,思想也更先明,孟子还把孝悌作为诸德的基础与起点,他还子女对父母亲的孝悌进一步进行了规范,他认为子女不孝有五:“惰其四支, 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戳,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还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他认为几代亲情关系的和谐是很重要的,它甚至关系到父母的身心健康,这与《福乐智慧》也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福乐智慧》一书中也有这样的规定,那就是成年的男女都必须结婚,男人和女人都不应当守单身。适龄结婚,反对独身是伊斯兰教的圣行,一个身心健全的穆斯林不可违反圣行,并且把婚姻作为接近安拉的一种功修。

在关于对子女的教育方面《福乐智慧》一书进行很多这方面的论述,这是儒家孝道思想中所欠缺的,虽然儒家也有过“子不教,父之过。”的话,但是《福乐智慧》一书显然是更详细。《福乐智慧》中把有关父母对孩子的责任这一部分分成物质条件、情感关爱以及启蒙教育三部分。文中认为聚敛财富,为儿女提供与延续生命、保持健康、正常成长相关的一切物质生活条件,是父母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责任。“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莫过于良好的教育。”又说:“教育孩子一次,胜于施粮一升”。显然,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首要责任。家庭是哺育儿女的天然场所。父母是儿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在《福乐智慧》一书中是多次提到的,比如说有:“要选择优良纯正的妇人做乳母,这样,才会有纯正而长寿的子女。”这里强调了只有父母身正,才能教育出品行端正的子女。另外文中又说:“谁若是从小儿荒废了学业,罪责不在儿子,应怪父亲。父亲、母亲是子女之因,子女的好坏,父母是根源。要传授给儿子品性和技艺,放任自流,会成为游荡的懒汉,要管教儿子,莫让他荒废时日。”以上这些都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他认为教育子女,最根本的是开启孩子的信仰本性,引导他们认主敬主,尊奉圣行,以伊斯兰道德规范言行。

《福乐智慧》与儒家展示出来的孝悌思想,两者既有共同点,也有需要不同点,所谓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开春满园,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都有互相学习与借签的地方,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恰当好处的对比研究,对繁荣我国文化,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互信是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成中英,《文化.伦理与管理》[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猜你喜欢

孝悌儒家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病榻侍母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唐代制举孝悌类科目考论
孔子孝悌思想中人的主体意识探析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