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人看中国:羡慕与偏见交织

2014-09-10牛震

人民周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政客印度

牛震

中国和印度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同为文明古国,彼此只有喜马拉雅山相隔。进入21世纪以来,中印关系取得长足发展,而关于“龙象之争”的话题也绵延不绝,印度媒体和舆论场中对于中国的报道和评论也是热度不减。那么,印度社会从政治精英到普通大众对于中国的真实看法又是如何呢?

媒体经常炒作“中国威胁”

在印度生活久了,不难发现,印度的政客与民众对中国的看法存在一定的偏差。翻开印度的报纸或者打开电视,关于中国的新闻经常是负面报道居多,从腐败、环境问题到食品安全等,印度政客谈及中国也常使用“威胁”或“顾虑”的字眼,例如中国“入侵”印度边境、中国军费大幅增加等。而在与许多印度百姓聊天中,对方要么对中国的情况知之甚少,要么在羡慕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强调中国与印度的差异,挑剔中国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有意无意地提及1962年的边界战争(即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

对于这样的舆论氛围,印度媒体应承担主要责任。印媒大都属于私营性质,有财阀背景,且与政界关系密切,反映了精英阶层的看法,其观点对广大读者影响较大。一位印度主流英文杂志的资深编辑向笔者坦言,关于中国的报道和评论存在一些约定俗成的框架,例如炒作“中国威胁”、挑中国的毛病更容易引起读者兴趣,具有一定的政治正确性,既能够吸引眼球,也不用承担风险。

长此以往,印度政客批评和攻击中国时更加肆无忌惮,普通百姓也被“洗脑”。2013年4月中印发生边界“帐篷对峙”事件期间,不少反对党领导人在各种场合公开指责中国政府并批判国大党政府对中国“软弱”。一位印度民众在交谈中就质问记者:“中国为何要‘侵略’印度领土?”记者反问观点从何而来,对方不假思索地表示:“(我们)媒体上就是这么说的。”

当代政客对华认识较清醒

印度政客和民众对中国的认知有心理上的原因。历史上的辉煌和在南亚的独霸地位使印度国民抱有强烈的自豪感和优越感。例如,印度人自诩其文明历史比中国还要悠久,哲学、宗教和文化艺术璀璨,经济实力在18世纪中期比肩中国,而圣雄甘地倡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在世界范围影响深远。凡此种种,使得不少印度人认为印度对中国的影响比中国对印度的影响更大。如今,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和军事实力超越印度,让很多印度人难以适应。

印度的政治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家族传人和传统精英,例如尼赫鲁·甘地家族和瓦杰帕伊等人,他们大都有海外留学背景,具有世界视野;另一类是土生土长的地方强人,如北方邦的亚达夫家族和西孟加拉邦的玛玛塔·班纳吉等,他们多出身背景一般,在政坛长期摸爬滚打,政治斗争经验丰富,但对国际事务不感兴趣。就外交政策而言,第二类政客多奉行狭隘的民族主义,对华态度不积极。而第一类政客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老派政治家,如首任总理尼赫鲁,建国之初誓言领导印度做“有声有色的大国”,对中国存在误判和低估;另一种是当代开明政治家,如前总理辛格等,他们对中国的认识比较清醒,强调与中国合作共赢。不过,受国内政治的影响,印度政客经常在对华政策上出现反复和猜忌,这导致中印在加强经济和国际合作的同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处理两国边界、水资源和贸易逆差等敏感问题。

得益于互联网时代发达的信息交流和中印高层和民间交往的扩大,印度当代政客和民众对中国的了解更加全面,对中国国际地位不断增强的事实有所感受,进而谋求合作,但对中国的疑虑和防范也未完全消除。出于自尊心等因素,印度政客对印度民主制度和经济发展前景仍非常乐观,渴望迅速追赶中国。印共(马)中央政治局委员亚秋里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印度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将保持自己的特色,决不会照搬中国模式。他甚至指出,印度有必要克服中国快速发展中出现的腐败、环境污染等弊端。另一方面,印度领导人也很在意中国社会对于印度的印象。2012年底新德里黑公交轮奸案发生后,中国主流媒体大量报道,印度外交部外宣司官员就专门找到中国驻印媒体抱怨:“除了强奸案,印度就没有值得报道的东西了吗?”

越来越多人视中国为机遇

坦率地说,印度政治家对中国的关注日益加强,政策也更理性、开放。印度新总理莫迪引以为傲的“古吉拉特经济奇迹”就被外界认为是借鉴和复制了中国发展经验。许多分析认为,莫迪上台后将更注重从中国引入资金和技术,对中印合作是利好消息。不过,莫迪作为坚定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在国家安全和领土问题上也可能更加强硬。

与此同时,印度民众对中国的看法也在发生积极变化。近年来,随着中印人员交流和经贸合作扩大,印度民众尤其是城市中产阶级和商界人士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有了更客观的评价。事实上,在印度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等,绝大多数都对记者友好,对中国不但没有敌意,而且充满好奇。不少老年人会主动向笔者追忆周总理访印的往事和“中印是兄弟”的口号,一些年轻人则拿出中国制造的手机,称赞大量进入印度市场的中国商品质优价廉,甚至提出学习几句中文。还有很多商人急着要求帮其介绍中国生意,并宣称一定要到中国看看。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在旁遮普邦偏僻的农村集市参观,当地一名商贩忍不住打听记者的国籍,当得知站在他面前的不是日本人或韩国人而是中国人时,他惊奇地耸耸肩感叹:“这世界真的变了”,然后热情地伸出右手执意与记者握手。

相对中印25亿的庞大人口而言,双方每年人员交流的规模仅几十万人,显得微不足道,两国的彼此认知和互信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令人欣慰的是,中印两国总理去年实现了自1954年以来的首次年内互访,2014“中印友好交流年”的大幕又刚刚拉开,有理由相信这将进一步增进和改善印度官方和民间的对华认知。印度资深媒体人贾格迪什·南丹·辛格表示,越来越多的印度人把中国视为机遇而非挑战。

猜你喜欢

政客印度
今日印度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印度签订长单合同 需求或将减弱
这一刻,别叫我政客,请叫我吃货
印度式拆迁
印度运载火箭的现在与未来
辜鸿铭戏弄民国政客
印度大停电
↑政客的祈祷
政客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