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显月:指尖上的多彩人生

2014-09-21杨仁英谭元勇

当代贵州 2014年9期
关键词:成品侗族徒弟

杨仁英+谭元勇

一针一线,绣出多彩人生,陈显月坚守的,不仅是自己的梦想,更是传承民族文化、更新传统技艺的责任。

一个侗家女,一根绣花针,38年孜孜不倦,沉浸在针线织就的多彩世界。

一门老手艺,一家新店面,20年生生不息,经营着指尖上的人生。

陈显月是锦屏县平秋侗寨一位普通的侗族妇女。勤劳朴实的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项目的传承人。在侗族刺绣的这片天地里,她倔强地坚守了38年。

3.5元首秀拴住一生信念

受家庭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陈显月从小就迷上了侗家女孩的必修课——刺绣。家境贫寒的她,白天要跟着大人上山劳动,晚上则跟母亲学做刺绣,在煤油灯下一熬就到深夜。

12岁那年,陈显月的父亲不幸去世,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懂事的陈显月帮着母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并愈发勤奋地学艺。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刺绣会成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只是把它当作排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

一年后,勤奋好学的陈显月终于绣完了第一件作品。“那是一对‘月亮盘,很普通的刺绣成品,想不到有人愿意高价购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显月仍是满脸兴奋。

“月亮盘”是传统侗族刺绣的代表作品,属于小孩背带上的配件。上个世纪70年代,“月亮盘”市场价每对2.5元。购买者是一位熟人,了解陈显月家的情况,看到她勤奋好学,绣出的作品也很精致,居然主动将价格提高到3.5元。

“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女孩来说,3.5元绝不是个小数目。那是我学习刺绣以来赚到的第一笔钱,直到现在,我还念着那位熟人的恩情。”陈显月说。

卖出第一件作品后,“陈家女孩高价卖出了刺绣成品”的消息在平秋侗寨不胫而走,陈显月成了大家夸奖的对象。她也逐渐意识到,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侗家女孩还有其他的谋生方式。

侗族刺绣是一个庞杂的艺术体系,品种繁多、工序复杂、魅力独特。陈显月萌发了依靠刺绣谋生的念头,更加痴迷地学习技艺。随着刺绣手艺的日渐成熟,陈显月又跟着母亲学习织布工艺。从种植棉花,到织成无色土布,到染成褐色底子,再到绣成刺绣成品,仅用了两年时间,陈显月就掌握了侗族刺绣的全部工艺。可是,人小志气大的她还不满足,常常到手工出名的大娘大婶家串门,悉心向别人请教,有时一去就是好几天。

“有时感觉很累,可我从没气馁,一方面是为了生活,一方面是真心喜欢这门技艺,这让我的信念更加坚定。”极有悟性的陈显月,刺绣水平愈发精湛,她做出的小孩背带、月亮盘、宝宝银帽、绣花鞋等工艺品在当地知名度极高,几乎供不应求。

38年坚守只为一个追求

“刺绣是侗家人生活中的一件附属品,并不是必需品。”陈显月介绍,侗家人婚丧嫁娶中用到的刺绣成品,一般都是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帮忙赶制出来的,刺绣长期以来就是一门“帮忙”的手艺。

“‘学得会、捡得累,这是老人对侗族刺绣的戏谑之言,却也是经验之谈。”陈显月说。1995年,她在平秋大街上租下店面,专职经营刺绣产品。对于她的行为,街坊邻居投过来的是一片质疑的目光。

“靠刺绣手艺能赚钱养家,在平秋这个3000多人的集市上,没有一个人相信。”陈显月现在的徒弟杨玉银,就是当时最为质疑的一个。杨玉银的杂货铺与陈显月的小作坊挨在一起,一边是货进货出、人来人往,一边是人烟稀少、门庭冷落。

“这样沉迷下去是不行的,做刺绣养不起家啊!”杨玉银和陈显月从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常好。看着陈显月“不务正业”,她心里特别着急,找来姐妹们轮番“开导”,并把陈显月的针线包藏了起来。可是,“每次她都能很快地找出来,又一个人坐到门前绣花去了,弄得我们都无可奈何”。

“等我绣出一件满意的作品,就与你们一起做生意赚钱养家。”这是当年陈显月跟姐妹们达成的“口头协议”,可是,姐妹们也知道,要让她“满意”太难了。这不,陈显月所追求的“满意的作品”,20年了也没绣出来。

“姐妹们都知道,我是不会放弃的,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是我们侗家人的宝贝,说什么也不能断送在我手里。”陈显月说,太奶奶擅长刺绣技艺与染织技术,并把这门技艺传授给奶奶。而奶奶不负重望,继承并发扬了刺绣与染织技艺,又将这些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承给妈妈。

“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四代,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陈显月的追求其实很简单,“我想把这门技艺传授给我的姐妹们,大家一起刺绣,一起分享,这就是我毕生追求的幸福。”

她的坚守带来了回报。2006年以来,陈显月先后获得“锦屏名匠”、“黔东南名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八件侗族刺绣作品被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中心收藏。2012年,她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项目传承人,将原来反对她开作坊的姐妹尽数“收归门下”,一起探索针线技艺、分享刺绣经验。“再没有人藏我的针线包了!”陈显月笑得合不拢嘴。

26个徒弟带出一片天地

“侗族刺绣工艺流程纷繁复杂,从种植棉花到绣出成品,一般要经过三四年时间。”陈显月介绍,仅把土布从白色染成深褐色就需要很多的程序,先从深山里挖来各种的药料熬成药汤,发酵十来天后加入特制的染料,才能把土布放进染缸里浸泡。一次浸泡须一个小时,然后清水洗净晾干,再用水牛皮煮成的牛胶涂染,如此反复很多次,直到满意为此。一匹上好的侗家土布,每年要浸染两个月左右,并须经过三四年的涂染才能达到质量要求。

“这还只是侗族刺绣的基础材料,真正费时费力的是刺绣。”陈显月说:“侗族刺绣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参与。”她带了26个徒弟,大部分都在30岁以上,年轻人屈指可数。

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侗族刺绣,陈显月从作品的品质入手,着力开发盘轴滚边绣的精品,提高艺术欣赏与收藏价值。在她的努力下,侗族刺绣精品打开了销售渠道。

“现在一件上品的小孩背带,市场价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一对绣花鞋也能卖到上千元,在以前想都没想过。”陈显月介绍,侗族刺绣的知名度提高后,她和徒弟们明显感到“忙不过来”。

2013年,在微型企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陈显月以30多年的技术积累为基础,注册成立了“陈显月侗族刺绣手工作坊”,进一步做精做优侗族刺绣工艺的同时,代销左邻右舍的刺绣成品,将市场需求与传统工艺对接起来,为当地留守妇女开辟了一个创业增收的新渠道。

有苦处大家一起诉说,有商机大家一起分享,已经成为刺绣工艺名匠的陈显月,仍然保持着侗家人纯朴善良的本性。她不仅指导左邻右舍提高技艺,还鼓励徒弟们另立门户创业增收,进一步扩大侗族刺绣的市场效应。

龙政鸾是陈显月的弟子之一,2004年开始跟学习刺绣。她也在平秋街上开了一家店面,主要从事侗家小儿背带的加工与制作,仅此一项,一个月就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彭多凤是陈显月最得意的徒弟,2008年开始学习侗族刺绣。心灵手巧的她继承了陈显月的刺绣技艺,还在刺绣图案的设计方面推陈出新。她独立设计出很多精美的图案,免费提供给喜爱刺绣的姐妹们学习借鉴,推动了侗族刺绣的更新发展。

现在的平秋侗寨,每年都开设了侗族刺绣的专题讲座,陈显月和她的徒弟们担任起各种刺绣会展及刺绣培训的主讲人,形成了一个近30人的技术骨干队伍。她们飞针走线,绘就了美好的生活,成为广大侗族妇女创业致富的“领头羊”。

“侗族刺绣有市场需求、有价格保证、有传承价值,我和姐妹们更有奔头了。”陈显月信心满满地说。(作者单位:锦屏县委组织部责任编辑/姚远)

对话陈显月

笔者:38年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侗族刺绣对你意味着什么?

陈显月:以前是一种谋生手段,现在是一种精神寄托,将来是一份传承责任。

笔者:你的梦想是什么?

陈显月:我的梦想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做大作坊,通过新技术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提高侗族刺绣的市场认可度和产品附加值,让侗族刺绣成为农村妇女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让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针一线,绣出多彩人生,陈显月坚守的,不仅是自己的梦想,更是传承民族文化、更新传统技艺的责任。

一个侗家女,一根绣花针,38年孜孜不倦,沉浸在针线织就的多彩世界。

一门老手艺,一家新店面,20年生生不息,经营着指尖上的人生。

陈显月是锦屏县平秋侗寨一位普通的侗族妇女。勤劳朴实的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项目的传承人。在侗族刺绣的这片天地里,她倔强地坚守了38年。

3.5元首秀拴住一生信念

受家庭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陈显月从小就迷上了侗家女孩的必修课——刺绣。家境贫寒的她,白天要跟着大人上山劳动,晚上则跟母亲学做刺绣,在煤油灯下一熬就到深夜。

12岁那年,陈显月的父亲不幸去世,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懂事的陈显月帮着母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并愈发勤奋地学艺。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刺绣会成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只是把它当作排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

一年后,勤奋好学的陈显月终于绣完了第一件作品。“那是一对‘月亮盘,很普通的刺绣成品,想不到有人愿意高价购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显月仍是满脸兴奋。

“月亮盘”是传统侗族刺绣的代表作品,属于小孩背带上的配件。上个世纪70年代,“月亮盘”市场价每对2.5元。购买者是一位熟人,了解陈显月家的情况,看到她勤奋好学,绣出的作品也很精致,居然主动将价格提高到3.5元。

“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女孩来说,3.5元绝不是个小数目。那是我学习刺绣以来赚到的第一笔钱,直到现在,我还念着那位熟人的恩情。”陈显月说。

卖出第一件作品后,“陈家女孩高价卖出了刺绣成品”的消息在平秋侗寨不胫而走,陈显月成了大家夸奖的对象。她也逐渐意识到,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侗家女孩还有其他的谋生方式。

侗族刺绣是一个庞杂的艺术体系,品种繁多、工序复杂、魅力独特。陈显月萌发了依靠刺绣谋生的念头,更加痴迷地学习技艺。随着刺绣手艺的日渐成熟,陈显月又跟着母亲学习织布工艺。从种植棉花,到织成无色土布,到染成褐色底子,再到绣成刺绣成品,仅用了两年时间,陈显月就掌握了侗族刺绣的全部工艺。可是,人小志气大的她还不满足,常常到手工出名的大娘大婶家串门,悉心向别人请教,有时一去就是好几天。

“有时感觉很累,可我从没气馁,一方面是为了生活,一方面是真心喜欢这门技艺,这让我的信念更加坚定。”极有悟性的陈显月,刺绣水平愈发精湛,她做出的小孩背带、月亮盘、宝宝银帽、绣花鞋等工艺品在当地知名度极高,几乎供不应求。

38年坚守只为一个追求

“刺绣是侗家人生活中的一件附属品,并不是必需品。”陈显月介绍,侗家人婚丧嫁娶中用到的刺绣成品,一般都是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帮忙赶制出来的,刺绣长期以来就是一门“帮忙”的手艺。

“‘学得会、捡得累,这是老人对侗族刺绣的戏谑之言,却也是经验之谈。”陈显月说。1995年,她在平秋大街上租下店面,专职经营刺绣产品。对于她的行为,街坊邻居投过来的是一片质疑的目光。

“靠刺绣手艺能赚钱养家,在平秋这个3000多人的集市上,没有一个人相信。”陈显月现在的徒弟杨玉银,就是当时最为质疑的一个。杨玉银的杂货铺与陈显月的小作坊挨在一起,一边是货进货出、人来人往,一边是人烟稀少、门庭冷落。

“这样沉迷下去是不行的,做刺绣养不起家啊!”杨玉银和陈显月从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常好。看着陈显月“不务正业”,她心里特别着急,找来姐妹们轮番“开导”,并把陈显月的针线包藏了起来。可是,“每次她都能很快地找出来,又一个人坐到门前绣花去了,弄得我们都无可奈何”。

“等我绣出一件满意的作品,就与你们一起做生意赚钱养家。”这是当年陈显月跟姐妹们达成的“口头协议”,可是,姐妹们也知道,要让她“满意”太难了。这不,陈显月所追求的“满意的作品”,20年了也没绣出来。

“姐妹们都知道,我是不会放弃的,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是我们侗家人的宝贝,说什么也不能断送在我手里。”陈显月说,太奶奶擅长刺绣技艺与染织技术,并把这门技艺传授给奶奶。而奶奶不负重望,继承并发扬了刺绣与染织技艺,又将这些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承给妈妈。

“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四代,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陈显月的追求其实很简单,“我想把这门技艺传授给我的姐妹们,大家一起刺绣,一起分享,这就是我毕生追求的幸福。”

她的坚守带来了回报。2006年以来,陈显月先后获得“锦屏名匠”、“黔东南名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八件侗族刺绣作品被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中心收藏。2012年,她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项目传承人,将原来反对她开作坊的姐妹尽数“收归门下”,一起探索针线技艺、分享刺绣经验。“再没有人藏我的针线包了!”陈显月笑得合不拢嘴。

26个徒弟带出一片天地

“侗族刺绣工艺流程纷繁复杂,从种植棉花到绣出成品,一般要经过三四年时间。”陈显月介绍,仅把土布从白色染成深褐色就需要很多的程序,先从深山里挖来各种的药料熬成药汤,发酵十来天后加入特制的染料,才能把土布放进染缸里浸泡。一次浸泡须一个小时,然后清水洗净晾干,再用水牛皮煮成的牛胶涂染,如此反复很多次,直到满意为此。一匹上好的侗家土布,每年要浸染两个月左右,并须经过三四年的涂染才能达到质量要求。

“这还只是侗族刺绣的基础材料,真正费时费力的是刺绣。”陈显月说:“侗族刺绣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参与。”她带了26个徒弟,大部分都在30岁以上,年轻人屈指可数。

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侗族刺绣,陈显月从作品的品质入手,着力开发盘轴滚边绣的精品,提高艺术欣赏与收藏价值。在她的努力下,侗族刺绣精品打开了销售渠道。

“现在一件上品的小孩背带,市场价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一对绣花鞋也能卖到上千元,在以前想都没想过。”陈显月介绍,侗族刺绣的知名度提高后,她和徒弟们明显感到“忙不过来”。

2013年,在微型企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陈显月以30多年的技术积累为基础,注册成立了“陈显月侗族刺绣手工作坊”,进一步做精做优侗族刺绣工艺的同时,代销左邻右舍的刺绣成品,将市场需求与传统工艺对接起来,为当地留守妇女开辟了一个创业增收的新渠道。

有苦处大家一起诉说,有商机大家一起分享,已经成为刺绣工艺名匠的陈显月,仍然保持着侗家人纯朴善良的本性。她不仅指导左邻右舍提高技艺,还鼓励徒弟们另立门户创业增收,进一步扩大侗族刺绣的市场效应。

龙政鸾是陈显月的弟子之一,2004年开始跟学习刺绣。她也在平秋街上开了一家店面,主要从事侗家小儿背带的加工与制作,仅此一项,一个月就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彭多凤是陈显月最得意的徒弟,2008年开始学习侗族刺绣。心灵手巧的她继承了陈显月的刺绣技艺,还在刺绣图案的设计方面推陈出新。她独立设计出很多精美的图案,免费提供给喜爱刺绣的姐妹们学习借鉴,推动了侗族刺绣的更新发展。

现在的平秋侗寨,每年都开设了侗族刺绣的专题讲座,陈显月和她的徒弟们担任起各种刺绣会展及刺绣培训的主讲人,形成了一个近30人的技术骨干队伍。她们飞针走线,绘就了美好的生活,成为广大侗族妇女创业致富的“领头羊”。

“侗族刺绣有市场需求、有价格保证、有传承价值,我和姐妹们更有奔头了。”陈显月信心满满地说。(作者单位:锦屏县委组织部责任编辑/姚远)

对话陈显月

笔者:38年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侗族刺绣对你意味着什么?

陈显月:以前是一种谋生手段,现在是一种精神寄托,将来是一份传承责任。

笔者:你的梦想是什么?

陈显月:我的梦想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做大作坊,通过新技术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提高侗族刺绣的市场认可度和产品附加值,让侗族刺绣成为农村妇女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让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一针一线,绣出多彩人生,陈显月坚守的,不仅是自己的梦想,更是传承民族文化、更新传统技艺的责任。

一个侗家女,一根绣花针,38年孜孜不倦,沉浸在针线织就的多彩世界。

一门老手艺,一家新店面,20年生生不息,经营着指尖上的人生。

陈显月是锦屏县平秋侗寨一位普通的侗族妇女。勤劳朴实的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项目的传承人。在侗族刺绣的这片天地里,她倔强地坚守了38年。

3.5元首秀拴住一生信念

受家庭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陈显月从小就迷上了侗家女孩的必修课——刺绣。家境贫寒的她,白天要跟着大人上山劳动,晚上则跟母亲学做刺绣,在煤油灯下一熬就到深夜。

12岁那年,陈显月的父亲不幸去世,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懂事的陈显月帮着母亲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并愈发勤奋地学艺。那时的她,还不知道刺绣会成为自己一生的事业,只是把它当作排解生活压力的一种方式。

一年后,勤奋好学的陈显月终于绣完了第一件作品。“那是一对‘月亮盘,很普通的刺绣成品,想不到有人愿意高价购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显月仍是满脸兴奋。

“月亮盘”是传统侗族刺绣的代表作品,属于小孩背带上的配件。上个世纪70年代,“月亮盘”市场价每对2.5元。购买者是一位熟人,了解陈显月家的情况,看到她勤奋好学,绣出的作品也很精致,居然主动将价格提高到3.5元。

“在那个年代,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农村女孩来说,3.5元绝不是个小数目。那是我学习刺绣以来赚到的第一笔钱,直到现在,我还念着那位熟人的恩情。”陈显月说。

卖出第一件作品后,“陈家女孩高价卖出了刺绣成品”的消息在平秋侗寨不胫而走,陈显月成了大家夸奖的对象。她也逐渐意识到,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侗家女孩还有其他的谋生方式。

侗族刺绣是一个庞杂的艺术体系,品种繁多、工序复杂、魅力独特。陈显月萌发了依靠刺绣谋生的念头,更加痴迷地学习技艺。随着刺绣手艺的日渐成熟,陈显月又跟着母亲学习织布工艺。从种植棉花,到织成无色土布,到染成褐色底子,再到绣成刺绣成品,仅用了两年时间,陈显月就掌握了侗族刺绣的全部工艺。可是,人小志气大的她还不满足,常常到手工出名的大娘大婶家串门,悉心向别人请教,有时一去就是好几天。

“有时感觉很累,可我从没气馁,一方面是为了生活,一方面是真心喜欢这门技艺,这让我的信念更加坚定。”极有悟性的陈显月,刺绣水平愈发精湛,她做出的小孩背带、月亮盘、宝宝银帽、绣花鞋等工艺品在当地知名度极高,几乎供不应求。

38年坚守只为一个追求

“刺绣是侗家人生活中的一件附属品,并不是必需品。”陈显月介绍,侗家人婚丧嫁娶中用到的刺绣成品,一般都是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帮忙赶制出来的,刺绣长期以来就是一门“帮忙”的手艺。

“‘学得会、捡得累,这是老人对侗族刺绣的戏谑之言,却也是经验之谈。”陈显月说。1995年,她在平秋大街上租下店面,专职经营刺绣产品。对于她的行为,街坊邻居投过来的是一片质疑的目光。

“靠刺绣手艺能赚钱养家,在平秋这个3000多人的集市上,没有一个人相信。”陈显月现在的徒弟杨玉银,就是当时最为质疑的一个。杨玉银的杂货铺与陈显月的小作坊挨在一起,一边是货进货出、人来人往,一边是人烟稀少、门庭冷落。

“这样沉迷下去是不行的,做刺绣养不起家啊!”杨玉银和陈显月从小一起长大,感情非常好。看着陈显月“不务正业”,她心里特别着急,找来姐妹们轮番“开导”,并把陈显月的针线包藏了起来。可是,“每次她都能很快地找出来,又一个人坐到门前绣花去了,弄得我们都无可奈何”。

“等我绣出一件满意的作品,就与你们一起做生意赚钱养家。”这是当年陈显月跟姐妹们达成的“口头协议”,可是,姐妹们也知道,要让她“满意”太难了。这不,陈显月所追求的“满意的作品”,20年了也没绣出来。

“姐妹们都知道,我是不会放弃的,这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技艺,是我们侗家人的宝贝,说什么也不能断送在我手里。”陈显月说,太奶奶擅长刺绣技艺与染织技术,并把这门技艺传授给奶奶。而奶奶不负重望,继承并发扬了刺绣与染织技艺,又将这些技艺毫不保留地传承给妈妈。

“传到我手里,已经是第四代,我有责任把它传承下去。”陈显月的追求其实很简单,“我想把这门技艺传授给我的姐妹们,大家一起刺绣,一起分享,这就是我毕生追求的幸福。”

她的坚守带来了回报。2006年以来,陈显月先后获得“锦屏名匠”、“黔东南名匠”、“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侗族刺绣省级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八件侗族刺绣作品被贵州省非物质文化中心收藏。2012年,她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刺绣”项目传承人,将原来反对她开作坊的姐妹尽数“收归门下”,一起探索针线技艺、分享刺绣经验。“再没有人藏我的针线包了!”陈显月笑得合不拢嘴。

26个徒弟带出一片天地

“侗族刺绣工艺流程纷繁复杂,从种植棉花到绣出成品,一般要经过三四年时间。”陈显月介绍,仅把土布从白色染成深褐色就需要很多的程序,先从深山里挖来各种的药料熬成药汤,发酵十来天后加入特制的染料,才能把土布放进染缸里浸泡。一次浸泡须一个小时,然后清水洗净晾干,再用水牛皮煮成的牛胶涂染,如此反复很多次,直到满意为此。一匹上好的侗家土布,每年要浸染两个月左右,并须经过三四年的涂染才能达到质量要求。

“这还只是侗族刺绣的基础材料,真正费时费力的是刺绣。”陈显月说:“侗族刺绣周期长、见效慢,所以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参与。”她带了26个徒弟,大部分都在30岁以上,年轻人屈指可数。

为了吸引更多人关注侗族刺绣,陈显月从作品的品质入手,着力开发盘轴滚边绣的精品,提高艺术欣赏与收藏价值。在她的努力下,侗族刺绣精品打开了销售渠道。

“现在一件上品的小孩背带,市场价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一对绣花鞋也能卖到上千元,在以前想都没想过。”陈显月介绍,侗族刺绣的知名度提高后,她和徒弟们明显感到“忙不过来”。

2013年,在微型企业扶持政策的支持下,陈显月以30多年的技术积累为基础,注册成立了“陈显月侗族刺绣手工作坊”,进一步做精做优侗族刺绣工艺的同时,代销左邻右舍的刺绣成品,将市场需求与传统工艺对接起来,为当地留守妇女开辟了一个创业增收的新渠道。

有苦处大家一起诉说,有商机大家一起分享,已经成为刺绣工艺名匠的陈显月,仍然保持着侗家人纯朴善良的本性。她不仅指导左邻右舍提高技艺,还鼓励徒弟们另立门户创业增收,进一步扩大侗族刺绣的市场效应。

龙政鸾是陈显月的弟子之一,2004年开始跟学习刺绣。她也在平秋街上开了一家店面,主要从事侗家小儿背带的加工与制作,仅此一项,一个月就有2000元左右的收入。

彭多凤是陈显月最得意的徒弟,2008年开始学习侗族刺绣。心灵手巧的她继承了陈显月的刺绣技艺,还在刺绣图案的设计方面推陈出新。她独立设计出很多精美的图案,免费提供给喜爱刺绣的姐妹们学习借鉴,推动了侗族刺绣的更新发展。

现在的平秋侗寨,每年都开设了侗族刺绣的专题讲座,陈显月和她的徒弟们担任起各种刺绣会展及刺绣培训的主讲人,形成了一个近30人的技术骨干队伍。她们飞针走线,绘就了美好的生活,成为广大侗族妇女创业致富的“领头羊”。

“侗族刺绣有市场需求、有价格保证、有传承价值,我和姐妹们更有奔头了。”陈显月信心满满地说。(作者单位:锦屏县委组织部责任编辑/姚远)

对话陈显月

笔者:38年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侗族刺绣对你意味着什么?

陈显月:以前是一种谋生手段,现在是一种精神寄托,将来是一份传承责任。

笔者:你的梦想是什么?

陈显月:我的梦想是进一步整合资源、做大作坊,通过新技术的引进和新产品的开发,不断提高侗族刺绣的市场认可度和产品附加值,让侗族刺绣成为农村妇女致富增收的重要产业,让传统手工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成品侗族徒弟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Mark Twain
侗乡学子爱家乡
徒弟和保险柜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容积
神探大脑门(1)探长出题考徒弟
2017年1—4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
2017年1—3月热带作物及其成品进出口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