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热暖人心

2014-09-21蒋叶俊

当代贵州 2014年13期
关键词:朱敏老乡支教

蒋叶俊

一位是年逾古稀的退休外交官,一位是有着近40年教龄的退休老师,他们放弃了在北京含饴弄孙的舒适生活,选择到贵州支教。从2005年开始,在9年的时间里,朱敏才和夫人孙丽娜在贵州最需要教师的地方辗转,望谟、兴义、遵义……很多山区都留下了他们相濡以沫、倾心支教的身影。

一起支教、一起吃苦、一起关爱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在孩子们的笑声和读书声中,两位老人日渐苍老,身体也日益消瘦,但老有所为的初衷不改。

两位老人说,“只要学校需要,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

志愿者的苦和乐

200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孙丽娜在电视节目上看到,贵州山区的小学里,一位女老师背着孩子讲课。这个情景让她非常触动,“在北京的老师要求是非常严格的,连首饰都不可以带着上讲台,更别说还背着孩子。所以我想贵州肯定是特别缺老师。”

“我们去贵州支教吧!”几经犹豫,孙丽娜向丈夫朱敏才提出这个想法。当时,朱敏才已经60多岁,曾任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参赞的他,辛苦工作40多年,好不容易清闲下来,每天专心下棋、研究中医,过得十分悠然自在。

没想到丈夫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一句“你上哪我就上哪!”坚定了孙丽娜支教的决心。

作为志愿者,两位老人均已超龄,没有志愿者组织接收他们。他们只好先到了贵阳再联系学校。几番周折,夫妻俩联系上了黔西南州的望谟县。

望谟是国家级贫困县,条件艰苦,地方偏远,当时很多亲友劝二老重新考虑,但他们认为,条件艰苦的地方更需要支教老师,于是毅然地来到了望谟。

尽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但毕竟上了年纪,加之不适应气候环境,初到贵州,两位老人在生活上遇到很大的困难。孙老师因为不适应贵州的潮湿,全身长痱子,白天黑夜不停地挠,全身不舒服;朱老师则患上腿疼,有时候疼得都站不起来,只好躺在床上。

在尖山苗寨支教的日子更加艰苦。尖山素有贵州“小西藏”之称,海拔1300多米。村里只有一间全村70户人家背了7000多块石头盖起来的袖珍小学,条件非常简陋。两间教室不通电,没有灯也没有窗棱玻璃,什么教学设备都没有。

朱敏才夫妇来到尖山之后,学校将原来的教师办公室隔成两半,外面作了办公室,里面是朱敏才夫妇的卧室。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个口罩才能睡觉。夫妇俩每个月下山一次,走三四个小时的路到城里洗澡、购买生活用品。

“孩子们的改变,是我最大的欣慰。”孙丽娜说。支教的日子很辛苦,支撑着两位老人一路坚持的是孩子们的变化。刚到尖山那会儿,孩子们衣衫褴褛,不管男孩女孩都光着膀子、光着脚,脸上黑乎乎的,他们不知道少先队、不会唱汉语歌曲、没有接触过英语,更没见过电脑。

两位老人想尽办法帮助孩子们改变现状。朱老师给他们买了红领巾,教会他们整洁着装;孙老师给他们开了音乐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小草》、《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快乐的歌声徜徉在校园里。“还教了他们一些英文歌曲,现在孩子们都会唱,只要我起个头,孩子们‘哗啦全唱起来了。”孙丽娜说。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两位老人组织孩子们举办了一次少先队活动。大家举着少先队队旗,放着音乐,唱着歌,爬山、赛跑。朱老师还专门买了一个相机给孩子们拍照。谈起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想起那一张张天真的笑脸,两位老师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无悔支教路

在为数不多记录支教生活的照片中,一张夫妻俩在尖山的照片让人印象深刻:朱老师拄着木棍走在山路上,豁达开朗、笑容可掬的样子颇有些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风范。

“我平常喜欢下象棋,以前在景山公园后门,下棋的很多,在那里我一下就是一天。孙老师爱唱歌,常常在公园跟大家合唱。”聊起刚退休的那段日子,朱敏才觉得那是真正的悠然闲适,“我们也常常去香山,找个空地搭个气床,躺在上面吃零食、看看书,也很惬意。”

朱老师坦言,退休后的日子很舒服,但却过于安逸单调,“天天下象棋、唱歌,总干这个,好像也不行”。

选择支教,两位老人表示从来没后悔过。

朱老师说话不喜张扬,为人非常谦虚低调。对于旁人看来实属不易的支教生活,他总是说得轻描淡写,“我们也不是有多高尚,就是教教孩子。在北京闲着也是闲着,在这里虽然生活苦一点,但是能做点事情,也是很愉快的。”

在他看来,支教是为了孩子们,但也是为了自己。能让自己感到充实、让生命更有价值“成人成己,何乐而不为?”

与自己的付出相比,支教过程中政府、同事和老乡的帮助更让他念念不忘。“没有他们,我们真的很难呆下去。”朱老师说起一件让他记忆犹新的事:在玉林小学支教时,遇上了严重的凝冻灾害,他们住的地方前面是一个陡坡,很难行走,加上腿脚不好,两位老人无法出门买食物,只能“坐吃山空”。等到把家里的东西吃完了,凝冻还没化,朱老师着急了。没想到,住在附近的老乡主动送来了饭菜,一连送了三天。

“困难的时候,老乡送来了热乎乎的饭菜,真是雪中送炭,让我们非常感动。因此,虽然身体有点问题,但我每次想到这些就舍不得离开。”朱老师动情的说。

是老师,更是亲人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走。”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用在朱敏才夫妇身上十分贴切。

为了不给学校添麻烦,他们一路带着锅碗瓢盆、被褥、床、冰箱、洗衣机、电视等辗转了五所学校。在一些山区学校,朱老师还时常贴钱给学校的孩子们买作业本、买字典,孙老师则给女娃娃买梳子、头绳,给那些“小泥猴”买指甲刀。有些孩子的父母大到外地打工去了,孩子中午没有饭吃,孙老师做饭的时候总会多做点,先给那些孩子送去,然后两位老人再回来准备自己吃的。

“我们做饭的时候,有些孩子就在门边眼巴巴地看着。所以我们做好饭都要先给他们盛点,有时候饭做少了,就先让他们吃,我们凑合着对付一下。”对于这些孩子而言,两位老师不仅教给他们知识,更像爷爷奶奶一样悉心照顾他们,他们已经把两位老人看做亲人。

“我们走的时候,那情景太让人感动了。孩子们唱着歌,从山顶上送我们下来,边走边唱,边唱边哭,唱我教给他们的歌,我们在前面他们在后面跟着,一圈一圈的绕着山走,舍不得我们离开……”说到动情处,孙老师感慨万千。

尖山的时光是两位老师最难忘的,在那里他们吃了从来没有想过的苦,也和孩子们、老乡们结下了难以忘却的情。

在那里,两位老人还与两只狗结下了特别的情谊。学校旁边的老乡家里喂了两只狗,由于缺少食物,这两只狗骨瘦如柴。每天吃饭的时候,朱老师孙老师总要省下一点饭菜喂给它们,这两只狗也懂得回报,成了两位老人的“保镖”。

“每次下去赶场的时候,这两条狗都把我们送到山口,然后才回去。”孙丽娜说。

听着妻子有声有色的描述,回忆起尖山的人和物,朱老师爽朗的笑了起来,仿佛又回到了尖山苗寨,走在了那段崎岖的山路上……

“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让孩子们喝上热豆浆。”因为身体问题,孙老师如今已经不再教书,但她总想着能通过别的方式发挥余热。孙丽娜说,她期盼借助媒体的呼吁,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山区孩子,能够多贡献一份爱心,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环境好起来。(责任编辑/姚 远)

猜你喜欢

朱敏老乡支教
新语
幼儿园游戏课程审议的实践与思考
荆楚老乡敲钟忙
警惕功利性支教
化工安全问题评价思路阐述
为了儿子赢在起跑线,跨国相亲路上狂奔着一个女商人
詹一刀
大学生短期支教的现状及困境归因分析
丹江口市教育局 对盐池河支教教师进行考核
偶遇鹦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