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HAI技术开发厚层稠油油藏井网参数优选

2014-09-20曲占庆李杨林珊珊蒋海岩王鹏黄德胜

断块油气田 2014年5期
关键词:厚层生产井气井

曲占庆 ,李杨 ,林珊珊 ,蒋海岩 ,王鹏 ,黄德胜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2.中海油田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油田生产研究院,天津 300450;3.西安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0 引言

目前大多数稠油油藏都已进入多轮次蒸汽吞吐后期[1-3],火烧油层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接替技术。THAI(Toe-to-Heel Air Injection)是改进后的火烧油层技术[4-6],它结合了水平井工艺和常规火烧油层技术,其最基本的布井方式是排状布井,即水平生产井平行排布在稠油油藏的底部,注入井布在距离水平井端部一段距离的位置[7]。在厚层油藏中,被加热的油借助重力作用迅速下降,到达生产井的水平段,不用从冷油区内流过而实现了短距离驱替,避免了多数常规火烧油层工艺中长距离驱替的缺陷。初步认为THAI技术在厚层稠油油藏中是可行的。

本文利用CMG软件中的热采模块(STARS),结合现场数据,对排状布井方式进行模拟,优选出合适的开发参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厚层稠油油藏中具有不同布井方式的THAI模型,对比各个模型的采收率、空气油比、采油速度,优选出最适合开发厚层稠油油藏的布井方式,为矿产高效开采提供参考。

1 THAI数值模型的建立

根据辽河油田某区块的实际地质参数和流体性质,建立36×36×6的稠油油藏THAI数值模型,油层长度为360 m,宽度为 360 m,厚度为 60 m,顶部深度1 600 m,孔隙度 25%,渗透率 800×10-3μm2。

油藏岩石的热传导率为 6.00×105J/(m·d·℃),水、油、气相的热传导率分别为 5.35×104,1.20×104,3.20×103J/(m·d·℃)。

模型中定义7种组分:水、重质油、甲烷、二氧化碳、惰性气体、氧气、焦炭。20℃时原油密度为0.935 g/cm3,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的黏度为 3 750 mPa·s,胶质沥青质的质量分数为0.30~0.40,属普通稠油。图1是三相条件下油相的相对渗透率曲线。

图1 三相条件下油相的相对渗透率

稠油油层中可能发生的化学反应主要有3类:重质油→甲烷+焦炭;重质油+氧气→水+甲烷+二氧化碳+惰性气体+焦炭;焦炭+氧气→水+二氧化碳+惰性气体。

油藏初始化压力为8 MPa,初始温度为37.2℃,初始含水饱和度为0.55,初始含油饱和度为0.45,油相中重质油质量分数为0.886,甲烷质量分数为0.114。

垂直注气井的射孔层位在第1,2小层,水平注气井水平段设在第2小层,水平段全部射开。注入温度为80℃的纯空气,井底最大注入压力为20.0 MPa,在注入井井底进行外部加热,加热温度为600℃,持续加热时间为40 d。

生产井全部采用水平井,水平段设在第6小层,水平段全部射开,井深1 600 m,射孔完井。地面流体最大流量是60 m3/d,井底最小压力为0.2 MPa。

2 VIHP井网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2.1 THAI技术的影响因素

影响稠油油藏THAI技术的因素主要有4个:生产井水平段的长度(A)、注气井到生产井水平段端部的距离(B)、注气量(C)、井距(D)[8-9]。 根据矿场经验,各个因素的取值设定为3种,如表1所示。

表1 因子取值水平

目前矿场上常用的布井方式为VIHP(直井注气,水平井采油),图2是针对VIHP的布井示意,在此基础上建立THAI的概念模型。

图2 针对VIHP的布井示意

将因子安排在 L9(34)正交表上[10],然后译成试验方案。根据THAI基本井网布置方式,建立油藏模型,分析影响开发效果的因素。

2.2 VIHP井网参数优选

统计各方案在3 000 d时的采出程度、平均空气油比、采油速度峰值以及取得峰值所用的时间,结果见表2。结合表2中的各项指标,将试验方案用评分的方式评价好坏。采出程度代表技术可行性,空气油比代表经济可行性,达到峰值时间则代表投资回收期。

表2 9种试验统计结果

将采出程度、平均空气油比和取得峰值的时间所占比重定为0.50,0.25,0.25,结合统计学理论,对各方案的得分情况进行处理,结果见表3。

表3 试验结果分析

可以看出,极差R最大的因子是生产井水平段长度,故应首先将井距控制在最佳水平,由于井距的3个主效应大小依次为A1,A2,A3,所以生产井水平段长度的最佳水平是A1,即90 m;第2个重要因子为注气量,最佳水平是C3,即点火结束前注气量为2×104m3/d,点火结束后为5×104m3/d;第3个重要因子为井距,最佳水平是D3,即130 m;最后是注气井到生产井水平段端部的距离,最佳水平是B3,即70 m。

现场上各个影响因素的取值可能会有变化,全部进行数值模拟试验耗费时间太长,不切实际。所以,可参照这种方法设定正交试验,优选出THAI技术开发稠油油藏最佳的开发参数[11-13]。

3 布井方案优选

从表2还可以看出,各方案取得采油速度峰值所用的时间都很长,最终采收率也都比较低。这说明厚层稠油的波及系数都很低,如何动用可观的储量,成为厚层稠油油藏提高采收率的关键。可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优化厚层稠油油藏的布井方案。

3.1 布井方案

分析发现,THAI技术的布井方式主要有5种,分别为 VIHP,VI2HP,2VIHP,HIHP,HI2HP[14],图 3 为各个布井方案的示意。

图3 布井方案示意

各方案点火结束前注气量为2×104m3/d,点火结束后为 5×104m3/d。方案 VIHP,VI2HP,2VIHP 为排状布井方式,井距130 m,注气井到生产井水平段端部距离70 m,生产井水平段长90 m。方案HIHP,HI2HP采用水平井注气,其中注气井水平段长130 m,生产井水平段长90 m,井距130 m,注气井到生产井水平段端部距离70 m,注气井水平段与生产井水平段垂直。

建立油层长度为150 m、宽度为150 m、厚度为60 m 的数值模型,网格分布为 15×15×6,在 i,j,k 方向的网格长度均为10 m,模型其他参数同前。

3.2 油藏数值模拟结果

图4是5种方案的采油速度对比。可以看出,各方案的采油速度曲线都呈现“几”字型,均可分为上升段、水平段、下降段。以方案HIHP为例:0~1 200 d左右,采油速度逐渐升高,这是因为,在加热结束后,点火成功[15],原油的燃烧释放出大量热能,油层温度上升到300℃以上,油的黏度显著下降,可流动性大幅提高;1 200~2 200 d左右大致为直线段,采油速度在该段时间内变化不大[16],这是因为,虽然此时燃烧过程继续进行,燃烧前缘仍然从水平井端部到跟部推进,但此时水平井中已经产生了气窜通道[17],抵消了采油速度的增长,使采油速度一直维持在峰值左右;2 200~3 000 d左右,采油速度逐渐下降,这是由于水平井中气窜现象越来越严重造成的。

图4 采油速度对比

图5是各方案的采出程度对比。可以看出,在3000 d时方案2VIHP的采出程度达到最大值,而且增长速率远大于VIHP,后期的采油速度也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对现场实现稳产增产的目标有重大意义。

图5 采出程度对比

3.3 THAI各井网类型适应性分析

3.3.1 方案2VIHP最适合开发厚层稠油油藏

方案VIHP的采油速度首先达到峰值,且峰值水平可以达到其他方案的2倍,但持续时间不够长;方案2VIHP的采油速度在1 000 d之后达到峰值,持续时间长,而且显著高于其他方案(见图4)。由图5可以看出,5种布井方式的采出程度均在20%以上,且在3 000 d时呈现持续上升状态,尤其是方案2VIHP,采出程度最高,且呈直线上升状态,开发效果明显优于其他方案。这说明THAI技术在厚层稠油油藏中是可行的。

图6是空气油比的对比,可以看出,在后期各个布井方式的空气油比均维持在1×104m3/m3以下,在经济上是合理的。

图6 空气油比对比

3.3.2 层厚对THAI技术开发效果的影响

经过调研发现,适合薄层稠油油藏的布井方案为HI2HP[18],在油层较薄的情况下,方案 HI2HP 有利于创建一个分布更均匀的燃烧前缘,能够提供更高的温度,并可提高井间的波及效率,因而可以为薄层稠油油藏带来更高的采收率。

图7和图8分别为3 000 d时方案2VIHP与方案HI2HP在ik,jk方向的温度剖面对比。在模型中,油藏厚度为60 m,属于厚层稠油油藏。

在ik方向上,方案2VIHP的纵向和平面波及范围明显大于方案HI2HP,而且方案2VIHP的油藏平均温度较高。

在jk方向上,方案2VIHP的高温区域涉及范围比较广,尤其是在中下层位,高温区域呈一“漏斗型”,原油在重力作用下被驱向生产井水平段;方案HI2HP的高温区域涉及的范围略窄而且集中,第6小层的温度偏低,这是地层厚度带来的影响,导致燃烧产生的热量不能快速有效地传递到生产井的水平段,所以带来的热效应不是很明显。

从图7和图8中可以清晰看出,在3 000 d时,方案2VIHP生产井水平段处的温度已经到达200℃以上,但是,方案HI2HP生产井水平段的温度仍处于150℃以下。

图7 方案2VIHP与HI2HP在ik方向的温度剖面

图8 方案2VIHP与HI2HP在jk方向的温度剖面

4 结论

1)建立了THAI技术开发厚层稠油油藏的数值模型,对方案VIHP的井网参数进行优选,确定了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强弱次序。

2)与方案2VIHP相比,方案HI2HP在厚层油藏中燃烧产生的热量不能快速有效地传递到生产井,所以,方案2VIHP最适合开发厚层稠油油藏,即在厚层稠油油藏开发中,使用垂直注气井的开采效果优于水平注气井。

[1]胡治华,杨庆红,申春生,等.稠油油田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策略:以渤海 SZ 油田为例[J].断块油气田,2013,20(6):748-751.

[2]施尚明,房晓萌,关帅,等.稠油油田开发中后期储层非均质性评价与应用[J].断块油气田,2013,20(5):627-630.

[3]温静.普通稠油油藏转换开发方式研究与实践[J].断块油气田,2012,19(增刊 1):13-16.

[4]金毓荪,蒋其垲,赵世远.油田开发工程哲学初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72-173.

[5]孙新革,何万军,胡筱波.超稠油双水平井蒸汽辅助重力泄油不同开采阶段参数优化[J].新疆石油地质,2012,33(6):697-699.

[6]韩国庆,吴晓东,李伟超.THAI技术及其在稠油开发中的应用[J].油气田地面工程,2007,26(5):17-18.

[7]刘成,刘丽君,贺鹗,等.利用水平井技术开发低幅度底水稠油油藏[J].断块油气田,2012,19(增刊 1):49-52.

[8]程静波.长春岭油田浅层弱稠油油藏热采数值模拟[J].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11,35(4):62-66.

[9]李鑫.稠油油藏水平井生产特点及效果影响因素分析[J].断块油气田,2012,19(增刊 1):36-39.

[10]马新仿,王卓飞,徐明强.特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数值模拟[J].新疆石油地质,2006,27(4):459-462.

[11]张巧莹.深井薄层稠油油藏水平井注采参数优化设计[J].断块油气田,2012,19(增刊 1):53-56.

[12]牛保伦,任韶然,张玉,等.超稠油油藏蒸汽吞吐末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J].断块油气田,2012,19(2):228-231.

[13]党犇,赵虹,隗合明,等.稠油热采条件下沥青质沉积热模拟实验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辽河油田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油层稠油油藏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3,25(3)305-309.

[14]Turta A T,Singhal A K,Xia T X,et al.Preliminary considerations on application of steamflooding in a Toe-to-Heel configuration[J].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2009,48(11):41-50.

[15]袁士宝,蒋海岩,王丽.稠油油藏蒸汽吞吐后转火烧油层适应性研究[J].新疆石油地质,2013,34(3):303-306.

[16]邢景奎,苗崇良.高3-6-18块火驱采油数值模拟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9,16(3):62-64.

[17]李锦超,王磊,丁保东.稠油热/化学驱油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5(4):36-40.

[18]王艳辉,朱志宏,李桂霞.克拉玛依油田火驱开发参数的数值模拟研究[J].油气采收率技术,2000,7(1):10-12.

猜你喜欢

厚层生产井气井
油水同层生产井注水效果评价指标修正方法
鄂尔多斯某区块致密油产能影响因素分析与优化研究
气井用水合物自生热解堵剂解堵效果数值模拟
三层系厚层试验区调整注采层段改善驱替效果
温州地区厚层软土UU三轴试验与FLAC3D数值模拟
基于STM32F207的便携式气井出砂监测仪设计
气井出砂动态监测技术研究
Winter Walking in Wales威尔士的冬季徒步旅行
厚层块状特低渗砾岩油藏水平井压裂参数优化
气井节点分析技术在桥口井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