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情感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4-09-22宋志霞

新校园·中旬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美育音乐

宋志霞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其中美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其他各育都不能替代的地位。现代的教育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美育。

诚然,学生美育的途径有许多。音乐是一门多功能的学科,它的核心和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如何鉴赏美,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音乐家冼星海认为:“音乐是人生最大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情操的熔炉。”美的音乐能使人的审美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

教师对一首音乐作品认真设计,引导学生步入音乐艺术的殿堂,使其情感、思想得到升华。什么样的音乐就产生什么样的情感,什么样的情感就又产生什么样的意境,这就是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如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初中教材),通过歌曲的形象和教师教态、气质、语言等,使学生产生共鸣联想,感到这是一首颂歌,表现了蒸蒸日上、前程似锦的社会主义祖国就像一轮永远不落的太阳,增强了学生建设祖国的信心。再如:学习《义勇军进行曲》时(初一教材),教师应首先讲解歌曲产生的背景并分析歌曲本身的内在魅力。这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曲,表现了20世纪30年代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的时候,勇敢地冲向抗日前线的场景。歌曲开始时,有几小节特强的山鼓独奏,在隆隆的炮声中奏出军号声,引起了后面的急切呐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当唱到“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时,突然用了休止(八分)符,造成一种紧迫感,而引起人们被迫发出吼声“起来!起来!起来!”在三次层层向上的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音乐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饶、勇往直前的战斗步伐。这首歌的音乐是不朽的,新中国成立后,便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无疑会增加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热情。

在中小学音乐课中演唱歌曲是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利条件。在教学中教师重视学生的演唱知识、呼吸方法、节奏和音准等方面的要求。教师要运用生动的导言深入地分析歌曲的思想内容,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印象,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其次,教师富于表情的范唱将会引发学生的感情共鸣,并会产生极大的艺术吸引力,引导他们以充沛的感情去歌唱。那么,歌曲中的表现手段即蕴含着表达情感的各种因素,如力度的变化、速度的对比、节奏的疏密、旋律的起伏、调式调性的转换等。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领会这些表达歌曲情感的因素,引导学生把对歌曲情感的理解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这是做到有表情地、富于乐感地歌唱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歌唱教学中情感的培养着重于发展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而感受与欣赏是音乐学习的重要领域,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欣赏教学中,首先要精选曲目。优秀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基础。其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多种启发式教学法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教师的讲解必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聆听音乐。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可以插入关键性的启发语,以诱发学生进行各种想象。在欣赏音乐前,可以先分析主要的音乐主题,还可以要求学生唱出音乐的主题,并将它独立抽出来进行欣赏;这样在聆听全曲时能够增强感受程度,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乐曲。此外,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音乐名作。这样日积月累,学生听的音乐作品多了,自然对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总之,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应对其进行认真、准确的挖掘。音乐艺术可以进入人们内心的广阔世界,学生可以在这片绿茵地中寻找美,灵魂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达到一个忘却自我,超越自我的崇高境界。音乐教师应遵循这个艺术特点,按照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生理、年龄等特点,运用好情感因素,从而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美育音乐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钢琴音诗化的广西壮族民歌音乐浅析
从叛逆到妥协的音乐巨人
美育教师
音乐
基于网络背景下的著作权保护研究
浅谈我国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特征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