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

2014-09-21

当代贵州 2014年13期
关键词:赫鲁晓夫斯大林境界

苏联全面改革的序幕,严格地说, 是赫鲁晓夫拉开的。当时,苏联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局面。著名政论家费奥多尔·布尔拉茨基指出,斯大林所留下的苏联,除了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国防科技外,还有“越来越贫困的、实际上半崩溃的农村,技术上落后的工业,最尖锐的住房短缺,居民生活的低水平,数百万人被关押在监狱和集中营”。与同期的其他领导人相比,赫鲁晓夫较为清楚和明确地洞察了苏联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因此顶住来自党内外、国内外的重重压力,首先选择了消除政治恐怖,让人民过正常的生活。

赫鲁晓夫倾注了最大热情和精力的,是对斯大林时期遭到严重破坏的农业进行改革。赫鲁晓夫认为,导致苏联农业落后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是违反了物质利益原则。他一上台,就采取了以下改革措施:一是改变农业计划,因为这个时期给予了农民更多的经济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明显好转。使l958年成为苏联农业生产有史以来的最好年景,也使他名利双收,获得了列宁勋章。赫鲁晓夫也比较注意改善公民生活状况,提高福利待遇。

但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的改革,盲目性还是很大的。在工业改革上,赫鲁晓夫没有认识到是计划经济体制管死了经济,也管死了企业,生产者和经营者都缺乏积极性,而仅仅认为这是部门权力过于集中的结果。他把中央在物资、生产、工资等方面的很多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把许多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还在全国设l05个经济行政区,把以部门为主的条条管理改为以地区为中心的块块管理。改革有利于调动地方积极性,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作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地位问题,只是在隶属关系上换了个新“婆婆”。老问题没解决,又带来“分散主义”和“地方主义”泛滥的新问题。后来105个小经济区被合并为47个,部分经济权力又被中央收回,改革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

赫鲁晓夫在对外关系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包括:主动恢复与南斯拉夫党和国家的正常关系,承认社会主义各国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还提出了“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等。但他仍坚持与美国军备竞赛,并因把导弹偷运入古巴而差点引发世界大战,在肯尼迪以核战争相威胁时又匆忙妥协让步,被毛泽东抨击为“先是冒险主义,后是投降主义”。

有人说,成功的改革,大致有两种境界:一种是改革者经过了长期的深思熟虑,胸有成竹,一开始就确定了明确的战略目标,但为了减少阻力而深藏不露。在实施过程中则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最终确立新的体制。另一种是改革者因为受自身眼界限制,拿不出明确战略的目标,只能根据眼前需要和力量对比,谨慎从事,随机应变,经过不断探索,最终寻求到旧体制的替代物。赫鲁晓夫的改革同第一种境界无缘,与第二种境界有些关系,但严格地说,他连第二种境界也未达到。他当政11年,可以说是改革的11年,除旧布新,进行了大量的改革。不仅涉及到党政领导体制、干部、监察、司法等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也涉及到工业、农业、商业和财政等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可以说百废俱兴。他年年出台新举措,岁岁有新招数,让人应接不暇;有的可以说独具慧眼,精彩纷呈;有的虽有成绩,同时夹杂着错误;有的很不彻底,前后矛盾;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以及正确成熟的指导思想,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一旦面临的迫切问题解决了,或者困难有所缓和,赫鲁晓夫便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走,甚至不知不觉又转回到老路上去。

应该说,赫鲁晓夫尽管有好大喜功的一面,但主观上未必是想搞竭泽而渔的“政绩工程”,更多地还属于“好心办坏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也是与赫鲁晓夫的个性特点分不开的。苏联学者布尔拉茨基写道:“赫鲁晓夫不仅是环境的牺牲者,而且也是其性格的牺牲者。急性子、过于匆忙、容易激动,这是他无法克服的缺点。”

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从根本上说,和他没能从体制上怀疑和突破斯大林模式分不开。他本人是在斯大林时代成长起来的,被深深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尽管他不断想出一些新点子,想改变苏联的旧貌,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工作领导方法,用旧机制去推行新措施的典型做法,他更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央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赫鲁晓夫斯大林境界
“你以为斯大林只剩这一条裤子了?”
赫鲁晓夫之孙:爷爷下台后一直在家哭
赫鲁晓夫访英“恶作剧”
委内瑞拉总统自称长得像斯大林
学习算法的“三种境界”
斯大林坠马
“我们都背叛了我们各自的阶级”
最高境界
指责
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