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比较分析

2014-09-14焦海霞张晓阳

图书情报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辅导员素养大学生

焦海霞 张晓阳

(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镇江 212013)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素养比较分析

焦海霞 张晓阳

(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 镇江 212013)

对江苏大学辅导员和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问卷调查,比较、分析两个群体之间信息素养的差异。调查结果表明:辅导员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道德水平明显高于大学生,大学生的信息沟通传递能力高于辅导员,而辅导员和大学生的信息分析评价能力、高端数据库信息利用能力之间无显著差异且均有待提高,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辅导员和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建议。

高校 辅导员 大学生 信息素养 比较分析

大学生在大学生涯中接触最多的是辅导员,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关系不仅具有普通师生关系的共性,而且还具有自身的特点[1]。这种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的在校体验,进而影响到他们素质、能力和其他方面的发展[2]。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辅导员要做好本职工作,除要具有通常强调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素质和专业能力外,还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3]。同时,培养大学生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独立获取新知识、不断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对于他们知识结构的更新、将来工作水平的提高都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4]。

然而现实状况是,高校辅导员这一群体信息素养的状况并不理想,其主动获取信息的意识不强、敏感度也不够,分析并有效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较低,信息、知识利用方式和关注大学生的信息渠道均比较单一[5]。同时,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综合能力偏低,现有信息素养的教育成效并不显著[6]。因此,对这两类群体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信息素养教育就变成了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研究文献很多,对辅导员信息素养的研究文献也日益增多,但对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信息素养进行比较研究的文献不多。本文拟对江苏大学辅导员和大学生信息素养进行比较分析。

1 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文随机选取江苏大学各学院的辅导员和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前者为127名,后者为473名。

之所以选取江苏大学的辅导员和大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原因有三。第一,笔者作为江苏大学的研究生,选择本校辅导员和大学生作为对象,更有可能获得被调查者的积极配合,也会在更大程度上增加调查的可操作性,这对于保证调查质量意义重大。毕竟从试调查到最终调查,至少要经过两轮的反复执行,若选择其他高校开展调查,会增加调查的难度。第二,从本文所要分析的对象来看,江苏大学在江苏高校中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江苏大学是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辅导员队伍管理规范,成绩突出,在省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就大学生这个层面而言,江苏大学不仅招收本一批次的学生,还招收本二和本三批次的学生,涵盖的生源层次比较全面,因此在省内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第三,在国内,特别是在江苏省内,各高校在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如辅导员的选聘与配备、培养与培训、考核与奖惩、待遇与晋升等,具有很高的相似度。同时,在大学生管理方面,各高校之间也不存在太大差异。因此,尽管有可能出现选择不同学校进行调查分析得到的结果会有不同,但不会有太大差异。基于以上原因,笔者试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即以江苏大学为例,来分析和揭示辅导员与大学生这两类群体之间信息素养的差异。

1.2 调查内容与分析方法

问卷围绕调查内容即信息素养的三个维度——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设计。调查问卷经初步设计后,在征询专家意见和试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修改,并确定了最终调查内容,共10个题目,其中,9个为选择题,1个为问答题。题目表述尽量简明易读,含义准确。同时,为了尽可能得到被调查者的配合,问卷不需要被调查者署名,只要求被调查者填写少量基本信息。对学生而言只需要填写学院、专业以及性别、年级、Email等信息,对辅导员而言,只需要填写学院、性别与Email等信息。此外,对辅导员与大学生的调查,基本上采用的是相同问卷,仅在部分题目的表述上因对象的不同而做了微调。调查过程比较顺利,问卷回收率为100%,有效率100%。问卷回收后,逐份将调查结果录入Excel软件,以更方便地实现对其的统计分析,同时还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了差异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意识比较分析

信息意识指人脑对信息的主观反应,主要包括对自身信息需求的明确程度及对信息源分布的熟悉程度,决定着人发现、捕捉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通过调查“信息获取途径”和“信息检索目的”可以判断信息意识的强弱,调查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辅导员与大学生文献信息获取途径对比图

由图1可知,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大学生,对搜索引擎的使用都占到了77%以上,搜索引擎已成为师生常用的信息获取方式,表明基于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作为一种简易、直观、方便、快捷、有效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已经在高校中被广泛地接受。与大学生相比,辅导员对“图书馆电子资源”和“互联网门户网站”了解和使用较多。其中辅导员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比例高达94%,比大学生高出了42%。比较发现,在各类信息获取途径中,在该项目上师生的差异最大。说明辅导员出于工作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学习利用专业资源的意识已达到较高的程度,但大学生由于缺少对专业深层次知识进行探索的意识和动力,因此在这方面与辅导员形成了较大反差。而“向周围人借阅”作为一种传统的信息来源日见式微,但辅导员比学生利用的多,表明教师对信息人际交流仍保留一定程度重视。

图2 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检索目的对比图

由图2可知,大学生信息需求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论文写作”、“了解课题最新进展”上,辅导员的信息需求的目的主要集中在“论文写作”和“开题查新”上。尤其是由于要进行“论文写作”才开展信息检索的这种“临阵磨枪”的情况,在辅导员和大学生中均较为普遍,前者比重达86%,后者也高达64%。表明不论是辅导员还是大学生,对信息需求的功利性较强。同时,他们对于课题跟踪、收录检索、基金申请重视却很不够。有趣的是,辅导员对课题持续关注不高,但重视课题查新的结果,表明许多辅导员尚未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而大学生越来越关注课题申请和最新研究动态,这可能与学校近年来扩大大学生科研计划与重视毕业设计质量有关。

就信息意识总体而言,经差异性检验发现,P=0.00<0.05,x2=35.017,表明辅导员和大学生在信息获取途径和信息需求目的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辅导员的信息意识明显比大学生强。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结果,笔者认为可能原因是:多数大学生主要依赖课堂教学来获取知识,即信息源主要来自课堂,信息意识形成的驱动力比较单一。而辅导员不论是从工作本身的需要来看,还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都有着比大学生更强烈的意识去关注新信息、补充新知识,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管理能力。故此,在信息意识上,辅导员明显强于大学生。

2.2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能力比较分析

信息能力主要是指运用有效的方法,迅速、准确、全面地获取所需信息,对其进行正确的分析评价,使有价值的信息通过有效地传递沟通而最终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从而更好地进行工作和学习的能力。本文主要从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分析评价能力、信息的传递沟通能力、信息的利用能力来测度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信息能力。

2.2.1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比较分析 本文将信息获取能力设定为信息检索策略以及对中外文数据库的利用能力。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信息检索方式、对专业数据库访问情况调查结果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3 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检索方式对比图

由图3可以看出,检索时采用“一个关键词”的比例,辅导员和大学生十分相似,约70%,这是师生常用的检索策略。而在“两个主题词组配”检索方式上,辅导员(74%)明显比大学生(38%)比例高。造成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是:辅导员因工作与研究的需要,比大学生进行了更频繁的文献检索活动,熟悉了更多的检索方式。在其他检索方式如“分类检索”、“作者姓名”、“引文索引”、“期刊导航”等方面,辅导员和大学生使用频率均不是很高,这很可能是由于他们对此类检索不够熟悉或者使用需求较少导致的。

图4 辅导员与大学生中文数据库访问量对比图

由图4可以看出,总体上辅导员和大学生对电子书和电子刊相对使用率较高,对于特种文献如会议文献、专利文献使用较少。对于电子书,大学生比辅导员使用更多一些,而电子刊(如CNKI、维普期刊)则相反。可能的原因是:一般而言馆藏的电子书类型比较多,既有人文素养类的、也有工程科技类的,即有专业类的、也有非专业类的。可以适应不同大学生的需求,而大学生正好可以利用电子书拓展自己的知识,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辅导员则更多倾向于利用电子刊等最新信息资源,获取更专业的信息,以更好地开展管理与理论研究工作。

图5 辅导员与大学生外文数据库访问量对比图

由图5可知,不论是辅导员还是大学生,访问各种外文数据库的比重都不是很高,均未超过50%。尤其EBSCO、PQDD两个数据库,只有5%-8%的师生使用过。说明辅导员和大学生获取外文信息能力均比较弱。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外语应用能力不高从而影响了对外文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试想,不能轻松看懂外文资料尤其是专业外文文献的人,自然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获取这类文献。从省内多数高校的实际情况看,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均不容乐观。据笔者的了解,各高校图书馆每年针对外文数据库使用开展的培训与讲座已经为数不少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若不是外文应用能力上的限制,师生对外文数据库的使用状况不应该如此之差。

图6 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分析评价能力对比图

将以上三方面调查数据做差异性分析,P =0.00<0.05,x2=78.869,表明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有显著差异。2.2.2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分析评价能力比较分析 信息分析评价能力是指对大量的有关或无关信息进行分析、筛选、提炼、甄别,从中得到与自己所需最相关信息的能力。

由图6可知,辅导员和大学生对课题主题分析(关键词提炼)以及检索结果的筛选同样有些力不从心,而师生都认为下载文献不存在问题。对四个问题的总体差异性分析为:P= 0.06>0.05,x2=7.164,说明辅导员和大学生的信息分析评价能力无显著性差异且均有待提高。笔者认为,尽管辅导员在信息意识、信息获取方面与大学生相比有着明显优势。但由于繁忙的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辅导员即使有信息意识、也有能力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但花在分

析、评价、消化这些信息上的时间和精力都会受到工作性质的影响,因此其信息分析评价能力低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信息分析评价能力是在日积月累的学习与科研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既然其知识信息主要来自课堂教学,那么除了少数实践环节外,多数培养环节并没有突出强调对学生分析评价能力的训练,因此其信息分析评价能力不高是必然的结果。

2.2.3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传递沟通能力比较分析 信息传递沟通能力是指通过网络等方式进行信息、知识传递,感情联络,思想交流,从而丰富知识的能力。

图7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信息传递沟通能力对比图

如图 7所示,辅导员和大学生都常用“QQ”、“Email”、“人人网”进行网络信息交流,而“面对面交流”在师生中间仍占据一定位置。相比其他方式,辅导员和大学生更青睐“QQ”,达到了80%以上;而相对于辅导员,大学生更喜欢采用即时交流,如QQ、面对面、人人网。对四种信息交流方式的差异性检验发现,P= 0.00<0.05,x2=21.363,表明大学生和辅导员的信息传递沟通能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学生的信息沟通能力明显高于辅导员。

笔者认为,时代发展到今天,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更喜欢彰显个性和追逐潮流。QQ、飞信、微博、微信等即时网络交流沟通方式恰好符合他们的需求,并已经成为其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加之,网络的交互性、匿名性、虚拟性和平等性使大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大学生群体中的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又催化了这种交流方式的蔓延,而高频率的使用反过来又进一步让他们熟练了这种沟通技能。而辅导员,其主要精力是做好本职工作,此外还要谋划未来发展和顾及家庭需要,显然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追逐新潮。尤其与大学生相比,辅导员很难跟上其在沟通交流方面快速变化的步伐,由此就形成了差异。

2.2.4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高端数据库利用能力比较分析 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为高端数据库之一,本文对其所提供的检索、分析和管理功能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见图8。

如图8所示,总体上辅导员和大学生利用WOS数据库主要是了解课题进展和趋势,查找相关热点文章,对于利用其文献管理功能进行论文写作的人很少。通过差异性检验发现,P =0.475>0.05,x2=5.556,表明辅导员与大学生对高端数据库利用无显著性差异,水平都不高。其原因与前面所分析的两个群体获取外文信息能力均不高的原因是一致的,即均受到了外语应用能力不高的限制。现实中,无论是大学生还是辅导员大都以“四级”“六级”体现其英语水平,但却远不能满足利用外语检索高端数据库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困境。

图8 辅导员与大学生WOS数据库利用能力对比图

对信息能力的四个维度的调查数据进行检验,得到P=0.000<0.05,x2=149.437,总体上辅导员的信息能力明显高于大学生。

2.3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道德比较分析

信息道德主要是指对学术规范的自觉遵守和高度的学术诚信意识。

图9 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道德水平对比图

由图9可见,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发现过他们周围有抄袭现象,而就辅导员而言,这一比例仅有18%。同时,80%以上的辅导员能做到自觉标注引用参考文献的来源,而只有54%的大学生做到了这一点。差异性分析得,P=0.00<0.05,x2=12.465,表明辅导员的信息道德水平明显高于大学生,大学生信息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笔者认为,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的特殊群体,一方面受到教师群体中严谨治学氛围的影响其信息道德自觉性较高,另一方面要严以律己保持职业操守以对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相反,大学生受此方面的约束较小,他们社会阅历浅,加上学习期间多是进行“论文写作”等与毕业紧密相关的学术活动,涉及信息道德问题的范围较窄,对信息道德的重视程度相对较弱。

3 结论与建议

本调查发现,辅导员和大学生总体信息素养水平比前人相关研究有所提升[5],特别是搜索引擎使用率和专业资源的知晓率很高,对检索策略以及外文资源的利用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但组配式检索、外文库的充分利用、信息评价以及学术道德等方面还有待提高。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辅导员的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道德水平明显高于大学生,大学生的信息沟通传递能力高于辅导员,而两者的信息分析评价能力、高端数据库信息利用能力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且均有待提高。辅导员作为高校中年轻的教师群体,既存在工作上的巨大压力,又有着职业发展的强烈渴求,在寻求二者的平衡中和在信息素养的养成上,不同方面不可能齐头并进。而大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知识并完成学业,虽然思想解放和主张独立,追求个性与时尚,并且自我期望很高,但对教师的依赖性强,缺乏系统的分析评价与判断能力,由此,与辅导员相比,在信息素养的多数指标上形成了差异。

尽管本文是以江苏大学为例来对辅导员与大学生信息素养进行的对比分析,但结论对于多数高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针对上述分析发现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3.1 开展辅导员信息素养专题培训

本文的分析表明,虽然辅导员的信息素养在某些方面强于大学生,但与工作要求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辅导员是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是以教师的身份出现在教育教学环境中的,学校常规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不能覆盖到这一群体。因此,要提升辅导员的信息素养,就必须针对辅导员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定期开展信息素养专题培训。需要明确的是,目前不论是全国还是江苏,都已经建立起了高校辅导员的定期岗位培训制度,只不过岗位培训中涉及信息素养内容的还不是很多,即使涉及也不深入。考虑到这样一种现实状况,从节约培训时间和考虑培训质量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对辅导员信息素养的专题培训不应单独展开,应当将信息素养专题培训嵌入到辅导员的岗位培训之中。培训中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重点培训辅导员的信息沟通传递能力。本文的分析已经表明,辅导员的信息沟通传递能力还不及大学生,必须着力加强。一方面,可以聘请信息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就大学生常用的信息传递工具如QQ、飞信、微博、微信的使用、维护等对辅导员开展培训,以增加其在该方面的知识。另一方,还可以专门针对网络游走能力开展对辅导员的培训,使其不仅掌握该方面的技能,还能够较好熟悉、把握和管控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第二,开展辅导员信息分析评价和外语应用能力培训。信息分析评价能力的培训应当在精心挑选培训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参与式、讨论式、项目式等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开展。外语应用能力培训应当专门针对辅导员的工作与研究领域即大学生想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和就业指导服务领域合理确定培训内容,并着力强化常用专业外文词汇和表达的培训;第三,开展辅导员科研信息素养培训。设置科研选题查新技能、专业前沿查询技能、课题研究策略、成果发表技巧等培训内容,以便辅导员获得更加方便和顺畅开展科学研究的技能。当然,辅导员个人也要善于总结信息检索策略,定向跟踪研究动态,逐步由工作驱动向专业研究转变,形成个人工作与研究特色,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理论水平。

3.2 构建嵌入培养过程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目前,在校大学生普遍都接受过以《信息检索》课为主要形式的基本的信息素养教育。但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容乐观。这说明,当前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开设形式、教学方式、执行过程以及与学生实际需求的结合方面均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影响了教育效果。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建立一种新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即面向全体大学生,将传统的《信息检索》课程拓展、深化,并逐步构建嵌入人才培养过程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这种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把信息素养的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在了一起,即有效结合了大学生专业学习的需求,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可以达到有效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当然,由于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与传统信息素养教育方案是存在巨大差异的,其实施起来的难度较大。所以要保证该模式的有效实施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细致的工作:第一,构建适应于大学生信息素养嵌入式教育的体制机制。主要是构建信息素养嵌入式教育的教学组织和激励机制。就大学生信息素养嵌入式教育而言,有必要构建一类由专业教师与学科馆员组成的、二者协同配合的教学组织,以更有效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在建立教学组织的基础上,还必须建立一系列能够调动学科馆员和专业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激励措施,以使其能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此项任务中。如针对参与嵌入式教育的人员,设立“信息素养嵌入式教育”专项基金、给予教学工作量计算方面的倾斜以及职称晋升、职务评聘上的优先权等;第二,深化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可以说,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决定着信息素养嵌入式教育的成败。创新教学方式方法,首要的就是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树立“老师是向导、学生是探索者”的理念,将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大胆引入课堂,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还可以灵活多样地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如检索技能竞赛、图书馆的科技信息服务讲座以及数据库供应商的专题培训等。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生学习信息素养课程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也能够很好地改善学习效果;第三,强化面向应用的外语教学方式改革。可以在专业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的有关内容,如典型外文数据库与外文期刊的介绍等。还可以在专业英语中增加原版专业软件工具的学习内容。此外,也可以推荐专业领域的经典论著与前沿文献,并以作业的形式让其进行阅读和翻译。

3.3 加强图书馆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图书馆是承担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要部门,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面对辅导员与大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图书馆应当认真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就江苏大学而言,近年来在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馆藏资源得到了极大丰富。然而,与馆藏资源快速增长形成反差的是,图书馆在信息服务能力的建设上显得滞后。比如,信息服务的方式仍然比较传统,服务的手段仍然比较单一,对教师、学生信息需求的了解不够深入等。因此,图书馆必须大力提高其信息服务的能力。第一,要注重现有资源的整合。在馆藏资源日趋丰富的条件下,要依据学校的学科布局和专业特点,针对重点学科与专业的发展需求,对馆藏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服务对象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学术信息;第二,强化现代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比如,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服务”的需求快速增长。那么,“移动图书馆”的建设就必须加强。此外,还可以开通个性化信息咨询平台,利用实时虚拟系统、QQ、微博等了解师生信息需求,推荐优质信息,解答使用信息疑问。

[1]彭 健,蔡振春.辅导员与学生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讨[J].教育探索,2012(4):139-140.

[2]罗惠文.师生不该是“最熟悉的陌生人”[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1(19):31-32.

[3]崔新蕊.提高高校辅导员信息素质的意义与途径[J].情报探索,2008(2):21-22.

[4]岳建蓉.信息时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及科研能力培养探究[J].教育与职业,2008(21):183-184.

[5]郑晓毅,陈 东,叶善青.新时期高校辅导员信息素质的培育探究——以福建省高校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12):15-16.

[6]谢守美,赵文军.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信息素养教育的新途径[J].情报资料工作,2012(1):108-111.

(责任编校 骆雪松)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College counselors’and Students’Information Literacy

Jiao Haixia,Zhang Xia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13,China

With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counselors and the students of Jiangsu University,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in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nselors are superior to the students in information consciousness,information-acquiring ability and information morality but inferior to them in informationtransmitting ability and that the two groups are equally inadequate in the ability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information and utilize the advanced data banks.In view of these findings,this paper offers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college and university;college counselor;college student;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arative analysis

G209 G641

焦海霞,女,1981年生,2011级情报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信息素养,发表论文1篇;张晓阳,男,1969年生,副研究馆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素养、科学计量学,发表论文10余篇。

猜你喜欢

辅导员素养大学生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