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平武白马藏族村寨的民俗旅游

2014-09-23马伊斌

当代旅游 2014年8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

马伊斌

摘 要:民俗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市场的朝阳项目,民族村寨则是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白马藏族为背景,分析了四川平武白马藏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对其在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予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关键词:平武;白马藏族村寨;民俗旅游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旅游作为当今大众的主要休闲方式,大众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模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单纯的休闲观光旅游已经不能满足游客需求,游客更感兴趣的是对异质文化的猎奇。少数民族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文化,迎合了游客求知、求新、求异、求同的心理。白马藏族村寨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都是氐羌系少数民族聚居区。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为白马藏族村寨的民族旅游蓬勃发展注入了催化剂。被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旅游热浪席卷后,原本平静的少数民族地区不免产生涟漪。民族旅游给少数民族带来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简单来说,少数民族地区为了满足民族旅游的要求,加强软件、硬件设施建设,随着民族旅游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收入增加。产生投资-获益的效益循环。但是,民族地区在产生利益的光环背后,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旅游与族群认同等问题。

一 白马藏族介绍

白马藏人,亦称白马人、白马氏,属于藏族的一个分支。主要居住在四川和甘肃两省,其中四川的平武、九寨沟和甘肃陇南的文县等地是白马藏人聚居的地方。“白马”是藏语词汇,其汉语意思是“藏族的兵”。关于白马藏族的族源,白马人信服的说法是,自己是唐朝吐蕃守边军队的后裔。公元6世纪,唐朝军队与东征的吐蕃王朝激战与今天的九寨沟一带,结果唐朝军队战败。获胜的吐蕃军队便留守此地,一直到吐蕃王朝的东征结束,这只留守九寨沟的吐蕃军队也没有收到班师回朝的命令,于是这只军队便定居在这里,靠农耕和狩猎生活,并且给子起名“白马”,为了铭记自己藏族士兵的身份。这只留守的吐蕃军队便是最早的白马藏族。关于白马藏族的族源探析,还有另一种说法,著名历史学家徐中舒、缪钺、邓子琴等人认为“白马藏人”是历史上古老氐族的后裔。据史料记载,在五胡时期,鲜卑、羌、氐等少数民族先后在北方地区建立了各自的政权,处于巩固政权的考虑,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各自的氏族内部推行汉化政策,如学习汉文化、与汉族通婚、迁都于中原城市等,这些举措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多方面结合。氐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与汉族的融合较之其他少数民族要迅速。一方面,氐族建立的前秦政权相比较于其他少数民族政权而言,国力虽然强盛,但氏族人口少,特别是在建立政权之后,将原来聚居的民众分散到个边防要塞,造成了被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包围的局面。这种不利局面加速了氐族与汉族的融合。另一方面,唐朝时期,吐蕃势力强大,向东进犯,逐步占领了氐族的居住地。一部分吐蕃人留居此地,与当地的氐人杂处生活,由于氐族人少,氏族活动也就随之减少,也就不被重视。史学家就将统称为“番”或者“西番。所以,古氐族的后裔,在现在四川的平武、九寨沟和甘肃陇南的文县一带居住至今,明清时期,将氐称为“番”或“西番”,由此可见,古老氐族的后裔是白马氐的一支,所以白马人是氐人的

后裔。

二 平武白马藏族风情村寨民俗旅游资源

平武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青藏高原想四川盆地过渡的东缘地带。境内自然风光迤逦动人,多民族聚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都是氐羌系少数民族聚居区。其中白马民族风情村寨闻名于世。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村寨比较好的保留了白马人古老而独特的民族民俗风情。

(一)民居

民居是凝固的音乐般的民族史诗,它用建筑语汇反映了民族文化。白马人将房屋统称为“木椤子”。受地理位置的影响,白马藏族的民居,大多选择依山傍水,背靠神山,坐北朝南,向阳修建。房子为土木结构,形状为长方形,屋顶呈“人”字形,上盖青瓦。房屋多数分为三层,二楼一底。上层用于储存粮食和祭祀;中层供人居住;下层圈养牲畜家禽。随山势修建,错落有致,在茂密的山林映衬下,古老的山林与古老的建筑相偎相依,凸显了白马藏族民居的建筑美。

(二)饮食

“早搅团,午干馍,晚上杂面跑不了”是对白马藏人一日三餐的贴切描述。利用有限的山区资源,白马藏人制作出了独特的风味小吃,如洋芋糍粑、荞饼、手抓肉、柿饼、杂面、荞面凉粉和咂酒。其中白马藏人酿制的蜂坛酒是自酿酒类中的极品,把取蜜后残留在蜂腊上的蜜水(淘蜡水)装入坛内放上酒曲,黄泥封坛后,待嗅到酒味时蜂坛酒已酿成。口感佳,挥发快,是不得不尝的佳酿。

(三)服饰

白马藏族服饰不同于其他藏族服饰。就帽子而言,白马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习惯头戴一顶白色毡帽。俗称“沙尕帽”或者“蝉皮帽”。毡帽是盘形、圆顶,帽顶的侧面插有一只或两只白色雄鸡的尾羽作为标志。男士毡帽上的尾羽标志着勇敢、刚直;女士毡帽上的尾羽则是纯洁、温柔的标志。尾羽同时也是白马藏族杭纺和诙谐性格的象征。服饰主要是白、黑、花三种袍裙,色彩对比鲜明,从肩袖到袖口,镶嵌着颜色搭配得体的布条或者手工刺绣图。裙子背后部分的褶皱也是各种颜色的布条做成的。胸前戴有海贝片和贝壳组成的挂件或鱼骨牌。衣服外面套上件黑色镶花边的马甲,既保暖又是一种装饰,腰带宽约五公分,花饰精美,系羊毛织成,有的是用羊毛织成的全为枣红色长腰带,两头约为两尺长的像小辩子似的须须,垂放在背后和裙子的褶皱。白马男士服饰一般都为白色,其款式与其它藏族男士服饰款式有一些区别,布料多为呢料制成。

(四)歌曲舞蹈

歌舞是白马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发白首齐醉舞”,“携手踏歌程复程”是白马藏族能歌善舞的真实写照。生活、劳动、节庆、嫁娶,无论哪一种场合,都可以看到白马人歌唱舞蹈。节日里,婚礼中,亲朋好友围坐在火塘边,饮着美酒,尽情歌唱,别具一番风趣啊。白马人的舞蹈具有原始古老的风貌,主要有以下几种:“刍”(舞)、“阿里干刍”(熊猫舞)、“干刍”(猴舞)等、“圆圆舞”,这是白马藏人最喜欢的一种自娱性的集体性舞蹈,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大家围成一个大圈圈,边唱边跳;还有“曹盖舞”,这是男子的舞蹈,是由过去的祭祀活动跳神而演变而来的民间舞蹈。白马藏人在重大节日,尤其是在舂节,要跳“圆圆舞”和“曹盖舞”,表演时有鼓、钹、号等乐器伴奏,场面气氛热烈,强劲有力,动作自然娴熟,每一个动作都有他的深刻含义,舞蹈给人一种原始、古朴的风貌和气氛。白马藏族文化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它的原生性和古老性,变成了当地旅游开发的优势资源。

三 旅游开发对于白马藏族村寨的影响

(一)作用

民族旅游的开发对于少数民族而言,是对其族群文化中具有文化历史价值的人文景观的再现和重组,白马藏族也是其中的受益者。一方面,在民族旅游开发之前,白马藏族村寨相对闭塞和传统。对于本民族的文化不甚了解。然而,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重新唤醒了族群对于本民族的历史记忆。在游客对于民族文化的猎奇心理驱使下,不仅增强了白马藏族的内部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而且让白马藏族群众相信本民族的文化具有特色,充满吸引力。无形之中,增强了族群珍视保护本民族文化的决心,和将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的信心。对于游客而言,重新认知了处于主流文化之外的边缘族群文化,自己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也进行了重新的肯定和评价。

另一方面,白马藏族在民族旅游发展中重新定位塑造自我形象,强化族群认同。民族旅游迫使白马藏族群众转变角色,成为旅游的代理人,随着身份的转变,白马藏族对于自身的认识和自身身份的关注加以重视。所以,白马藏族所继承的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不同的背景发生变化。白马藏族在与游客的交往中,开始积极寻求自身身份的重新定义。族群身份会为了吸引游客消费或者满足自身与游客之间的彼此需求而重新被塑造,从而达到在于游客的互动交往中,及维持现有的边界,又对其中不尽人意的局限加以

克服。

(二)负面影响

一方面,为了满足和迎合游客对于异质文化求新猎奇的心理,一部分白马藏族族群会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装点自己。将“变味”的形象表演给前台的观众。为了满足游客的口味而摒弃民族文化的真实性。例如,在一些民族表演中,因为白马藏族表演者缺少,经常会出现其他民族演员“顶替补数”的现象。游客就会被这些身着同一民族分尸的演员所迷惑,信以为真。因为游客接触并全是本族群扮演者,所以看到的文化就是经过再造和加工后的文化符号。表演者和游客在此情境下,并不是刻意地寻求文化的真实性,双方对于族群文化的认知也就发生了异化。另一方面,一部分白马藏族村寨为了弥补资源的不足,对外地的一些文化要素进行筛选,将有用的文化要素嫁接、改造、整合到本族群传统文化之中。族群文化也就变成了商业化的、从若干民俗中截取符号化的文化元素而已。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然而节日庆祝活动在民族旅游的包转下就失去了原有的文化本质。例如,白马藏族村寨,将本来有固定日期、特定地点的节庆,篡改成异地的、特定时空的、暂时的和局部对外开放的。节庆活动并不是原生态的,而是经过装扮、虚饰的。节庆的内容是事先商定的,表演者随情景变化即兴编唱。事实上,从游客进入村寨,民族文化的表演就开始了,村寨其实就是一个外景拍摄地,当地居民在这个舞台上自导自演,供游客欣赏娱乐。

四 对于白马藏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一)适时举办白马藏族文化风情节

不同主题的风情节,是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营销、旅游形象塑造的主要方式。白马藏族村寨可以借助自身独具特色古老文化,结合白马藏族风情园定期举办文化风情节,提升白马藏族村寨影响,深度开发白马藏族村寨的旅游资源。不同的时期举办不同主题的风情节,例如“白马藏族饮食文化分情节”、“白马藏族服饰文化风情节”、“幸福圆满,乐观生活——‘圆圆舞激情体验”、“甜蜜醉人的生活——蜂糖酒之旅”等。

(二)增加游客的亲身体验活动

现代旅游最大的特点就是游客的互动参与,在亲身体验中了解异质文化。所以,白马藏族村寨应该积极开发游客能够亲身参与的旅游项目,比如“做一天白马人”,让游客体验白马人一天的生活,劳作、学做白马藏族的美食等;情侣或者夫妻旅游的,还可以让游客体验一下“白马藏族的婚嫁习俗”,身着白马藏族服饰,感受白马藏族的婚嫁习俗;游客还可以和当地人过一回“白马新年”,手拉手,围圈圈,跳圆圆舞,跳曹盖舞,唱酒歌,喝匝酒手拉手。

(三)加大对白马藏族文化保护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当地政府应该重视对于白马藏族文化的保护。民族村寨中的旅游接待人员还是当地村民,要统一身着白马藏族服饰,并且掌握一定的白马藏族民俗文化知识和常识。开设白马藏族博物馆,供游客免费参观,让游客动静结合了解白马藏族文化。于此同时,旅游开发商要有效的利用白马藏族中的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的、深层次的、可持续的进一步研究

开发。

(四)加大宣传力度

宣传是旅游产品营销的重要途径,白马藏族村寨应该把深厚藏族文化中白马藏族文化资源,同其他先进的文化文化元素相结合,在保存白马藏族文化本质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包装、开发。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对其进行宣传,宣传中要突出白马藏族文化的独特性,强调白马藏族村寨的原生态,承诺可以提供给游客一种耳目一新的、置身世外桃源中的感受。做到游客看到白马藏族的宣传口号,就能眼前一亮,很容易的将之与其他的民族村寨区别开,并且强化记忆。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
甘肃节事民俗旅游体验性提升研究
民俗旅游发展中的文化冲突及协调
论我国民俗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
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我国民俗旅游的开发和保护研究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