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之路如何走

2014-09-21付松

当代贵州 2014年13期
关键词:城镇城镇化土地

付松

“经过四年的努力,全省城镇化率从2009年29.9%提高到2013年的37.8%,提高了7.9个百分点。”4月3日,第二次全省城镇化大会召开,这是继2011年1月第一次城镇化推进大会后,贵州对城镇化发展进行的一次盘点和梳理。

会议提出,到2020年,全省城镇常住人口要增加到2000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

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创造了发展需求,有力地带动了全省投资、消费的增长和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成为“两加一推”的强大引擎。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指出,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在加快城镇化进程上统一思想认识,在人的城镇化上统一思想认识,在保护生态环境上统一思想认识,在突出特色上统一思想认识,把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

因此,在我省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遵循什么理念,秉承什么思路,确保什么目标,坚持什么路子都显得非常关键。

城镇怎么建

贵州穷在农村,根本出路在城镇化。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指出:“越是欠发达地区,越要加快城镇化发展,越是山区越要搞城镇化。这条路这几年我们走得比较坚定,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红利和发展空间。”

因此,坚持走贵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符合省情特点,贴近百姓需求。

贵州自然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郁。充分挖掘人文、历史、民族等资源,提升特色文化内涵和品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精品城镇,贵州有条件体现个性、做出特色。

不求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大园区,只求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围绕“特”字做文章,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的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可耕的良田。

特色源于个性,规划引领未来。

规划是城市最大的资源,是城市最大的生产力。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财富,规划不好是最大的浪费。

城市规划的品味,体现在“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要求,也体现在“先进、长远、超前、留白”的理念。

规划通过科学论证和法定程序审批后,只能修改完善,不能轻易否定,必须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

这一方面要树立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准确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产业成长规律、人口流动规律,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坚决防止“有速度无质量、城市建设房地产化、赶农民上楼”等现象发生。

另一方面要防止千城一面。在旧城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要始终坚持“有机更新”“道法自然”,保护、传承城市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不能千城一面、万楼一貌。注重保留特色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注意处理好传承与创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推进贵州城镇化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质量与速度的关系,把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根本立足点,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大中城市带动,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产业支撑,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努力走出一条依山傍水、显山露水、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城乡一体、天人合一的山地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土地怎么控

本次城镇化大会释放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就是如何发挥好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把规划管起来、控起来、严起来。

规划管控资源要素的关键是管控土地,推动零散、低效土地向集中、高效发展。依托土地承载,通过提高土地级差产生的效益,保障城镇建设用地,保护耕地红线,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贵州土地资源稀缺,要坚持扩大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多策并举缓解土地偏紧的问题。

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妥善解决“占多补少、占优补劣、占近补远”等问题,杜绝以土地改革为名减少耕地、增加城镇建设用地的违规现象。

创新城乡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开发低丘缓坡和未利用土地,鼓励利用山地和未利用地建设城镇。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增减挂钩的多种形式,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建立土地收储制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有利于对城市用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建设、配套和经营,使土地增值,为城镇建设提供持久的资金保障。通过控制城市各类土地周转的总量,防止城市土地价格偏低或过高造成的后遗症。建立土地收储中心,由政府先行注入一定资金,对土地实行统一收购、统一规划使用功能、统一招投标与拍卖,完全垄断城市土地一级市场,推动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土地供应良性循环。

赵克志指出:“以后城市出让土地,要坚持‘多出让熟地,少出让生地,不出让毛地,通过先做规划、先做基础设施、先做环境,把土地做熟,再进行招拍挂,提高土地价值,推进城市土地资源有序开发。”

资金怎么来

财力是城市发展的生命线,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涉及到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

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一整套解决方案: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和债券发行管理制度,可以充实地方财力;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可以有效调动地方积极性;放宽市场准入,可以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

由于我省自然条件特殊,投融资体制还不够完善,城市建设和运行维护投入大,靠投融资体制改革、增加财政投入、发行债券,可以解决一些资金问题。但最根本的办法还是坚持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以地养城,为城市建设提供财力支撑。

此外,还必须通过改革的办法破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做到向改革要红利,以改革增动力。

建立多元化的改革成本分担机制。相关研究报告指出,在我省,转移一个人口,需要大约8万元的成本。这些资金完全靠政府投入很不现实,完全靠市场融资也不可行。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和农业人口转移成本分担机制,多渠道分担市民化改革成本。

完善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省级投融资平台在城镇和住宅建设中的作用,各地可按规定设立投融资平台和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出台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办法,鼓励社会资本、民营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和营运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创新投资机制和融资方法,有效防范和化解城镇建设债务风险。

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加快我省城镇化,离不开资金实力雄厚的开发企业。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紧盯世界500强、央企、行业龙头企业,集中力量招引有实力、信誉好的国内外知名企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认为:“目前,大量民间资金找不到投资渠道。只要政府能够提供公平竞争机会,创造良好市场环境,一定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带动社会各个层面的力量共同推进城镇化。”

人口怎么聚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核心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是解决好落户、就业、住房、社保和公共服务等问题,真正做到让农民带着资源、带着技能、带着保障、带着尊严进城。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将进城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确保农民进得来。

建立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联动机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解决进城农民生计问题,确保进城农民留得下。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工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基本保险的参保率,同时推进与城镇职工、居民保险的整合,提高统筹层次,做好异地衔接。对进入城镇落户的农民,要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消除进城农民的思想顾虑,确保他们生活得好。

城镇要增强对农村转移人口的吸引力,既要做到宜居,又要做到宜业。解决宜居的问题,需要政府大量的投入。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推进农民市民化,既是民生工程又是发展工程,从短期看需要增加公共服务,加大城市的支出压力,从长期看则能够扩大消费、带动投资、促进发展。

城镇化一头连着工业化,一头连着农业现代化。坚持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相互支撑,我省要充分利用好“5个100工程”和贵安新区两大平台,拓展园区发展内涵,结合城市新区发展,规划建设教育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园区,统筹生产区、办公区、生活区、商业区等功能区规划建设,以此带动城市发展,促进人口的聚集。(责任编辑/朱广彦)

猜你喜欢

城镇城镇化土地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土地流转信托模式分析
分土地
城镇建设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探讨
在钟鼓楼上回望——宾川县州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