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水稻栽培现状、高产栽培技术及展望

2014-09-25郭志奇

南方农业·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水稻栽培高产栽培技术现状

郭志奇

摘 要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全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栽培技术是影响我国水稻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分析了我国水稻栽培现状,探讨了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并展望了我国未来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水稻栽培;现状;高产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21-00-02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全国60%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成为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水稻年播种面积达3 000万hm2,占世界的20%;年产量高达1.85亿t,约占世界的1/3;单位面积产量达6.35 t/hm2,比全球平均产量高65%[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杂交水稻的品种选育、育秧技术、栽培技术、肥料及农药的研发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发展,但在规模化、机械化生产和高产栽培技术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山区、半山区地区,严重制约了我国水稻的发展。因此,研究水稻的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我国粮食安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我国水稻栽培现状

(1)我国水稻栽培品种经历了从高秆到矮秆,常规稻到杂交稻的过程,实现了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飞跃;(2)在水稻的育秧技术上经历了水育秧、湿润育秧、旱育秧、塑料软盘育秧等技术的改进、从而提高了秧苗素质;(3)在施肥技术上,最初是有机肥单独施用,然后是有机肥与化肥结合施用,直至现在只施化肥的转变,但是存在钾肥施用较少,氮、磷肥施用较多,穗粒肥施用少、分蘖肥施用多的现象;(4)在灌溉技术上,水管以长期淹灌、浅水灌溉为主,基本不进行烤(搁)田,导致水稻秧苗无效分蘖过多、成穗率低、穗粒少的现象发生;(5)在中耕上也发生了转变,目前,在水稻栽培时以施用除草剂而不进行中耕,与过去每季进行2~3次中耕耘田相比而言节省了用工;(6)机械化程度有很大提高,部分地区实现了机耕、机插、机收,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2]。

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2.1 品种的选择

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好坏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水稻品种特性、种植的生态环境、栽培及管理技术,其中水稻品种特性是最基础的影响因素。水稻品种选择时应注意选用米质好、口感好、产量高及抗性强的品种,不能只注重外在的一些特性和品质,还要注重其内在的品质,如胶稠度、蛋白质含量等。

2.2 播种育秧

在水稻的栽培中,茁壮的秧苗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基础之一,因此播种育秧显得至关重要。首先,要根据稻种的生育期、当地的前作、气候等来合理安排早晚稻的最佳播种期,能够有效的防止早稻烂秧,保证晚稻安全齐穗,并且能够避开高温期达到优质稻的最佳抽穗期。第二,当前我国秧苗的培育通常采用水稻隔寒增温超高产栽培技术,其关键就在于育苗技术上。常用方法是:①在冻土层以下30~35 cm的地方铺设20 cm厚的稻壳作为隔温层,用来隔断冻土层渗透上来的寒气,使得水稻能够正常发芽生长;②在地上加育苗小拱棚,能够增加稻种发芽的环境温度;③在小拱棚的上方搭建钢架塑料大棚,可增加温度,同时,也能充分利用光照。采用这种方法所培育的秧苗,具有发芽率高、生长旺盛、根系壮、分蘖多的优点。

2.3 栽培与大田管理

2.3.1 整地

如果是采用免耕栽培的田块可不进行整地,但在秧苗移栽前一周需用除草剂进行除草,然后灌水,再按照要求施肥。对于那些不能够采用免耕栽培的田块,则需进行翻耕(犁田),并在翻耕前施用农家肥与适量的化肥,需要注意的是应该依据田块的具体营养程度来确定施肥的用量。一般来说,每667 m2大田需要施1~1.5 t农家肥、30 kg左右三元复合肥、1 kg左右的锌肥。

2.3.2 移栽

密度对水稻的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这是由于如果基本苗密度过大可能导致成穗率和每穗总粒数降低,因此在水稻的栽培中需要根据品种的特性来确定插苗的密度。手插秧要做到浅、稳、匀、直,并且不插过夜秧与深水秧;如果是抛秧,要选择天气晴稳后,将水深控制在1~2 cm时进行抛植,抛时采用后退式向上高抛2.5~3 m,在抛完80%后,隔3~4 m捡一条30 cm的工作行。

2.3.3 水分管理

在水稻栽培中,对水分的管理非常重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分蘖期时需要保证浅水促蘖;②水稻分蘖终止时需要排水晒田;③孕穗期时水层要保持在3 cm左右;④在水稻生长后期时秧田仅需保证干湿交替即可。

2.3.4 除草追肥

在秧苗移栽7 d后,需要使用除草剂进行除草,同时施用尿素,每667 m2约6~7 kg。在秧苗进入孕穗期后,还需追加适量尿素与氯化钾,这样才能保证大穗大粒。

2.3.5 病虫害的防治

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中,要注意增加秧苗自身的抵抗力,然后,喷洒适量农药。其中要注意加强对稻纵卷叶螟、穗稻瘟、二化螟等病虫害的防治。

3 我国水稻栽培技术展望

3.1 加强水稻栽培生理相关的研究是实现超高产栽培技术的基础

目前,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单纯靠增加水稻种植面积来提高总产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尽管有报道我国超级稻的最高产量已达12.0~13.5 t/hm2[3],但实际上仅在小面积地域、特定年份、生态环境下才能取得,在大面积推广生产中很难实现。因此在今后我国水稻的发展中,应加强对水稻根系生理、碳氮代谢、光合生产、营养生理、结实生理、环境适应性机理与抗逆机理、品质形成特点与机理等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相关科学研究,为实现水稻超高产栽培奠定理论基础[4]。

3.2 栽培技术轻简化、机械化是未来稻作技术研究的重点endprint

在当前我国劳动力短缺的环境下,研究和推广轻简化、机械化的栽培技术对保障水稻种植面积和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速推进机械创新与技术配套,完善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同时,进行与机械生产相配套的农艺栽培措施研究,如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大棚工厂化育苗技术及高产群体构建技术等,使机械化生产趋于完善[5]。

3.3 节水栽培是水稻生产的永恒课题

近年来,我国水资源短缺现象日益严重,工农业争水矛盾日益突出,而水稻是需水量较高的作物,因此更广泛、更深入地开展水稻节水栽培技术研究是未来水稻生产研究的主题。对现有节水稻作技术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的相关研究有很多,如开展少免耕、旱直播等轻简栽培条件下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进一步加强选育抗旱性强的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开展环境友好型保水剂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研究等。

3.4 建立抗逆减灾综合防控体系是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严重威胁到了水稻生产的稳定和发展。因此,研究水稻对逆境响应的机制、应对逆境的调控技术成为水稻栽培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6]。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水稻种植结构的调整,导致我国水稻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大大增加,研究水稻生产新形势下主要病虫害发生的新特点和新问题、建立与特定稻作区域相适应的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就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宋幼良.水稻育种的现状与方向[J].中国种业,2013,1:10-12.

[2]李初军,刘建萍,贾丽颖,等.我国水稻育种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种业,2007,1:11-12.

[3]李跃东,侯守贵,林洪祥.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农业科技通讯,2009,6:5-7.

[4]付景,杨建昌.中国水稻栽培理论与技术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作物杂志,2010,5:1-4.

[5]马兴全,侯守贵,陈盈,等.辽宁省水稻栽培技术发展与展望[J].中国稻米,2014,1:36-40.

[6]王爱辉,王勇,耿文良.水稻栽培技术措施对稻米品质的影响[J].北方水稻,2013,6:31-33.

(责任编辑:赵中正)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稻栽培高产栽培技术现状
水稻超高产栽培研究与探讨
浅析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及施肥管理
杂交中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