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东选举季:“风云激荡”抑或“止乱回稳”?

2014-09-10唐恬波龚正

世界知识 2014年12期
关键词:布特弗利巴沙尔

唐恬波 龚正

正如2011年的“革命”、2012年的“政治伊斯兰”、2013年的“埃及政变”,进入2014年,“选举”成为激流涌动的中东大地上新的主题词。3月30日,土耳其全国地方选举,8月10日总统直选;4月17日,阿尔及利亚总统选举;4月30日,伊拉克议会选举;5月26日,埃及总统选举,之后六个月内举行议会选举;6月3日,叙利亚总统选举……据粗略统计,上述提到的各场选举涵盖近2.6亿人口,占中东地区人口总数的50%以上。这一切仿佛预示着中东又要迎来新的一轮大重组、大洗牌、大动荡,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通过观察这些刚刚结束或即将举行的大小选战,我们可以对中东选举风云下的政治脉动管窥一二。

叙利亚:内战硝烟中的强硬宣示

叙利亚内战爆发至今已持续三年有余,国际社会虽费尽周折地召开了两轮日内瓦会谈,但均无果而终、草草收场。随着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第二任期临近结束,未来叙利亚政局走向又一次成为众人关注焦点:到底是进入所谓的“过渡政府”阶段,还是继续维持巴沙尔政权的传统秩序?叙利亚大选给出了答案:巴沙尔从三位总统候选人中脱颖而出,高票连任叙利亚总统。

这场在叙利亚内战环境下举行的大选,格外引人关注。为此,叙政权在选举前进行了铺天盖地的选举宣传,在政府军控制区各大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巴沙尔的竞选海报以及支持巴沙尔连任的口号标语。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海报上同时还印着黎巴嫩真主党领袖哈桑·纳斯鲁拉的头像,显示着这位坚定盟友对巴沙尔的大力支持。而另外两位总统候选人——议员哈杰尔和商人努里,无论在资历、声望、知名度上都无法与巴沙尔相提并论,甚至于两个人的名字在叙利亚都鲜为人知。尽管如此,叙利亚政府仍然宣称此次大选是叙历史上首次有多名候选人参加的“竞争性选举”。

巴沙尔高调谋求连任,实际上是叙政权对外界释放的强硬信号:一是向叙国内民众表明,巴沙尔在新的总统任期内有能力、有信心、有把握治乱安危,结束血腥的教派厮杀, 恢复昔日的和平稳定;二是给了美、欧、沙特、土耳其等国当头一棒,让它们早日丢掉不切实际的幻想,放弃对反对派的支持。此外,巴沙尔的当选也意味着国际社会劝和促谈的努力遭遇重大挫折,未来叙利亚政治走向仍将牢牢掌握在巴沙尔手中,所谓的“过渡进程”、“后巴沙尔时代”已沦为泡影。目前,联合国—阿盟叙利亚危机联合特别代表卜拉希米已宣布辞职,为政治解决叙利亚危机蒙上一层阴影。尽管西方多国和叙利亚反对派抵制本次大选,但是可以预计,随着巴沙尔第三次高票蝉联总统,政府军对反对派的心理优势将更加明显,内战的天平也会进一步向当局一方倾斜。

埃及:军方严控下的秩序重建

过去三年,埃及连续经历数场“革命”,国内民众对政局动荡、经济困境、社会混乱深感厌倦,甚至有人开始怀念穆巴拉克时期的稳定与秩序。在此大环境下,去年7月埃及军方推翻穆尔西政权后,随即宣布开启“政治路线图”,并将军队强人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推上政治舞台。随着一系列的造势活动,塞西终于脱掉军装参加总统竞选,并成功当选为新一任总统。有评论认为,埃及军政权高调举行大选可谓“一石三鸟”。

首先,对于埃及内部来说,军政权通过表面上的“程序民主”、“公开选举”等措施,可以展现出自身“不独裁、不恋栈、不倒退”的良好形象。对于当选的塞西来说,总统大选也是其向民众展示形象、巩固权威的最好方式,迎合了埃及社会“人心思定”的普遍心态。对于埃及军方来说,总统和议会选举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内部的团结度与忠诚度,为政治精英层补充新鲜血液,从而加强对国内局势的控制能力。其次,军方充分运用此次大选进一步打压、分化、瓦解反对派势力,试图将穆斯林兄弟会的残余力量“斩草除根”。埃及军方去年主导的“6·30”革命余波目前尚未平息,仍有大批穆兄会追随者要求恢复穆尔西的总统职位,审判军方领导人的“政变罪行”。军方大张旗鼓地推进大选,实际上让反对派势力面临两难选择:要么进行毫无意义的“抵制选举”,最终对大选结果不会有任何影响;要么推选自己的支持者参加选战,反而承认并加强了选举的合法性。第三,军方急需借选举重塑政权合法性,力争通过“足够民主、开放、公平”的选举向外界(尤其是美欧等西方国家)展现出自己的合法地位,试图洗刷掉自身“军事政变”的政治污点。据军方盘算,塞西高票当选后,关于政权合法性的争论即可逐渐淡出公众舆论,国内秩序便可逐步恢复,进而吸引西方及外部世界的游客、资金稳步回流。

前途看似光明,但道路依然曲折。大选之后埃及政坛能否归于平静,经济能否止跌回弹,社会能否止乱企稳仍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埃及军方、塞西的如意算盘仍然面临着不少的现实考验。

阿尔及利亚:内外隐忧中的稳健之举

4月17日,阿尔及利亚举行总统选举,年近八旬的布特弗利卡总统毫无悬念地成功连任。布特弗利卡曾于1999、2004和2009年连续三次以超高支持率当选总统。在今年的大选中,布特弗利卡又一次以82%的高得票率“梅开四度”。实际上,现年77岁的布特弗利卡自从去年4月中风以来,行走、说话都日益困难,此次大选他本人基本没有参与任何选战活动,投票都是坐在轮椅上进行的。有人在“脸谱网”上戏称:“阿尔及利亚的科技是如此发达,以至于连总统都是虚拟的。”换言之,总统选举乃至总统本人,都未必是阿尔及利亚政治权力的核心。

此次老布四度出山,与其说是他 “宝刀未老”、“壮心不已”,不如说是因为阿国内精英集团无法就布氏的接班人达成一致,只好让布特弗利卡再出来坚持一段时间,尽可能保持决策圈团结和国家稳定。为此,军方和执政党“民族解放阵线”此次全力辅选,总理塞拉勒甚至在大选前两个月就辞去总理职务、专职任布特弗利卡总统竞选办公室主任。简而言之,谁当总统并非由选举决定,而是精英圈子(特别是军方)的“顶层设计”。

民众对高层的选择则态度复杂。一方面,他们不满现状,对政府腐败、住房短缺、年轻人失业率高企等颇有怨言。本次大选较低的投票率即为明证,官方公布的投票率只有52%,大大低于上次大选75%的投票率。另一方面,民众对上世纪90年代造成十余万人死亡的“恐怖十年”记忆犹新,不愿像“阿拉伯之春”以来的利比亚、叙利亚等国一样靠动荡和流血“改朝换代”。现在看来,后一种考虑显然更占优势,但这种求稳心态并非没有“突变”的可能,例如在阿尔及利亚的近邻突尼斯,本·阿里在2009年10月还以接近90%的得票率当选总统,2011年初即被大规模抗议推翻。当前,阿国内有猜测称布特弗利卡可能希望由他弟弟接班,但这未必能得到精英层其他几大势力的认可。可以说,本次大选是政权高层在内忧外患局面下的无奈求稳之举,虽难以令阿尔及利亚彻底走向稳定,但会给高层权力交接争取一段过渡的时间。

伊拉克:教派纷争中的政治混战

4月30日,伊拉克举行议会选举,这是2011年底驻伊美军撤离后的首次选举。与埃及、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四平八稳的大选相比,伊拉克选举则是真刀真枪、意外迭出的一场政治混战。

一方面,伊拉克政治版图现已空前碎片化,本次选举有包括政党和独立候选人在内共计280多个实体参选,9000多名候选人展开了角逐,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三大阵营又各有三到四个主要联盟参选。因此,伊拉克的选举远不是“什叶派对逊尼派”或者“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三方对决”所能概括,而是你争我夺、敌我模糊的一场混战。另一方面,选举后各政治力量如何分化组合、如何决定总理人选、如何分配内阁职位仍扑朔迷离。任何政党联盟若想完成组阁,都必须控制328个议席中的一半以上,因此各大政党联盟还要通过漫长的讨价还价才能形成联盟、完成组阁,不确定性极高。比如,在2010年议会选举中,马利基领导的什叶派政党联盟“法治国家联盟”赢得90个议席,以一席之差落后于代表逊尼派的“伊拉克名单”。但由于争取到了其他什叶派政党联盟的支持,马利基得以连任总理,完成了“输了大选、赢了总理”的大逆转。

根据初步统计结果,马利基的“法治国家联盟”在本次选举中获得92个议席,目前在诸多政治派别中占据较大优势,但预计仍将需要三个月乃至更长时间,新一届伊拉克政府才能形成。

虽然伊拉克选举搞得煞有介事、如火如荼,但伊拉克面临的内忧外患远非一场选举就能解决。在这个有着“真选举”的国家,政府的治理水平远不如将选举作为走过场的国家。普通民众除了忍受着日益恶化的安全局势外,还要应付腐败的政府官吏和以经常性停电为代表的质量低劣的公共服务。而当前各大政治势力都忙于选后的权力安排,更无暇顾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就连2014年的政府预算都还没有通过。

土耳其:激烈博弈下的权力游戏

3月30日,土耳其举行全国地方选举,土总理埃尔多安领导的执政党正义与发展党大获全胜。埃尔多安欣喜宣称此次选举结果是正发党的“巨大的胜利”,开辟了“历史新篇章”。分析人士指出,借此次大选的东风,埃尔多安在8月份很可能一举拿下总统宝座。

实际上,自去年以来正发党及埃尔多安政权遭遇了不少烦心事。2013年5月底伊斯坦布尔爆发大规模民众示威,向土政府宣泄不满;此后土警方发起“反腐风暴”,逮捕了数位埃尔多安内阁高官的家属,令正发党政权蒙羞。埃尔多安不得不改组内阁,更换了多位关键岗位的部长级官员,企图以此平息受贿丑闻。但今年2月,网络上又爆出关于埃尔多安本人涉及贪腐的电话录音,虽然事后埃尔多安极力否认,但其个人形象仍严重受损。在对外关系上,土政府在“阿拉伯之春”中大力支持“革命”,向突尼斯、埃及等国积极推销“土耳其模式”,并大力援助叙利亚反对派推翻巴沙尔。但去年7月埃及穆兄会政权突然垮台,叙利亚陷入长期内战,土外交陷入进退失据的尴尬境地。

此次正发党大选获胜证明,尽管土耳其民众对现政权的信任度有所下降,但仍基本认可埃尔多安的经济社会政策,尤其是诸多民生工程赢得了不少底层选民的心,正发党的执政基础仍然较为牢固。然而,此次选举中正发党的两大竞争对手——共和人民党和民族主义行动党的支持率都有所上升,两党所获选票总和超过了正发党。这就意味着埃尔多安要想在8月总统选举中如愿以偿,必须在未来几个月内加速内外政策调整,对内加强对政府及政党的纪律约束,推行更多有利于民生的普惠性政策,对外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以更具说服力的内外政绩取信于民。

纵观各国选情可以发现,中东各国国情、社情、民情千差万别、错综复杂,选举在各国所扮演的政治功能、发挥的社会影响、产生的辐射作用更是不尽相同。值得思考的是,经历了“阿拉伯之春”的暴风骤雨,见证了政治伊斯兰的起起落落,中东内部的政治能量已经得到了极大释放,各国民众珍视和平、渴望稳定的心态已经成为主流。顺利举行选举仅仅是各国政治生活中的一小步,中东各国从激荡走向稳定的探索征程依然“道阻且长”。

(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布特弗利巴沙尔
比弗利山丘庭院
受宠若惊
《威弗利》的地点记忆与政治想象
偷不走的梦想
巴沙尔开车视察前线
布特太太的纸彩带
杰克·吉伦哈尔比弗利山庄不够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