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正式出版物”与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2014-02-12徐雁

图书情报研究 2014年1期
关键词:编印出版物文献

徐雁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3)

“非正式出版物”与特色馆藏文献资源建设

徐雁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3)

非正式出版物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在对非正式出版物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非正式出版物与非法出版物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以及非正式出版物的内涵及特点,呼吁图书馆加强非正式出版物的征集入藏,利用非正式出版物建设特色馆藏。

非正式出版物 地方文献 文献资源建设 图书馆

所谓“出版”,也就是将人类的文字组合及有特定意义的图画、符号等精神出品复制后进行人际传播,以扩大影响的一种文化行为。

边春光主编的《出版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对“出版”的定义是:“选择某种精神劳动成果(文字、图像作品等),利用一定的物质载体进行复制以利传播的行为,称为‘出版’。在英语和欧洲多数语种中,出版(publish)一词都和‘印刷’有关……一般认为,出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体现精神活动成果的著作物,或者用以表达思想、文化的文字、图像手稿;②利用一定的物质载体,作为复制手段;③达到传播、流通的要求。”而“出版物”,就是指用印刷或其他非印刷手段生产制作出来的,旨在记录和传播人类信息和知识的文化载体。作为精神创作成果与物质生产成果的统一体,以制作手段为依据,可以分为印刷型与非印刷型两大类;如以对社会发行方式为依据,可以分为正式出版物(即通常所说的出版物)与非正式出版物。[1]

1 “非正式出版物”与“非法出版物”

“非正式出版物”,也就是外国图书馆同行口中所说的“灰色文献”,在学理上被称为“非正式出版文献”(Non-Publication Literature),是指那些没有通过正式出版发行渠道而在社会上有所流传的,不具有保密级别限制的文献。一般认为,其基本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①出版物形式多样,作品体裁复杂;②内容较为新颖,观点比较独到;③传播范围较小而传播速度较快,有的会印上“内部发行”、“工本价”等字样以示区别;④有的会印上“未定稿”、“征求意见稿”等字样,表明其具有向社会发行的正式出版物形式过渡的性质。

在中国特色的出版体制下,所谓“非正式出版物”,是指那些未经国家新闻出版机构用政治、业务、商业价值等多重标准进行综合评估和编审准许、不具备“国际标准书号”(ISBN)或“国际标准刊号”(ISSN)的出版物。其编印主体,一般是党政机关部门、教育研究机构、文化团体、行业或专业学会、校友会、同乡会、企业,以及个人等。其传播方式,一般是经由一定的组织审批手续,向同行、亲友等有限人群,以内部交流等“非卖品”形式免费发放,或以支付“工本费”的形式实现传播。在题材和内容方面,则以会议论文集,法规条例汇编,纪念性文集,地方文献,馆史(志),回忆录,个人自传,书、画、文、诗、词作品集,校友录,毕业生纪念册等为多。

而“非法出版物”,是指没有经中国国家出版主管部门(如以往的国家出版局、新闻出版署,如今的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有关机关)审批核准,具有从事出版业务的责任主体(如出版社、书局、出版发行公司等)的企业(事业)单位或个人,为牟利或其他传播目的,擅自编印并向社会进行征订、销售的出版物(包括图画、书籍、杂志、报纸等印刷品)。按照中国的有关法令,制作、发行此类出版物的从事者要被追究法律责任,印刷厂和书店不得承印或销售此类书、报、刊等出版物。

2 “非正式出版物”与图书馆文献征集工作

简单来说,“非正式出版物”一般指那些没有通过正式出版发行渠道而在社会上流传的出版物。如只有“准印证号”而没有正式书号的,或既无书号也无准印证号的;有以个人名义出版的,也有以团体、家族、集团公司甚至政府或直属部门出版的,且多注明“内部资料、免费交流”之说明。

如今,“非正式出版物”已在地方文献量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非正式出版物”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历史发展中各个时期的真实客观的记录,是地方文献必不可少的收藏对象。

如1966年到1976年的“文革”时期,各级出版部门趋于瘫痪,随之便出现了大量群众组织自发编写并广泛流传于社会的油印本、铅印本、手抄本。这些文献的抢救性征集入藏,正是当年那个荒唐的政治时代现象的真实见证。

因此,“非正式出版物”作为一种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一种特殊的地域性强的文献,一种非常重要的文献资源,同样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各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某一特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真实发展情状。对于一个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来说,其收藏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我们还应该充分地认识到,“非正式出版物”的文献类型中,包括政府出版物、行业出版物、会议纪要、学位论文、产品资料、商业性宣传资料、技术报告、文章草稿、私人笔记、未经发表的名人手迹、甚至包括口头言论的记录等。它们分布广泛却呈隐性分布,可能涉及社会各界各种领域;它们品种多却印刷数量少;它们内容主题涵盖面大却社会影响小;它们动态性、时效性俱强,却又出版形式多样,常常不受正式出版周期的限制,而记载和反映出来的,可能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课题、新成果、新进展或新建议,它们可能成为读者最快最新最有价值的可获取信息源;它们的实用性和使用价值往往也比较高,因大多为第一手资料,因发行范围受限,因此一般读者不易接触到,所以,在价值的独特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非正式出版物”所具有的隐蔽性、时段性(一般不可能再版),则更显出其价值所在。较之正式出版物,它既没有书号、出版地,也没有出版时间和价钱,没有规格、地址之类可查考的数据,更谈不上列入出版社的“选题、出版计划”乃至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正式出版计划了。虽然有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图书呈缴制度的相关文件,但这往往只对出版社出版的正式出版物有效,而对于大多数“非正式出版物”便收效甚微了。

据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周文骏先生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的《图书馆学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的权威注释,图书馆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其“基本职能是保存文献资料和提供这些文献资料的使用”,如1975年,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确认了“现代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进行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等主要的社会职能”[2],因此,作为整个图书馆业务系统基础工作之第一步“文献收集”,尤其是给予与正式出版物同等重视的“非正式出版物”的收集,便是天经地义之事。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市场经济运作机制及相关的一系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市场竞争逐步趋向正规化、合理化,我国图书资料的出版发行渠道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的文献出产趋势。

除各级出版部门按每年出版计划所出版发行的一般图书资料外,“非正式出版”的书、刊、报大有逐年递增之势。

3 “非正式出版物”的丰富内涵及其基本特点

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一般是根据服务对象的特点和需求,通过公开的发行渠道,采集正式出版的图书报刊等,形成基本馆藏。但如果一座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仅限于这一类基本馆藏,那它只能称得上是合格的、平庸的图书馆;竞争力强的图书馆,必须具备自己的特色馆藏,其中就包括民间刊物、学位论文、科研报告、产品手册等“非正式出版物”。

“非正式出版物”蕴含着关于历史、地理、文化、时代思想、社会民俗、科研进展等等重要信息,具备正式出版物之外的信息价值和研究价值,是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有的内部期刊、学位论文、讲稿汇编、会议论文汇编、个人诗文集和纪念文集(回忆录)、同学(乡)录、地区性(地、市、县、镇、乡、村)史志资料、民间读写刊物,乃至产品手册、广告传单等,都是针对特定的人群印制,不可能也无必要进入商业出版发行渠道和书刊市场营销,它们似乎生来就是“非正式出版”的命运;也有的则是因为单位、团体或作者资金有限、预计市场销量比较低、作者个人急于出版,或内容专深,受众较少,甚至因书刊中某些思想、言论无法为时政所接纳,因此只能以“非正式出版物”的形式在一定范围内流通和传播。

如此特定内涵的文献生产和传播特点,尤其是非官方编印的过程,决定了“非正式出版物”的独特性质:

(1)编印问世的速度比较快。一旦作者编写成稿后,即可直接交付排版公司和印刷公司进行后期制作和复制装订;

(2)传播渠道相当窄。由于“非正式出版物”没有正式书号,无法通过书店的销售渠道,在全国图书实体市场和当当等网络书店销售流通,因此一般多通过赠阅、交换、内部系统以工本费的方式,达到传播的效果。即使有的被回收到了旧书店,出现在“孔夫子”、“布衣书局”等旧书网上,往往因为涉及领域较小,能予惠顾的读者比较小众

(3)时段性和时效性明显。“非正式出版物”中的会议交流论文集是对一次具体会议的真实记载,而产品手册则是为了宣传企业当季主推的产品,学位论文反映了有关专业某一历史时期的研究热点,社会调查报告则往往针对的一时一地的政治、经济、文化问题,个人自传回顾了作者在世的数十年的成长历程和社会经历,同学录记载着应届毕业或者周年活动的图文,这种种文献类型体现了“非正式出版物”所具有的时段性、时效性特点。

(4)内容水准和编印、装帧质量良莠不齐。“非正式出版物”中,有的可能装帧十分精美、豪华,内容比较深刻,有一定可读性、艺术性;但也有的思想浅薄,文艺价值不高,印制粗劣,错字连篇,病句迭起,其读物价值较低,属于“速朽品”。

(5)问世后易致散佚流失。如学位论文、社会调查报告、个人回忆录(诗文集)、同学(乡)录等“非正式出版物”,印刷量少、传播范围窄,人们在价值观上不予重视,因此其保存和流传不易。往往问世不久,就无序流失,使人难觅其文献踪迹。图书馆作为搜集和整理文献资料并提供读者利用的文化机构,对“非正式出版物”的搜集与整理,是当代图书馆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时代责任。

4 以家谱为例的“非正式出版”地方文献征集

一般而言,在“非正式出版物”范畴中的地方文献,往往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直接密切相关,能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当地的历史沿革、风俗特色、发展面貌等,但由于其地域性强、社会阅读需求相对少、受众面窄等因素,在文献采访和开发利用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更值得我们予以主动而积极的关注。

如家谱类资料是二十世纪以来遭受资源破坏最为严重的地方文献品种之一。迭经太平天国内乱、帝国列强军事势力的入侵,以及国共内战、全国性“土地改革”,尤其是惨痛遭1966年“破四旧”和接着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洗劫,在百余年的社会动荡中,自清早期以来民间所编家谱早已毁的毁,散的散,残破零落,不复统系。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现在各地自行集资编写的家谱方兴未艾,但由于经费及人力分散等诸多原因,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用正式渠道进行出版,大多数是以集资方式到私人印刷厂印制出版,因此,对此宗文献的征集入藏,已是时机不容错失。

2012年秋天,我在无锡图书馆查看资料时,据该馆殷洪副馆长和历史文献中心王进雄主任介绍,该馆所藏《华氏宗谱》、《荣氏家谱》等旧刊、新印家谱已逾千部,家谱文献收藏量位居全国同类级别公共图书馆的前列。为更好地服务读者对家谱文献的需求,及时引导民间的谱牒文化走势,该馆早在2007年,就发起成立了一个谱牒文化研究会,至今已从民间新收《锡山许氏宗谱》等120多种。馆员孟明锋据此撰写了《无锡图书馆馆藏名人家谱提要》等文章,对若干地方名人家谱的版本、内容和史料价值进行了揭示。

2013年秋我走访商丘师范学院图书馆,欣喜地得知该馆把新编家谱列为地方文献征集的重点对象。在其征集启事的说明中提出:“地方文献是某一地区自然、社会现象和群体活动方式的记录,地方文献中的方志、家谱,与正史一起构成中国史学三大支柱”,并将“商丘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设定为“凡内容涉及商丘的各类文献、商丘地区出版物、商丘人士著述等”,具体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地区方志;2.地方史料;3.地方人物资料;4.与本地有关的地方出版物;5.与本地有关的科技资料和科研专著;6.本地区范围内的家谱、族谱;7.本地区内出土的金石文物和碑拓;8.地方工具书;9.本地区的地图、图片、照片、电子音像资料等;10.本地区制作的工艺品。至于征集方式,则在个人自愿捐赠之外,明确了购买、复印、复制、上门采访、主动征集、交换等辅助手段。在互惠共享条件中,则明确表示:“捐赠文献凡符合本馆入藏标准而本馆尚未收藏的,将被作为正式馆藏,永久保存,并向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捐赠者还可免费享受本馆所有资源。个人捐赠藏品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将举行捐赠仪式,加盖收藏图章,建立个人专架。”

业内有专家认为,家谱(宗谱、族谱)是区域性历史发展过程中某些侧面的真实写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民族习俗、社会沿革等等。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的社会形势,尤其是新编地方史志的工作全面展开,促进了民间文献和地方文化的恢复发展。在新编印的家谱文献中,大都是“非正式出版物”,形式多样,全国城乡覆盖面广,但印刷册数少,有很强的时段性和地域性,信息难觅,往往给征集带来相当难度。

因此建议,图书馆的文献征集和采访工作者要走出图书馆办公室,要借助县、乡、村级的信息媒体,通过上网查询、走访采访乡、村、家庭等基层单位等方式,获得信息线索资料,有针对性地做好征集工作。毫无疑义地,通过此种积极主动的征集,必然会有大量“非正式出版物”被图书馆征收集中,从此成为图书馆的公共文献资源,并得到有需求的读者针对性的使用。

5 各类图书馆都应切实加强“非正式出版物”的征集

从理论上说,“非正式出版物”也是“复制以后流传”的出版物,理应成为以“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图书馆的目标收藏物。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张炜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致力于该馆的“非正式出版物”阅览室建设,让当年的学子和校友们记忆犹新。再如南京大学图书馆陈远焕先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海内外积极征集“非正式出版物”入藏,有的自传、文集的印数只有数十百本,南大馆藏中却有其一,这一宗文献特藏,目前已得到当代知名图书馆学者、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教授等业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关注。

在当代私人藏书家和地方文化研究者那里,“非正式出版物”往往成为其特色收藏和独具只眼的研究对象。江苏作家、南京地方文献收藏家和地方文化学者薛冰先生,三十余年如一日地于冷摊故纸堆、僻巷旧书铺里寻觅作者馈赠给旧友新知的签名本,由于作者是江苏的作家,他以南京为作息和社会活动中心,因此其所得有关南京作者的签赠本也就特别多,暗合南宋大文献家郑樵(1104-1162年)所谓“求书八道”(一曰“即类以求”,二曰“旁类以求”,三曰“因地以求”,四曰“因家以求”,五曰“求之公”,六曰“求之私”,七曰“因人以求”,八曰“因代以求”)中,“因地以求”的觅书原理。

在其新著《旧家燕子》(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版)中,薛先生凡品说各种有作者签名的旧书刊资料集凡66种,其中六分之一为“非正式出版物”,也即国人俗称的“自印本”、“非卖品”而在西方倍受重视的“灰色文献”。如《遂初集》、《转丸二续》、《饮河轩诗词稿》、《认识莫渝》、《台湾土著血缘》、《何氏百年医学》、《中国药学史料》、《饮河轩诗词稿》、《国立清华大学第五级毕业卅五周年纪念刊》、《张公难先之生平》、《佘山观象台天文实习手册》等皆是。如在讲述陈九思先生(1901-1998年)所著自印本《转丸二续》的故事时,他特别关注到其中所写一首七律《发还部分被抄书籍,名则犹是,板本皆非,感慨之余,漫成长句》。诗云:“幸逃秦火此残丛,知自谁家插架中。敢计亏全和氏璧,真成得失楚人弓。回思往事同儿戏,且喜斯文未道穷。太息归来吾耄矣,蹉跎已误廿年功。”薛先生指出,“文革”初,“抄家风行,抄出书籍皆成罪证,故蓄书之家,即不被抄,也都自烧自毁以求免祸。‘秦火’固极荒唐,而发还之际,只求书名相符,‘板本皆非’,何尝不荒唐。且一九八○年代,各地政府部门多有出卖‘无主抄家物资’之举,却绝无追究制造‘无主抄家物资’之责者,尤可感慨。诗人以‘且喜斯文未道穷’自慰,更为惋惜的则是生命的无端蹉跎。”

特别重视“非正式出版物”的搜集和解读,是《旧家燕子》乃至薛冰读书随笔集的一大特色。因此,如能把作者诸随笔集中的篇章都集中起来,是能编成一部《灰色文献丛话》的。

私人藏书家尚能以一己之力从事“非正式出版物”的搜集和解读,那么作为一个文献提供和知识服务的专门机构,图书馆对读者越难以购买得到、难以保存的文献资源,应当越发重视,方能体现其社会文献的保存功能和社会大众服务功能。可是,不少图书馆非但不重视收集“非正式出版物”,反而曾公开发布一概予以排斥的立场。

如某省会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在其“捐赠说明”中,向社会公开宣称:“为铭记那些帮助过我馆的人们,我们推出‘鸣谢榜’专栏,藉以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有向我馆捐赠之意的人士,可与本馆社会工作部联系,电话:(略)。欢迎捐赠正式出版的图书(有ISBN号),对零散期刊、个人纪念文集、非正式出版物,以及100页之内的小册子恕不接受,望捐赠者见谅。”[5]

且不论“恕不接受”四字表现的图书馆的强势和对捐赠者的不尊重,对“零散期刊、个人纪念文集、非正式出版物,以及100页之内的小册子”的明文排斥,体现了拟写者对图书馆业务的“外行”。它所排斥的这些文献,恰恰是最难得、最珍贵的资源:零散期刊确实丧失了连续期刊的整体性,但其中的信息含量还是有的,而且期刊的创刊号、改刊号、停刊号也许就在这些零散期刊当中,它们反映了该期刊的发展历程,也是特定的历史事件、社会环境变化的佐证之一,很有研究价值;个人纪念文集是透视一个人一生经历的最佳材料,也留下了时代背景的烙印,对这个历史时期的探究有所启示;非正式出版物多为内部资料、民间刊物、个人著述,书店无法购得,倘若图书馆不收不藏,读者可能永远不会见到这些稀缺的资源;“100页之内的小册子恕不接受”更不该出现在图书馆的“捐赠说明”当中,图书馆收藏与否的标准不是图书的页数,而是读者的需求、该馆的定位和文献的质量。

这则“捐赠说明”只是一个典型明示排斥“非正式出版物”的例子,在我国的图书馆行业中,或明或暗地忽略“非正式出版物”的现象其实很普遍,少数图书馆馆员都不清楚“非正式出版物”是什么,甚至把它和“非法出版物”等同起来。这对于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文献建设和长远的业务发展,无疑是有碍的。

6 各级图书馆都应积极响应国家图书馆对“非正式出版物”的呼吁

与上述某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的态度泾渭分明的是国家图书馆多年来一直在大声呼吁要重视“非正式出版物”征集工作。据《北京青年报》记者朱玲在2008年11月14日的报道中指出,公开出版物的文献价值未必高,“非公开出版物”的文献价值未必低,这种错位现象已成当今出版物的普遍现实。作为国家总书库的国家图书馆,日前首次面向社会公开征集“非正式出版文献”。

征集工作自2008年7月10日起开始,紧紧截至当年11月的统计,已征集到各类非正式出版文献总计1 011种、2 183册。其中,会议文献151种330册、研究报告(包括非政府组织文献等)368种815册、民间诗文等408种699册、其他类型文献84种339册。其中有不少是非常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但在这一征集活动过程中,国家图书馆的专业人士发现,我国公众对非正式出版物文献价值的认识却十分有限。

为此,时任国家图书馆中文采编部副主任的陈荔京通过媒体呼吁,我国有“缴送本制度”来保障国家图书馆等获得公开发行的出版物,但对“非正式出版物”,目前还没有国家制度层面的相关政策法规给予征集支持。但在欧美一些国家及日本,这项工作的开展,早就有保障性政策在实施。[3]

在此,笔者郑重推荐一份《国家图书馆关于“非正式出版文献”的征集函》,期待它能成为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重视并积极开展有关业务时的依据:

该《征集函》指出,“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家总书库、全国书目中心和文献信息提供中心,负责全面采集各种载体的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国家文献信息资源保存与提供基地。目前馆藏文献总量已逾2 631万册(件),居世界国家图书馆第五位,并以每年60-70万册(件)的速度增长。在国家图书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赠是国家图书馆丰富馆藏文献的重要渠道之一”。

该《征集函》表示,近年来,“非正式出版文献(内部资料)”的价值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和认可,但由于其形式多样、发行范围小、传播不广且易流失等特点,给此类文献的收集、保存和利用带来很大的困难。为使此类文献中一些学术性与资料性较强的文献得到妥善保存与利用,国家图书馆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非正式出版文献(内部资料)”,其重点征集范围为如下五个方面:①学术会议文献(包括会议论文集和其它与会议相关的文献资料);②研究报告(包括各类科研报告、社会调查报告、田野调查资料等);③口述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非正式出版的相关文献;④民间诗文集(未正式出版);⑤其他具有保存和研究价值的各类非正式出版文献。

该《征集函》承诺,社会各界人士捐赠的上述文献,“凡符合本馆入藏标准而本馆尚未收藏的,将被作为正式馆藏,永久保存,并将向捐赠者颁发‘收藏证书’,作为捐赠文献被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凭证。”并公布接受文献捐赠的责任单位、咨询部门和有关的联系方式为:①寄赠地址和收件人是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33号国家图书馆中文资料组,邮编:100081;②咨询部门是国家图书馆中文资料组,电话:010-88545059;E-mail:zhaozg@nlc.gov.cn;网址: http://www.nlc.gov.cn。[4]

与此同时,随着全民阅读推广工作成为社会共识,基于搜集和交换的自编自印性导读类馆刊“小杂志”的入藏,也应成为各级各类图书馆的征集重点。因为对于图书馆的基本职能来说,推动民众阅读的导读性报刊,是其理应倍加重视的文献。

在国内读书界颇具影响力的非正式出版的阅读艺文类报刊,如北京《芳草地》和《书脉》、天津《天津记忆》、南京编印的《开卷》和《书林驿》、济南编印的《日记杂志》、浙江慈溪编印的《上林》、山东新泰编印的《新泰文史》等,都是不见于书店、书市,而在民间读书界和旧书刊市场上十分受读书人和藏书家关注的“小杂志”。

近年来,在全民阅读推广进程中问世的用各地“内部准印证”编刊的杂志,如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与东莞图书馆等合作编印的《悦读时代》,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与苏州图书馆合作编印的《今日阅读》、浙江海宁图书馆编印的《水仙阁》、江苏太仓图书馆编印的《尔雅》、江苏江阴图书馆编印的《读读书》、江苏金陵图书馆编印的《阅微》杂志、江苏南通图书馆编印的《文献与信息》,以及东莞图书馆编印的《易读》等,早已在各地图书馆读者心目中形成一定的“品牌”。而浙江杭州图书馆编印的线装本《文澜》杂志和山东聊城海源阁编印的线装本《海源阁》杂志,湖北新华书店集团编印的《崇文》,江西南昌民办邹氏笔墨庄编印的《文笔》,浙江温州图书馆编印的《温州读书报》,以及《瓯风》,上海虹口图书馆等编印的“绿土”副刊、湖北十堰新华书店编印的《书友》报等,则是人见人爱的品质优良的读物。[5]

总之,一个具有文献建设合理内涵、科学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前景的图书馆,应该通过出版发行和图书馆学的相关理论学习,密切结合本馆性质、地区特点和业务实践,及早明确本馆对“非正式出版物”的民间采集、社会征求的方略,收藏的原则、范围和侧重点,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带着紧迫意识,从现在起步,以博大的文献资源胸怀和强烈的人文责任感,以建立“非正式出版物专柜(橱)”以至“非正式出版物阅览室”为文献基础,以实现建成一个具有本馆特色的“非正式出版物藏书体系”为终极目标。

[1]边春光.出版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 -2.

[2]周文骏.图书馆学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57.

[3]国家图书馆关于“非正式出版文献”的公告.[2013-06 -12].http://www.nlc.gov.cn/old2008/GB/channel96/ 200807/15/6170.html.

[4]开征“非正式出版物”国图呼吁政策扶持[N].北京青年报,2008-12-14(B8).

[5]陈 蔚.“非正式出版物”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J].山东图书馆学刊,2011(4):112,114.

(责任编校 田丽丽)

Collecting“Informal Publications”to Form Special Collections

Xu Ya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China

Informal publications,as part of document resources construction,is of important documentary value.After defining informal publications,the author brings out the intrinsic link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formal publications and illegal publications,and also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l publications.Finally,the author calls for libraries to collect informal publications to form their special collections.

informal publication;local document;literature resources construction;library

G253

徐 雁,男,1963年生,教授,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秋禾话书》、《纸老,书未黄》、《全民阅读推广手册》等十余种著作。

猜你喜欢

编印出版物文献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出版物上数字的用法(GB/T 15835—2011)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界首市委老干部局编印十九大精神“口袋书”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2017年出版物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
浪里追逐,浪里欢笑
内部资料性出版物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