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研究

2014-09-23翟子群

吉林农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育种水稻种植新技术

摘要:为了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做好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主要从加强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研究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水稻的育种及种植过程中的抗病技术。最后介绍了新技术在水稻抗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为广大水稻种植户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水稻种植;抗病技术;重要性;育种 ;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3-82-2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如何解决好粮食供给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课题。随着近些年来水稻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水稻在国民生活中占据着越发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在解决我国粮食供给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从水稻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水稻种植中还存在一些普遍问题,限制着水稻种植业的发展。其中,水稻种植中的病害问题最为突出,每年我国因病害问题造成的稻谷减产量高达200亿斤。因此,加大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研究已经势在必行。

1加强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研究的重要性

从我国目前的供求情况来看,虽然近些年来粮食产量在逐年增加。但还是不得不面对国内粮食产量难以满足民众日益增加的需求量的现状,使我国粮食供求关系长期处于紧张不平衡的状态。其中,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是我国大约60%左右人口的口粮,其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日益发展的科技力量的帮助和农业工作者的努力下,水稻种植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长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病害问题,很容易造成水稻的大范围患病或死亡,进而造成产量的下降,甚至危及到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对水稻种植中抗病技术研究的重视程度,并对水稻种植中可能出现的病害问题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研究水稻抗病技术,进而提高水稻整体的抗病性,保证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2水稻的选种、育种过程中的抗病技术

为了保证水稻种植过程中的抗病研究能够贯穿水稻的整个成长发育过程,一般需要将其分为几个阶段进行,其中做好水稻的选种、育种阶段的抗病研究是保证水稻产量的基础和保障。在选择水稻种子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条件。我国适宜种植水稻的地区较多,但由于各个地域的自然条件不同,会使得产生的病害类型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因地制宜便显得极为重要。不同的水稻种植地域要根据自身的自然环境及具体情况而选择最适宜的水稻品种。选择好合适的水稻种子后,要先对种子进行一些特殊的处理,例如将种子浸泡在药物中,使其能够在生长发育前期具备一定的抗病能力。在育种阶段,一般采用杂交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够培育出抗病性良好的品种,还能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3水稻种植中的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目前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个稻区的病害主要是稻瘟病、水稻纹枯病两种,二者对水稻产量和质量造成的危害都是不可估量的。因此,研究它们的发病症状和原因及相应的防治措施十分必要。

3.1稻瘟病

稻瘟病属真菌病害,又被称为掐颈瘟、吊头瘟、火烧瘟等,一旦爆发,会使水稻产量减产10%~20%,严重时甚至达到40%~50%。根据其为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细分为苗瘟、叶瘟、枝梗瘟、节瘟、谷粒瘟及穗颈瘟几种,其中以稻节上发病的节瘟及在稻穗颈部发病的穗颈瘟危害最大。节瘟主要发生于抽穗期,其发病症状最初表现为稻节上出现褐色小点,然后发展为整个稻节变黑且易断,使水稻形成枯白穗或秕谷。穗颈瘟同样主要在抽穗期发生,其发病症状最初表现为在穗颈上出现褐色小点,然后扩展后使穗颈成段变为褐色或黑褐色,使水稻不勾头,或谷粒不饱满。因此,一旦爆发节瘟和穗颈瘟,很容易造成水稻的大面积减产,病重田甚至会出现颗粒无收的情况。

从诱发水稻稻瘟病的因素来看,主要是由于长时间的阴雨天气造成田间的光照不足、湿度大,给病原菌分生孢子的形成、萌发及侵入创造了条件。另外,迟施氮肥、偏施及长期的干旱或深灌水等也会诱发稻瘟病。因此,为了达到更好的稻瘟病的防治效果,必须对其进行综合防治。一是要做好水稻育苗阶段的抗病处理,一般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1~2天,以提高水稻生长前期的抗病性;二是要做好水稻栽培。可采用两段育秧、旱地育秧、栽培壮苗等,施用氮肥时要保证施用的时期不能过多、过晚;三是要做好水稻的药剂防治。时间一般控制在发病初期,一旦水稻出现稻瘟病初期发病症状,便要药物防治。如果错过,防治效果便会大打折扣。采用的药物一般为20%三环唑粉剂100克/亩或40%稻瘟灵乳油60~70毫克/亩对水50~60公斤喷雾。但对于穗瘟病来说,必须在其发病前就进行预防。尤其是孕穗期和齐穗期是最佳的防治时期。

3.2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属真菌病害,又被称为烂脚干、花脚干等。一旦爆发,会增加水稻的秕谷率,降低水稻的千粒重。其主要为害水稻的茎秆和叶片,最初表现为近水面的茎秆和叶片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斑,然后随着病斑的增多,相互愈合为不规则的大病斑。发病几天后,病斑上会出现一团白色菌丝,最后发展为萝卜籽大小的褐色菌核。受纹枯病影响的水稻往往不能抽穗,能够抽穗的植株抽出的穗也多为秕谷。

从诱发水稻纹枯病的因素来看,种植密度过高、氮肥施加过量及灌水偏迟或过深都容易造成水稻纹枯病的爆发,而饱和湿度和25℃~31℃的温度是纹枯病流行的最有利条件。所以,在进行纹枯病防治时。一是要做到科学的田间管理,首先在打田之前要将田中的漂浮物捞出,减少田中存在的菌核,以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几率;二是要做到合理密植,既要保证水稻的产量,又要避免种植密度过高给纹枯病创造诱发条件。最后要掌握好灌水和施肥的量和时机。灌水时要做到浅水勤灌,并控制好田间湿度。施肥时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还要避免氮肥的晚施和偏施;三是要做好药剂防治的工作,由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时期是从分蘖期开始,在孕穗期前后达到发病高峰,所以一般在水稻的孕穗期,病虫率达到10%以上时开展药剂防治。多采用10%的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50克对水50~60公斤喷雾。对于发病较为严重的区域可以在穗期再施药一次。

4加大新科技手段在水稻抗病技术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在生物科技技术发展迅速的今天,水稻的抗病研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将新的科技手段引入到水稻抗病研究当中来。传统方式的水稻种植研究不仅会消耗巨大的劳动力资源和金钱,而且对于部分发病原因复杂的病症,很难做到标本兼治。所以,新科技技术手段的应用便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对水稻种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害问题,要利用科技手段探寻其发病原因,并有针对性地寻求解决方案。近些年来,我国各个地区的农业工作人员已经越来越多地将新科技手段引入到水稻种植的抗病研究中。例如通过引进分子标记技术帮助水稻育种过冲的抗病研究,通过DNA分子技术探寻水稻抗病基因同源序列与抗瘟性的关系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有效地推进了水稻种植中的抗病研究。

5结语

随着水稻种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水稻在我国的粮食产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虽然目前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病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产量和质量,但相信随着农业工作者们对水稻种植中抗病研究的加大重视和不断努力,再辅以新的科技手段,水稻病害问题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妥善的解决,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也会更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罗梅花.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

[2]张丽香.水稻种植中的抗病技术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3,(24).

[3]王甜,许明辉.云南地方稻种抗稻瘟病基因Pita和Pib的研究进展[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S2).

作者简介:翟子群,壮族,本科学历,大新县堪圩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endprint

猜你喜欢

育种水稻种植新技术
水稻种植中关于抗病技术的创新探讨
迷你南瓜育种与栽培研究进展
浅析林业育种和生物技术的应用
重庆云阳同一地区不同土质种植的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