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分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

2014-09-23马永光

吉林农业 2014年7期
关键词:种质资源辽宁省玉米

摘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 。本文研究了辽宁省部分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C8605-2、A801、沈151、沈152、沈3336等一批主栽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均为感病类型(S~HS);而具有热带或亚热带血缘的78599类、沈137、沈135等一些外来种质资源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之间抗性也有很大不同。

关键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种质资源;抗性鉴定;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S432.2 +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3-22-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近几年,由于我国北方玉米主栽区品种更换以及气候变化,使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984年段双科首次报道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但未分离到其病原菌。1995年,赵来顺等按照柯赫法则鉴定出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随后,戴法超等将这种叶斑病定名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目前,该病已在辽宁的绥中、瓦房店、丹东、昌图及沈阳等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1996年绥中县弯孢菌叶斑病发生较为严重,25513公顷玉米普遍发生,严重发生面积达18155公顷,绝收面积1820公顷,减产粮食约8000吨,给绥中县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害。

本研究收集了辽宁省部分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筛选出抗性稳定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病育种提供了技术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所供鉴定的杂交种及自交系由沈阳市农科院及辽宁省农科院等单位提供;玉米弯孢菌菌株由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提供。

1.2 菌源准备及接种方法

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接种于高粱粒培养基上(高粱粒培养基制备方法:高粱粒经煮30~40 分钟后,装入三角瓶中于121℃下高压蒸汽灭菌1小时,冷却后备用),在23℃~25℃下黑暗培养。培养5~7 天后,菌丝布满高粱粒。以水洗去高粱粒表面菌丝体,然后将其摊铺于洁净瓷盘中,保持高湿度,在室温和黑暗条件下培养。

试验于2011年沈阳市农业科学院实验地进行。4月28日播种。每个试验材料种植4行,行长4米,行距0.6米,每行15株,施用长效复合肥6月25日在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的13叶期左右接种高粱粒,每株5~10粒,待30天后调查发病情况。

1.3 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

每个杂交种及自交系调查15株,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田间病情分级标准,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田间病情分级标准及抗感性划分:

1级(HR):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少于或等于5%。

3级(R):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6%~10%,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

5级(MR):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1%~30%,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

7级(S):穗位下部叶片或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70%。

9级(HS):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自交系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

由表1可见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如沈137、沈139、599等表现为高抗或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可以作为抗源多加利用。其他类群中应用已久的自交系多表现为感病,如Reid群的5003、7922、C8605-2等;旅大红骨群的丹340、旅9宽等;塘四平头群的K12,沈152等。而各类群近年新选育的自交系在抗病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旅大红骨群的丹598,塘四平头群的昌7-2,Reid群的PH6WC等。由于Lancster群在辽宁地区的应用较少,所试材料中最好的抗源还是Mo17。

以下类同 The same as below。

2.2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

由表2可见,在所鉴定的23个杂交种中,含有热带血缘的杂交种表现的抗性较好,例如沈单16、沈玉17等;而含有Reid或旅大红骨血缘的杂交种多表现为感病,例如辽单120、铁研39等。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郑单958、先玉335表现为中抗,有效降低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流行与危害。

3 讨论

3.1 对于含有热带血缘的种质资源的利用

通过人工接种鉴定,我们发现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表现为抗或高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可以作为抗源加以利用。但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多存在植株生长过盛,生育期长等缺点,不符合目前密植、后期脱水快等要求,因此在利用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组配基础材料时,应考虑采用回交或三交种等手段,降低热带血缘种质的含量,以达到既保留抗病性,又改良其他性状的要求。

3.2 玉米品种抗病性的遗传规律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从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抗性鉴定结果综合分析,发现抗病的杂交种的亲本之一应是抗病的;另一方面,玉米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表现为水平抗性,在保证高配合力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一些感病亲本,改良品种的综合性状,例如沈玉21。

3.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育种家开始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分子标记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基因进行定位,黎裕等(2002)通过利用AFLP和SSR标记,对丹340×沈135的F2:3群体(113个家系)进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基因的遗传作图和QTL分析,1999年玉米全株抗病性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第6、6、8和10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9.9%;2000年玉米全株抗病性检测到6个QTL,2个位于第6染色体上,3个位于第7染色体上,1个位于第10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7.6%;第10染色体上的QTL 是2年间共同的QTL,来自抗病亲本沈135。抗性基因的定位为这些基因的克隆、转化及利用打下基础,有利于加快玉米育种进程,缩短玉米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

参考文献

[1] 段双科.玉米自交系黄早四黄斑病的调查研究[J].植物保护,1984,10(6):12.

[2] 赵来顺,田学军,李玉琴,张志铭.玉米黄斑病在河北的发生[J].植物病理学报,1995,25(4):360.

[3] 戴法超,高卫东,吴仁杰,金晓华.一种值得注意的玉米病害——弯孢菌叶斑病[J].植物病理学报,1995,25(4):30.

[4] 吕国忠,刘志恒,等.辽宁省爆发一种新病害——玉米弯孢菌叶斑病[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7-1,28(1):75-76.

[5] 林红,潘丽艳,文景芝.吉林省部分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3):292-296.

[6] 刘兰浩,孙阳,等.部分玉米种质资源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评价[J].玉米科学,2008,16(3):126-129.

[7] 林红,孙德全,等.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J].2006(4):6-10.

作者简介:马永光,硕士,沈阳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玉米育种,部分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

摘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 。本文研究了辽宁省部分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C8605-2、A801、沈151、沈152、沈3336等一批主栽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均为感病类型(S~HS);而具有热带或亚热带血缘的78599类、沈137、沈135等一些外来种质资源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之间抗性也有很大不同。

关键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种质资源;抗性鉴定;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S432.2 +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3-22-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近几年,由于我国北方玉米主栽区品种更换以及气候变化,使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984年段双科首次报道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但未分离到其病原菌。1995年,赵来顺等按照柯赫法则鉴定出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随后,戴法超等将这种叶斑病定名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目前,该病已在辽宁的绥中、瓦房店、丹东、昌图及沈阳等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1996年绥中县弯孢菌叶斑病发生较为严重,25513公顷玉米普遍发生,严重发生面积达18155公顷,绝收面积1820公顷,减产粮食约8000吨,给绥中县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害。

本研究收集了辽宁省部分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筛选出抗性稳定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病育种提供了技术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所供鉴定的杂交种及自交系由沈阳市农科院及辽宁省农科院等单位提供;玉米弯孢菌菌株由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提供。

1.2 菌源准备及接种方法

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接种于高粱粒培养基上(高粱粒培养基制备方法:高粱粒经煮30~40 分钟后,装入三角瓶中于121℃下高压蒸汽灭菌1小时,冷却后备用),在23℃~25℃下黑暗培养。培养5~7 天后,菌丝布满高粱粒。以水洗去高粱粒表面菌丝体,然后将其摊铺于洁净瓷盘中,保持高湿度,在室温和黑暗条件下培养。

试验于2011年沈阳市农业科学院实验地进行。4月28日播种。每个试验材料种植4行,行长4米,行距0.6米,每行15株,施用长效复合肥6月25日在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的13叶期左右接种高粱粒,每株5~10粒,待30天后调查发病情况。

1.3 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

每个杂交种及自交系调查15株,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田间病情分级标准,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田间病情分级标准及抗感性划分:

1级(HR):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少于或等于5%。

3级(R):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6%~10%,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

5级(MR):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1%~30%,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

7级(S):穗位下部叶片或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70%。

9级(HS):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自交系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

由表1可见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如沈137、沈139、599等表现为高抗或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可以作为抗源多加利用。其他类群中应用已久的自交系多表现为感病,如Reid群的5003、7922、C8605-2等;旅大红骨群的丹340、旅9宽等;塘四平头群的K12,沈152等。而各类群近年新选育的自交系在抗病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旅大红骨群的丹598,塘四平头群的昌7-2,Reid群的PH6WC等。由于Lancster群在辽宁地区的应用较少,所试材料中最好的抗源还是Mo17。

以下类同 The same as below。

2.2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

由表2可见,在所鉴定的23个杂交种中,含有热带血缘的杂交种表现的抗性较好,例如沈单16、沈玉17等;而含有Reid或旅大红骨血缘的杂交种多表现为感病,例如辽单120、铁研39等。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郑单958、先玉335表现为中抗,有效降低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流行与危害。

3 讨论

3.1 对于含有热带血缘的种质资源的利用

通过人工接种鉴定,我们发现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表现为抗或高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可以作为抗源加以利用。但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多存在植株生长过盛,生育期长等缺点,不符合目前密植、后期脱水快等要求,因此在利用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组配基础材料时,应考虑采用回交或三交种等手段,降低热带血缘种质的含量,以达到既保留抗病性,又改良其他性状的要求。

3.2 玉米品种抗病性的遗传规律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从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抗性鉴定结果综合分析,发现抗病的杂交种的亲本之一应是抗病的;另一方面,玉米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表现为水平抗性,在保证高配合力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一些感病亲本,改良品种的综合性状,例如沈玉21。

3.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育种家开始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分子标记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基因进行定位,黎裕等(2002)通过利用AFLP和SSR标记,对丹340×沈135的F2:3群体(113个家系)进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基因的遗传作图和QTL分析,1999年玉米全株抗病性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第6、6、8和10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9.9%;2000年玉米全株抗病性检测到6个QTL,2个位于第6染色体上,3个位于第7染色体上,1个位于第10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7.6%;第10染色体上的QTL 是2年间共同的QTL,来自抗病亲本沈135。抗性基因的定位为这些基因的克隆、转化及利用打下基础,有利于加快玉米育种进程,缩短玉米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

参考文献

[1] 段双科.玉米自交系黄早四黄斑病的调查研究[J].植物保护,1984,10(6):12.

[2] 赵来顺,田学军,李玉琴,张志铭.玉米黄斑病在河北的发生[J].植物病理学报,1995,25(4):360.

[3] 戴法超,高卫东,吴仁杰,金晓华.一种值得注意的玉米病害——弯孢菌叶斑病[J].植物病理学报,1995,25(4):30.

[4] 吕国忠,刘志恒,等.辽宁省爆发一种新病害——玉米弯孢菌叶斑病[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7-1,28(1):75-76.

[5] 林红,潘丽艳,文景芝.吉林省部分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3):292-296.

[6] 刘兰浩,孙阳,等.部分玉米种质资源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评价[J].玉米科学,2008,16(3):126-129.

[7] 林红,孙德全,等.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J].2006(4):6-10.

作者简介:马永光,硕士,沈阳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玉米育种,部分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

摘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近年来北京、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等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重要病害之一。其主要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 。本文研究了辽宁省部分玉米杂交种和自交系的抗病性差异,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间以及自交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C8605-2、A801、沈151、沈152、沈3336等一批主栽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均为感病类型(S~HS);而具有热带或亚热带血缘的78599类、沈137、沈135等一些外来种质资源均为抗病类型(R~HR)。杂交种之间抗性也有很大不同。

关键词: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种质资源;抗性鉴定;辽宁省

中图分类号:S432.2 + 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3-22-2玉米弯孢菌叶斑病主要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但近几年,由于我国北方玉米主栽区品种更换以及气候变化,使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1984年段双科首次报道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生,但未分离到其病原菌。1995年,赵来顺等按照柯赫法则鉴定出病原菌为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 (Wakker)Boed〕。随后,戴法超等将这种叶斑病定名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目前,该病已在辽宁的绥中、瓦房店、丹东、昌图及沈阳等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其中1996年绥中县弯孢菌叶斑病发生较为严重,25513公顷玉米普遍发生,严重发生面积达18155公顷,绝收面积1820公顷,减产粮食约8000吨,给绥中县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害。

本研究收集了辽宁省部分玉米种质资源进行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筛选出抗性稳定的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为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病育种提供了技术保障。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所供鉴定的杂交种及自交系由沈阳市农科院及辽宁省农科院等单位提供;玉米弯孢菌菌株由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提供。

1.2 菌源准备及接种方法

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接种于高粱粒培养基上(高粱粒培养基制备方法:高粱粒经煮30~40 分钟后,装入三角瓶中于121℃下高压蒸汽灭菌1小时,冷却后备用),在23℃~25℃下黑暗培养。培养5~7 天后,菌丝布满高粱粒。以水洗去高粱粒表面菌丝体,然后将其摊铺于洁净瓷盘中,保持高湿度,在室温和黑暗条件下培养。

试验于2011年沈阳市农业科学院实验地进行。4月28日播种。每个试验材料种植4行,行长4米,行距0.6米,每行15株,施用长效复合肥6月25日在玉米杂交种及自交系的13叶期左右接种高粱粒,每株5~10粒,待30天后调查发病情况。

1.3 调查方法及分级标准

每个杂交种及自交系调查15株,调查时目测每份鉴定材料群体的发病状况。调查重点部位为玉米果穗的上方叶片和下方3叶,根据田间病情分级标准,逐份材料进行调查并记载病情级别。

田间病情分级标准及抗感性划分:

1级(HR):叶片上无病斑或仅在穗位下部叶片上有零星病斑,病斑占叶面积少于或等于5%。

3级(R):穗位下部叶片上有少量病斑,占叶面积6%~10%,穗位上部叶片有零星病斑。

5级(MR):穗位下部叶片上病斑较多,占叶面积11%~30%,穗位上部叶片有少量病斑。

7级(S):穗位下部叶片或穗位上部叶片有大量病斑,病斑相连,占叶面积31%~70%。

9级(HS):全株叶片基本为病斑覆盖,叶片枯死。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自交系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

由表1可见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如沈137、沈139、599等表现为高抗或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可以作为抗源多加利用。其他类群中应用已久的自交系多表现为感病,如Reid群的5003、7922、C8605-2等;旅大红骨群的丹340、旅9宽等;塘四平头群的K12,沈152等。而各类群近年新选育的自交系在抗病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旅大红骨群的丹598,塘四平头群的昌7-2,Reid群的PH6WC等。由于Lancster群在辽宁地区的应用较少,所试材料中最好的抗源还是Mo17。

以下类同 The same as below。

2.2 玉米杂交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

由表2可见,在所鉴定的23个杂交种中,含有热带血缘的杂交种表现的抗性较好,例如沈单16、沈玉17等;而含有Reid或旅大红骨血缘的杂交种多表现为感病,例如辽单120、铁研39等。目前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郑单958、先玉335表现为中抗,有效降低了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流行与危害。

3 讨论

3.1 对于含有热带血缘的种质资源的利用

通过人工接种鉴定,我们发现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表现为抗或高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可以作为抗源加以利用。但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多存在植株生长过盛,生育期长等缺点,不符合目前密植、后期脱水快等要求,因此在利用含有热带血缘的自交系组配基础材料时,应考虑采用回交或三交种等手段,降低热带血缘种质的含量,以达到既保留抗病性,又改良其他性状的要求。

3.2 玉米品种抗病性的遗传规律

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本文从自交系及杂交种的抗性鉴定结果综合分析,发现抗病的杂交种的亲本之一应是抗病的;另一方面,玉米品种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表现为水平抗性,在保证高配合力的情况下可以利用一些感病亲本,改良品种的综合性状,例如沈玉21。

3.3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育种家开始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通过分子标记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基因进行定位,黎裕等(2002)通过利用AFLP和SSR标记,对丹340×沈135的F2:3群体(113个家系)进行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抗性基因的遗传作图和QTL分析,1999年玉米全株抗病性检测到4个QTL,分别位于第6、6、8和10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49.9%;2000年玉米全株抗病性检测到6个QTL,2个位于第6染色体上,3个位于第7染色体上,1个位于第10染色体上,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7.6%;第10染色体上的QTL 是2年间共同的QTL,来自抗病亲本沈135。抗性基因的定位为这些基因的克隆、转化及利用打下基础,有利于加快玉米育种进程,缩短玉米育种年限,提高育种效率。

参考文献

[1] 段双科.玉米自交系黄早四黄斑病的调查研究[J].植物保护,1984,10(6):12.

[2] 赵来顺,田学军,李玉琴,张志铭.玉米黄斑病在河北的发生[J].植物病理学报,1995,25(4):360.

[3] 戴法超,高卫东,吴仁杰,金晓华.一种值得注意的玉米病害——弯孢菌叶斑病[J].植物病理学报,1995,25(4):30.

[4] 吕国忠,刘志恒,等.辽宁省爆发一种新病害——玉米弯孢菌叶斑病[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7-1,28(1):75-76.

[5] 林红,潘丽艳,文景芝.吉林省部分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6,7(3):292-296.

[6] 刘兰浩,孙阳,等.部分玉米种质资源对弯孢菌叶斑病的抗性评价[J].玉米科学,2008,16(3):126-129.

[7] 林红,孙德全,等.东北地区部分玉米品种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研究[J].2006(4):6-10.

作者简介:马永光,硕士,沈阳市农业科学院,高级农艺师,研究方向:玉米育种,部分玉米种质资源抗玉米弯孢菌叶斑病鉴定。

猜你喜欢

种质资源辽宁省玉米
收玉米啦!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绿肥作物紫云英研究进展
大白菜种质资源抗根肿病基因CRa和CRb的分子标记鉴定与分析
茄子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玉米种质资源抗旱性鉴定研究进展
最饱满的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