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古典诗词教学的三步骤

2014-09-22张岚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诵读分析

张岚

摘 要:古典诗词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而传统的诗词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却收效甚微。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从诵读指导、宏观把握、识记方法上突破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开创新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轻松松记诗词。

关键词:古典诗词教学;诵读;分析;识记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这片广阔沃土上一朵耀眼的奇葩,自古以来都备受关注。但是理解古典诗词有一定难度,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学习兴趣是高效学习的前提条件,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积极、主动的气氛中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而如今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激励、唤醒、鼓励”呢?

一、诵读指导,唤醒情感

“不能无视情感的作用。情感交织在人的思维中,或者成为刺激或者成为障碍。”日本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如是说。大量实验结果也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失去了情感,思维记忆等认识机能会受到压抑,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诵读是学习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指导学生诵读这一环节给予更多的重视,从而使学生在对诗句准确、流畅的诵读中体会出诗歌中所蕴涵的情感和意境。由于诵读枯燥,这一过程就要求教师变换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唤醒学生对古典诗词的情感体验。

1.范读。范读是教师指导学生诵读的常用方法。古典诗词讲究节奏韵律,教师一定要做好标准的范读,避免读破句子,读错字音。教师富于情感的范读可以营造出浓郁的气氛,一定程度上使诗词情景再现,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更重要的是,教师准确而富有情感的范读可以使学生体会到诗词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的微妙关系,进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形成鉴赏诗词的语感。

2.吟诵。古典诗词具有音韵美、语言美的特点,讲究对仗工整、韵律和谐。但是由于普通话与古音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有些诗词在今人读起来并不符合诗歌音韵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用接近古音的方言来吟诵,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用闽南语吟诵就别是一番风韵。仿古音吟诵诗词可以使学生对诗词产生新鲜感,从而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

3.创设情境。古典诗词(尤其是词)具有音乐美,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词调(即词牌),产生之初就是配乐的。虽然大多词谱已经散佚,但基于词的超强的音乐感,后人将许多名词配上音乐进行演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加深学生对诗词美感的体会,使他们从音乐的超强感染力中感受到诗词中的情韵。

二、知人论世,触类旁通

要理解诗词的深层含义,完成知识的积累,仅仅凭借模糊的情感体验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在词句上下功夫以外,还要追根溯源了解诗歌的作者生平情况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即“知人论世”,并在此基础上对作者的名篇名句进行对照分析,从而触类旁通完成知识的积累。

1.追根溯源。所谓“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孟子·万章下》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展现、情感的倾述。任何一首出色的诗词必然是作者某时某刻情感状态的表述。因此,让学生在学习诗词之前了解诗人的生平情况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理解作品内容的捷径。

2.比较拓展。在古典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名句的积累也是不可忽视的。古典诗词浩如烟海,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同一诗人对不同题材的诗歌创作总有差异,在教材中不可能全面涉及,因此教师可通过比较不同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扩展渗透,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把握作品的主题与思想情感。

三、深入研读,轻松识记

学习古典诗词要摆脱记错、记漏以及混淆的错误,关键要对诗词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记得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分析的方法,以期实现学生对诗词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

1.情境再现。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歌时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朱光潜亦说,艺术“是情趣的意象化或意象的情趣化。徒有情趣不能成诗,徒有意象不能成画,情趣与意象相契合融化,诗从此出,画也从此出。”有些诗即是画,画即是诗,“诗画一体”。因此可以利用图画的直观性、形象性帮助解读诗意。

2.重点研读。在教授古典诗词时,教师应充分运用诗眼在教学过程中提纲挈领的作用。诗眼是作品中的点睛传神之笔,是诗歌中最能表达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因此,学生能否准确地捕捉诗眼是把握作品思想的关键。如教学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结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中的这个“瘦”字,它便是全篇的词眼。明确了它有“枯萎凋零”之意,就容易由此将人物形象与环境融合,继而把握诗人的那份愁怨。

总之,诗词教学是一个审美过程,而不是教师简单翻译、学生死记硬背的枯燥学习过程。师生应在由诵读到析情再到识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到“物我两忘”的境界,积累知识,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郑桂华.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朱光潜.诗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诵读分析
民航甚高频通信同频复用干扰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于均衡分析的我国房地产泡沫度分析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