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2014-09-18赵新哲

内蒙古教育·职教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解决策略教师

赵新哲

摘 要:教育承载着国家的未来,而教师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工作状态也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解决策略,仅供参考。

关键词:教师 职业倦怠 原因 解决策略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及影响

首次提出“职业倦怠”这一概念的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自提出之日起此概念便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的学者给出的“职业倦怠”的概念不尽相同,但经过对国内外文献的综合研究和分析,国内有学者将其定义为:在助人性行业中,个体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应付工作中的困难与挫折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教师职业倦怠是众多倦怠类型中的一种,即指教师因不能承受工作中的压力而产生的生理、心理及行为上的衰竭状态。

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不好、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不灵敏、狂躁易怒、对人冷淡、做事得过且过、没有斗志、对教学工作感到厌倦、对学生没有耐心有时甚至恶语中伤等。

教师职业倦怠带来的影响是不可小视的。它会使教师身心处于亚健康状态,严重时甚至出现身体疾病;使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从而不利于师生互动及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使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减少,使教师与管理者之间产生隔阂,直接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最重要的一点是: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如果教师自己身体和心理都处于亚健康状态,那么处于成长中的学生所受的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二、形成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

1.社会因素

(1)社会的赞誉与教师现实地位的差距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这些华美的赞誉成就了教师看似光鲜的外表,也给教师带来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种赞誉一方面迫使教师时刻保持完美的形象,力争在所有事情上都做得尽善尽美,从而导致筋疲力尽;另一方面这种赞誉容易导致社会以过高的标准要求教师,甚至以圣人的标准要求教师,学生一旦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教师便成了众矢之的,所有原因都归结为老师没有教好,殊不知学生的成长是受到来自学校、家庭、社会以及自身因素等方方面面影响的。

劳动报酬偏低是教师现实地位偏低的另一种体现。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并不只是8个小时,很多时候教师要把任务带到工作以外的时间去完成,比如批改作业、撰写学期报告等等,而超负荷的工作量带来的却是偏低的报酬,这种差距很容易导致教师的职业倦怠。

(2)从优秀教师到落后教师的转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对教师的要求发生了改变。原来的优秀教师标准是能透彻地理解教材,并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顺利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在新课改的浪潮中这种方式被认为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缺乏与学生间的互动,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原来引以为傲的“优秀”教师地位被撼动,随之成为被改造的对象,对新观念、新思想及不断更新的知识体系适应能力下降等诸多因素易使这类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2.学校因素

(1)评价体系更新速度显著低于新课程理念的更新速度

新课程理念更加提倡“学生为中心”,更加重视包括学生的操作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当前的评价体系过于单一、量化,还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对教师的评价多源于他人,缺乏自我评价;忽视发展性评价,教师评价旨在促进教师全面、快速发展,对教师发展起到指导性作用,而当前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评定职称、晋升等的重要依据。这种落后的评价体系导致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全面,易打消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引起职业倦怠。

(2)教师找不到归属感

当前许多学校打着“行政为教学服务”的旗号,但实行的却是“教学为行政服务”的举措。教师在教育教学相关事务中无话语权,只是被动的执行各种决策,久而久之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教书匠”。教师感到自己在学校中没有地位,工作渐渐缺乏热情,产生职业倦怠。

(3)教师工作量严重超负荷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家长们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情转化为对学校的过高期望,学校又将这种过高的期望转嫁到教师身上,令教师倍感压力。

在“学生本位”教育观的影响下,似乎教师的一切都与学生挂钩,近些年教师被学生开除的事情已不再新鲜,在学校教师已成为地位最低的人,连学生也要站出来管老师。学生出现任何问题老师都难脱其责,其中学生的安全管理问题就是一个例子,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可以说每天都过着“步步惊心”的生活,生怕学生出现安全问题,但事实上安全隐患是来自多方面的,教师不可能事事周全。

有些青年教师由于在任职初期表现良好,于是得到校领导的重视,厄运从此降临,除了本职的教学工作,还要帮领导撰写发言稿,努力帮助学校应付上级检查。教师也是普通人,在上下班本就很模糊的他们身上增加额外劳动,他们真的会不堪重负。

3.职业因素

(1)教学与科研

教师的本职工作本是教学,但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研成了教师们的必修课,教师想要发展就必须搞科研,教学与科研两手抓被中学极力提倡,为了在教师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教师们在教学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发文章、搞科研,没有空闲时间可以用来享受生活,终日奔走于教学与科研之间,最终筋疲力尽产生职业倦怠。

(2)角色冲突的影响

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教学又要科研,既要担任教师的角色,又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家庭中还要充当妻子(丈夫),母亲(父亲)等角色,加之社会附加到教师身上的诸如“奉献者”、“完美者”等角色,当教师同时担任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角色时,就会产生内心冲突现象,即角色冲突,使教师感到无力应付,最终产生职业倦怠。endprint

个人价值取向与职业价值取向不一致也是角色冲突的另一种体现。有些教师其实很崇尚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却要向学生传递安贫乐道的思想;有些教师明明极度痛恨某些国家,却要努力压制自己内心的愤怒而传播国家之间要友好交往的思想。这最终有可能导致人格分裂,甚至出现心理疾病,形成职业倦怠。

(3)职业特征的影响

教师的教学成效具有隐蔽性和延迟性的特点。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要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其中诸如情感教育,为人处事的道理等在评价体系中难以体现;教师的工作是一个“春风化雨”的过程,教学成效通常在学生进入社会后才会显现出来。这种隐蔽性和延迟性也是教师的倦怠源之一。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学生的教育是受多方面(家庭、社会、天赋等)影响的,故而教师的投入有时收效甚微,得不到及时的正反馈,从而工作热情锐减。

4.个人因素

(1)期望与实力的反差

新手教师总是对未来的工作充满希望,因此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期望很高,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比如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较弱、应变能力不足、心理素质薄弱等因素的影响,期望与现实形成强烈反差,产生严重的心理压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2)归因类型的影响

归因类型有多种,按可控与否分为可控型归因和不可控型归因,又可细分为内部可控型归因、外部可控型归因、内部不可控型归因、外部不可控型归因。可控型归因的教师不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因为他们认为通过改变环境或提升自己最终可以取得成功;不可控型归因的教师较易出现职业倦怠现象,因为他们认为无论如何努力都不会成功;其中内部不可控型归因最易出现职业倦怠,归因者将失败原因归结为自身问题,且认为该问题是自己的固有缺陷,无法解决,这也是自信心严重缺乏的表现。

(3)性格特质的影响

性格特质对职业倦怠也有一定的影响,如自我效能感低、自尊心自信心弱、成就动机高的教师易产生职业倦怠,反之则不易产生职业倦怠。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解决策略

1.社会方面

(1)真正把教师当成普通人

教师行业只是众多行业中的一个,教师只是一个普通人,社会不应该以完美的形象要求教师,教师虽然身兼教书与育人的责任,但这绝不等同于育人只是教师一方的责任,家庭和社会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绝不逊于学校。教师只要能完成相应阶段的教育教学目标,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应对教师有太多附加角色期待,如“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保持端庄的形象”等。

(2)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可见社会性的支持对教师必不可少。社会支持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在物质层面,政府可适当进行宏观调控,发挥政策导向作用,逐步提高教师待遇。精神层面主要是来自家人、朋友、同事、领导等的关心,一般人在压力较大或心情不畅的情况下喜欢找人倾诉,所以当一位教师向你倾诉时一定要认真聆听,因为这是他的一种宣泄方式。

2.学校方面

(1)以多样化的方式排解教师的消极情绪

首先,校领导要多与教师谈心,一方面可以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另一方面拉近相互间的距离,让教师知道学校是关注他们的。其次,定期开展一些教职工文体活动,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也能不时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还能增强教师间的互助合作能力,有利于形成更好的文化氛围。再次,可以建立情绪宣泄室,及时排解教师的消极情绪。

(2)逐渐完善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

现有的教师评价体系过于单一,导致对教师的评价不够客观、全面。学校应努力完善现有教师评价体系:在评价主体上,不应只看重他人评价,要坚持教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在评价方式上,不应只注重终结性评价,应注重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更加重视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在评价内容上,不应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应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状况纳入评价体系。

(3)重视教师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其中前两者为基础性需要,后三者为发展性需要。身为教师的普通人显然也有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学校若能满足教师的上述需求,便能有效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现象。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这两个层次的需要属于物质层次的需要,教师行业的物质需要不仅仅指吃饱穿暖,更多指的是劳动价值与劳动报酬的平衡,只有这方面的需要得到满足,教师才会更努力追求精神层次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学校应采取民主管理的方针,在学校的各项决策中给教师“说话”的权利,使教师充分感受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分子;在教学环节校领导应适当放权,让教师自主安排,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舞台,而不是成为一个麻木的“教书匠”。自我实现的需要:此为最高层次的需要,教师希望在教学水平上不断提高,在学校乃至教育界的地位不断攀升,这就需要学校积极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如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培训、为教师创造各种进修学习的机会等。

3.个人方面

(1)加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如跑步、球类运动、游泳、瑜伽等)可以使我们远离疾病,有效释放压力,缓解职业倦怠。科学研究表明,适度的体育锻炼可有效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大脑的灵活性和耐受力,促进身心的协调发展。但要切记运动不宜过量,否则会造成机体超负荷运转从而增大压力。

(2)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有益于身体健康,身体健康的人更容易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有些教师喜欢吃零食,有些教师为节约时间习惯吃快餐,有些教师则偏食,久而久之由于营养不良精神不振,产生倦怠。教师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均衡摄入营养,勿让职业倦怠有机可乘。endprint

(3)建立合理的个人期望

“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都是社会给教师戴的一顶顶高帽,教师千万不能因为种种虚幻的美名过分苛求自己。不要期待让所有不爱学习的学生都爱上学习,不要期待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被所有人认可,更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于自己,每一件事的发生发展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教师不能掌控一切。建立合理的个人期望,可有效降低个人挫败感,防止职业倦怠。

(4)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与改革

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师和书本,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得到一些连教师都不知道的知识,教师传统的“权威”形象渐渐消逝。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积极投身教育科研与改革,才能不断获得教育界的前沿知识,否则将会被远远甩在后头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5)授权学生,减轻工作压力

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对本就面临多种角色冲突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本位”到“学生本位”的转变让许多教师应接不暇。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授权,将权力下放到学生手中,教师从台前走到幕后,从“表演者”转变成为“导演者”,这样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充分锻炼,教师的成就感大大增强,不易产生职业倦怠。

(6)合理安排时间与自省

要对自己的时间有合理的规划,短至一天、一周,长至一个月、一学期、一学年,这样工作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面对同事与领导本职工作以外的委托不可全部接受,要敢于拒绝,否则不仅会打乱自己的计划,而且会使自己感到精疲力尽。每天要给自己安排必要的时间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误,以便提升自己,古人有云:“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名而行无过矣,如此便可形成良性循环,远离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褚远辉,陈时见. 从教学工作的性质与特点看教师的“职业倦怠”. 课程·教材·教法,2010(1)

[2]金忠明,林炊利. 教师,走出职业倦怠的误区.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吕庆斌. 校本研究: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的操作性策略. 中国教育学刊,2005(10)

[4]韩福翠. 教师职业倦怠及其组织干预对策.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3)endprint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解决策略教师
最美教师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在体育课中设计有效的自主合作学习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
关于我国水污染治理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的分析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