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柴科夫斯基与《罗密欧与朱丽叶》

2014-09-10杨杰民

音乐爱好者 2014年11期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

杨杰民

2014年是莎士比亚诞辰四百五十周年纪念。在世界文化史中,莎士比亚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他那包括三十七个剧本、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三部长叙事诗等在内的全部作品早已成为人类共同拥有且永远消费不完的文化财富。

同样,在音乐史上也没有一个文学家的作品像莎士比亚的作品那样能激起作曲家们无穷的创作热情。自十九世纪以来,许多大作曲家都争相将莎士比亚的作品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当然,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受作曲家们青睐的无疑是他改编自阿瑟·布卢克(Arthur Broke)1562年的小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历史》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了。

据统计,迄今为止,音乐史上至少有二十七部歌剧是根据《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创作的,其中最早的可追溯到1776年捷克作曲家乔治·班达(Georg Anton Benda)的演唱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不过,剧中省略了不少人物和剧情,而且以喜剧结尾——朱丽叶在罗密欧殉情前竟然“及时地”苏醒过来了!最近的一部则是1940年瑞士作曲家海因里希·祖特梅斯特(Heinrich Sutermeister)创作的二幕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据说这部歌剧将“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元素相结合”“使歌剧回归到原有的概念”,即“以牧歌、清唱剧和哑剧等多种形式构成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当然,这二十七部歌剧中有点名气的要算是法国作曲家夏尔·古诺(CharlesFran?ois Gounod)1867年创作的五幕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了。这部歌剧中阳台相会那段长达二十几分钟的爱情二重唱非常著名,而歌剧的结尾处理也是别出心裁的:罗密欧未死之前,朱丽叶就苏醒了,两人唱了足足十几分钟优美的二重唱,然后相拥而死。不过在我看来,这部歌剧与古诺的另一部歌剧《浮士德》相比并不算很成功,而柴科夫斯基也认为古诺“将莎士比亚的作品搞得面目全非”,并在晚年着手创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我曾经思索过,与古诺同时代的意大利伟大歌剧大师朱塞佩·威尔第虽然用莎翁作品如《麦克白》《奥赛罗》和以《亨利四世》中的“福斯塔夫”为名写过几部那么好的歌剧,却没有写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也许是因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实在太深入人心了,要创作出一部让人刮目相看的歌剧,连威尔第这样的大师也感到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

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题的器乐作品更是为数众多。最著名的,也是爱乐者们比较熟悉的,有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戏剧交响乐《罗密欧与朱丽叶》、俄罗斯作曲家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芭蕾音乐《罗密欧与朱丽叶》。除了这些以外,迄今为止在我的“古典音乐资料库”中,还有英国作曲家爱德华·格尔曼(Edward German)、瑞典作曲家威尔海姆·斯丹哈默(Wilhelm Stenhammar)、瑞士作曲家约瑟夫·拉夫(Joseph Raff)、挪威作曲家约翰·斯文德森(Johan Svendsen)、德国作曲家理查·施特劳斯、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卡巴列夫斯基(Dmitri Kabalevsky)、英国作曲家康斯汤特·兰伯特(Constant Lambert)与意大利作曲家贝利尼(Vincenzo Bellini)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情结”。当然,我相信这个“清单”还会进一步加长,例如尚未收集到的英国作曲家亨利·皮尔松(Henry Pearson)的交响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等。

在上述这些器乐作品中,最为爱乐者们熟悉的非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莫属了。作为一首代表他创作成熟期的佳作,有关这首乐曲介绍的文字资料可以说是数不胜数,这里不再赘述。不过,这首作品并非一帆风顺的创作经历也许并不是广为人知的,因此写点文字聊作补充。

1869年5月,“强力集团”领头人、作曲家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注意到了当时正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的二十八岁的作曲天才柴科夫斯基,建议他以莎翁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为题创作一部音乐会序曲。关于这件事,与巴拉基列夫和柴科夫斯基都很要好的尼柯莱·卡西金(Nikolay Kashkin)回忆道:“这是一个美好的五月天,我们三人散步在山丘上,周围是高耸浓绿的桦树林……巴拉基列夫非常清楚柴科夫斯基的作曲才能,确信他能将别人给予的暗示题材充分理解并使它栩栩如生,是一位能创作出好作品的杰出作曲家。他建议作曲家采用奏鸣曲式写作这部作品,由表现劳伦斯神父的宗教气氛的序奏开始,接着以快板描绘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大家族间的激烈冲突,其后出现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主题,最终在这对恋人殉情后结束……”这一年的10月6日,巴拉基列夫在给柴科夫斯基的一封信里更进一步提出了自己对作品主题的处理意见。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柴科夫斯基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完成了这部作品的初稿。其间,柴科夫斯基经常通过信件与居住在圣彼得堡的巴拉基列夫交换意见,不过他并未完全采纳巴拉基列夫的建议。

1870年3月16日,这部作品的第一个版本(也称“1869年版本”)在莫斯科俄罗斯音乐协会举办的第八次交响音乐会上,由莫斯科音乐学院院长尼柯莱·鲁宾斯坦(Nikolai Rubinstein)指挥首演。然而这次首演并不成功,柴科夫斯基后来回忆说:“音乐会结束后我们(指和他的好友们)一起用餐,但整个晚上大家对这首序曲一字不提,而我是多么渴望能从他们那儿得到一点赞赏和善意的表示啊!”

第一个版本的“失败”,让柴科夫斯基重新审视巴拉基列夫曾经给予他的那些建议。从1870年7月到1870年9月,他在瑞士对第一个版本作了比较全面的修改,采用了巴拉基列夫的建议,使用了一个李斯特式的缓慢的众赞歌式的开头;同时,进一步通过不同性质的音乐主题的对置和冲突,描绘劳伦斯神父的形象、两大家族的世仇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之间的爱情,更深刻地表现沙翁这部悲剧的核心价值。

第二个版本(也称“1870年版本”)于1872年2月17日在圣彼得堡俄罗斯音乐协会举办的当年第四次交响音乐会上首演,由指挥家爱德华·纳普拉夫尼克(Eduard Nápravník)担任指挥。这个新版本得到了强力集团作曲家们的赞赏,他们聚会时常常在钢琴上演奏这首序曲。巴拉基列夫说:“序曲中的那段降D大调爱情主题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那么的甜美。”当时极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家和强力集团的组织者弗拉迪米尔·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ov)也说:“现在强力集团不是五个人,而是六个人。”不过巴拉基列夫还是建议乐曲开头和结尾要作修改。柴科夫斯基虽然表示同意作进一步修改,但此时的他已将注意力转向另一部新作品的创作上去了。

直到1880年8月,柴科夫斯基在卡敏卡(Kamenka)他妹妹的庄园内才再一次对“1870年版本”进行了修改和精炼。这次的改动主要集中在最后八十小节上,他重写了其中的三十四小节。此外,还在乐曲的名称上增加了副标题“序曲——幻想曲”。新版本(也称“1880年版本”)在

这年的9月10日完成,1884年被评为俄罗斯最佳古典音乐作品之一,柴科夫斯基因此获得了五百卢布的奖金。不过这个版本直到1886年5月1日才在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由俄罗斯音乐协会为欢迎柴科夫斯基的造访而专门举办的音乐会上首演,由作曲家兼指挥家米哈伊尔·伊波里托夫-伊凡诺夫(Mikhail Ippolitov-Ivanov)担任指挥。

一首名曲就是这样炼成的。“1880年版本”成为了如今通行的演奏版本,“1869年版本”和“1870年版本”已很少被演奏了。

与柴科夫斯基的其他重要作品不同,这首作品始终没有作品编号,但这并不表明柴科夫斯基对这首作品有什么看法;恰恰相反,从1888年到1892年他曾多次在柏林、布拉格和圣彼得堡亲自指挥乐队演奏这首作品,先后将上述三个乐队演奏的版本改编成钢琴二重奏曲和四手联弹的钢琴曲,还在1878到1881年间将这首作品中著名的爱情主题改编成男高音和女高音的二重唱(只有草稿),甚至打算在这首幻想序曲的基础上,创作一部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柴科夫斯基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用音乐再现了莎翁这部不朽作品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作品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残酷无情,赞颂了为取得人性解放所进行的抗争,讴歌了爱情比死亡更为强大这一永恒的主题,因此它注定成为音乐史上以莎翁作品为题材的一部不朽名作。

1878年,婚姻失败后的柴科夫斯基暂居在其兄弟莫德斯特在基辅的家中。6月4日,他在给他的“红颜知己”梅克夫人的信中说:“你知道,我目前在干一些已经考虑了很长时间的事。今天晚上我在基辅,而我的妹妹和莫德斯特到罗西(Lauro Rossi,意大利歌剧作曲家)那里去了,我被留下来照顾孩子。当我在给孩子们读《罗密欧与朱丽叶》时,一个念头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里,用这个剧本写一部歌剧……我不会受古诺和贝利尼歌剧的影响……难道你不觉得这部极其动人的经典戏剧必须要有更能与之匹配的音乐吗?我已经与莫德斯特谈过这件事,他担心这项工作的艰巨性……这部歌剧的场景需要更多的思考,我会为此奉献我所有的努力。”

6月6日,在给莫德斯特的信中,柴科夫斯基对未来这部歌剧中的人物特征作了详细的描述:“我会写《罗密欧与朱丽叶》。而且,在由这个题材激起的我无法遏制的创作热情面前,你所有的反对意见都蒸发了,这将成为我最伟大的作品!没有什么比创作这部歌剧更适合我个人的音乐特质了。这里没有国王,没有进行曲,没有大型歌剧那么多的累赘,只有爱,爱,爱。剧中的次要人物像奶妈、劳伦斯、提伯尔特、麦丘西奥,他们的形象是那么的可爱,请不要担心单调。第一次爱情二重唱与第二次爱情二重唱将会完全不同——第一次是阳光和清新的爱,无法抗拒的爱,第二次则是悲剧性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从一对少男少女完全纯情的爱,成为一对成熟恋人的爱。爱啊!令他们痛苦地陷入悲惨和绝望的爱。我想尽可能快地开始工作。”

1878年7月16日,他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说:“你觉得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怎么样?不错,它在歌剧和交响乐中已经被用过几次了,但这部悲剧的内涵是如此丰富,重读一遍后,我就更想写一部歌剧了。届时我将保留莎士比亚原著的情节,不作变更或增减,不会像柏辽兹那样任作改变。”7月25日在给梅克夫人的信中,柴科夫斯基再次强调了他创作一部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为题的歌剧的热情。

然而,1878年忙于其他作品的柴科夫斯基并没能顾及创作这部新歌剧,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也没有再提及这个话题。但到了1881年的秋天,用《罗密欧与朱丽叶》为题材创作歌剧的想法再一次出现在他的脑海里。这一年的10月15日,他在给他另一位弟弟阿纳托里(Anatoly Tchaikovsky,与莫德斯特是孪生兄弟)的信中说:“在莫斯科的最后几天,对我歌剧《奥尔良的少女》(The Maid of Orleans)之命运的怀疑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为了摆脱它,最好的办法就是着手创作另一部作品。我一直在思考为新的歌剧选择什么样的题材(《玛捷帕》(Mazeppa)并不让我喜欢或者说吸引我),经过再三考虑,我认为最适合我才能的是一个老旧却又新鲜的题材——《罗密欧与朱丽叶》。我最终决定,我会

就这个题材写一部歌剧。我相信,如果我能下足够的功夫,它将会是很好的,这也能使我从《奥尔良的少女》的阴影中完全解脱出来。”可能就在这时,柴科夫斯基以他在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主题”为基础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花园里(戏剧中的第四幕,第五场)二重唱的草稿。

十二年后,也就是1893年11月6日,年仅五十三岁的柴科夫斯基在圣彼得堡逝世。

1894年9月21日,莫德斯特在给柴科夫斯基的挚友、作曲家和音乐评论家赫尔曼·拉罗什(Herman Laroche)的一封信里写道:“彼佳(指柴科夫斯基)曾在索科洛夫斯基(Aleksandr Sokolovsky,莎翁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俄文版译者)译的那本书上重新谱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他是用铅笔在书中的相关段落上写的),但是没有写完,所以我将它留下了。此外,我对作品的最终样式是有发言权的,虽然它试图保持原来戏剧场景的特点,但也并不总受译文的约束。”

莫德斯特所谈到的“写在书上的乐曲草稿”是在柴科夫斯基的一套《莎士比亚全集》第三卷中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四幕第五场的书页上发现的,它提供了柴科夫斯基为创作这部歌剧所做前期工作的唯一证据。乐曲草稿清楚地表明,柴科夫斯基设计的并不单单是一个二重唱,而是一整个场景,因为除了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外,朱丽叶的奶妈也要上场。但是该曲不曾被配器,而且最终被束之高阁。柴科夫斯基为什么没有在1881年继续创作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呢?原因至今仍不清楚,有可能是柴科夫斯基意识到,要让这部歌剧超越自己的那首幻想序曲将会有多么困难。

柴科夫斯基逝世后,莫德斯特将柴科夫斯基一些未完成的作品委托给柴科夫斯基的挚友和学生、作曲家和钢琴家谢尔盖·塔涅耶夫(Sergei Taneyev)来完成。不久,塔涅耶夫便根据柴科夫斯基的这一段草稿完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二重唱》,此后尤里·布莱赫曼(Yury Bleikhman)于1894年10月在圣彼得堡的俄罗斯交响音乐会上指挥首演。1895年,这首二重唱的乐队伴奏和改编为钢琴伴奏的两个版本正式出版,后来它们都被收集在1948年出版的《柴科夫斯基作品全集》的第六十二卷中。柴科夫斯基的草稿现保存在莫斯科附近克林(Klin)的柴科夫斯基故居博物馆中,而谢尔盖·塔涅耶夫的手稿则保存在莫斯科的格林卡国立博物馆中。

柴科夫斯基最终没有能实现自己的夙愿——创作一部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他身后留下的遗憾,也是所有爱乐者的遗憾。我想,如果柴科夫斯基能多活十年,那怕是五年,也许歌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就会问世,相信创作过歌剧《叶夫根尼·奥涅金》和《黑桃皇后》等在世界歌剧史上闪烁耀眼光芒作品的柴科夫斯基是不会让人们失望的,也许如他在1878年6月6日给莫德斯特的信中所说的,这部歌剧将成为他“最伟大的作品”。

不过,可以让柴科夫斯基宽慰的是,他的幻想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如今早已成为一首音乐史上以莎翁作品为题材的不朽名作,而序曲中那象征着“爱情的温柔和甜蜜”、既抒情感人又充满激情的“爱情主题”旋律以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把人物深刻的内心感受、对幸福的憧憬、对未来的希望都鲜明地表现出来了。它已成为柴科夫斯基无数如歌般脍炙人口的旋律中最具魅力的佳作之一,问世后即被改编为许多不同的演唱演奏版本(包括柴科夫斯基自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二重唱》的草稿)而广为传播。

猜你喜欢

柴科夫斯基罗密欧与朱丽叶序曲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走进课本里的春天
性感序曲
春之序曲:创新聚力谱新章
春节序曲
浅析柴科夫斯基《四季·十一月》
《罗密欧与朱丽叶》:法国音乐剧的新浪潮
不提他人落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