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藏药蕨麻不同形状块根有效成分分析

2014-09-10李军乔包锦渊温馨沈宁东韦梅琴

湖北农业科学 2014年11期
关键词:有效成分

李军乔+包锦渊+温馨+沈宁东+韦梅琴+李宁+白世俊

摘要:用原子吸收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化学常规方法测定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不同形状块根中的有效成分。结果表明,蕨麻各不同形状的块根中营养成分均丰富、齐全,其中粗蛋白质含量为11.80%,总糖26.64%,粗脂肪1.17%,主要含VK、VC、VE等维生素和18种氨基酸;球状块根中淀粉、多糖等含量较高,分别为22.50%、9.82%,适口性好,可用于开发食用产品;棒状块根中活性成分含量明显较高,其中总黄酮、鞣质含量分别为4.67%、2.75%,可用于开发药用及保健品。

关键词: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不同形状块根;有效成分;测定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8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11-2591-03

Active Ingredients of Different Forms of Tuberous Root of Tibetan Medicine Potentilla

LI Jun-qiao1,2,BAO Jin-yuan1,2,WEN Xin3,SHEN Ning-dong4,WEI Mei-qin4,LI Ning4, BAI Shi-jun1,2

(1.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Life Sciences, Qingha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ning 810007, China; 2. Qinghai Provincial Biotechnology and Analytical Test Key Laboratory, Xining 810007, China; 3. Clinical Medical College,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270, China; 4.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16, China)

Abstract: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different form tuberous root of Potentilla anserine L. were determined by atomic absorpti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 and chemical conventional method. Results showed that nutrients in the different shapes of P. anserine L. roots were rich and complete, with 11.80% protein, 26.64% total sugar, 1.17% fat mainly containing VK,VC,VE and other vitamins and 18 kinds of amino acids. In globular and rod roots of P. anserine L., the content of starch and polysaccharide were 22.50% and 9.82%, respectively. Rod-shaped tuberous root of Potentilla anserine L. had higher active ingredient content. Contents of flavonoids, tannins were 4.67% and 2.75%, respectively. It could be used in developing medicinal and health care products.

Key words: Juema(Potentilla anserine L.); tuberous root of different form; active ingredient

基金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项目(2010GB2G005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607026,30660019);青海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Z-907);青海省重点攻关项目(2005-N-158)

蕨麻(Potentilla anserina L.)又称蕨麻委陵菜、曲尖委陵菜、人参果、延寿草,是鹅绒委陵菜的变种,属蔷薇科(Rosaceae)委陵菜属(Potentilla)[1],多分布于中国青海、西藏等高寒地区,是一种具有匍匐茎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利用根系及匍匐茎进行无性繁殖[2]。蕨麻块根膨大,富含各种营养成分,藏族历来作为药食兼用的保健品使用。在我国一些古代藏族药典及地方书籍中曾多次提及,蕨麻的全草及块根均可入药,具有内脏止血、健脾胃、止热泻的功效[3-12]。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它的营养及活性成分做了初步的研究[13-21],证实蕨麻块根不仅营养成分齐全,而且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力及抗应激能力,具有抗疲劳、抗缺氧的作用,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的生长[22-27]。

蕨麻块根的形态主要有球状及棒状两种。根皮色泽为浅褐色、红褐色及黑褐色,含有较为丰富的鞣质,黑褐色的鞣质含量高。肉质白色,多数块根的横切面为年轮状,是异常维管束的形成及淀粉的充实造成的。球状块根呈圆球形、葫芦形,褐色,直径一般1~3 cm,由于其形态、口感好,商品率高;棒状蕨麻呈长棒状、纺锤状,深褐色,长4~6 cm,粗0.5~1.5 cm,形态、口感较差,商品率较低。研究人员对蕨麻生长萌发状况的观测以及对个别成分的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球状及棒状蕨麻块根成分存在一定差异。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不同形状蕨麻块根有效成分的含量,尤其是棒状蕨麻是否具有进一步开发藏药的前景,对球状及棒状蕨麻块根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蕨麻保健品及藏药的开发以及人工栽培等提供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及仪器

新鲜的球状及棒状蕨麻块根样本,于2013年4月采自青海省门源县境内,研磨粉碎后,在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生物化学分析测试部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

51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Waters)、AAA型氨基酸分析仪(美国Waters)、220-FS型原子吸收光谱仪(美国Varian)、Care-300型紫外分光光谱仪(美国Varian)等。

1.2测定方法

粗蛋白质含量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粗纤维含量采用索氏脂肪法测定,总糖含量采用兰-埃农法测定,多糖含量采用酒精提取法测定,鞣质含量采用高锰酸钾氧化法测定,维生素含量采用GB 7628-1996测定,氨基酸含量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矿质元素含量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锌采用GB-5009.14-1996中的方法测定,硒采用GB 12399-1996中的方法测定,其他项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

2结果与分析

对球状和棒状蕨麻块根的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纤维、总糖、淀粉、VC、VE、泛酸、总黄酮、鞣质、18种氨基酸以及各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见表1至表3。

用SPSS 17.0数据处理系统对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纤维、总糖、VC、VE、VK、泛酸、鞣质、总黄酮、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以及Zn、Ca、K、Fe、Mn、Sr、Mg、Se等的样本均值进行t检验,其P均大于0.05,说明各成分均值与其总体均值之间无系统误差,仅存在随机误差,上述检测结果是可信的。

球状蕨麻淀粉及多糖含量分别高出棒状蕨麻1.65和0.76个百分点,棒状蕨麻块根总黄酮、鞣质及粗纤维含量分别较球状的高出0.27、0.15和0.18个百分点,除淀粉、多糖含量外,其他成分如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纤维、总糖、VC、VE、泛酸、鞣质、总黄酮、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蛋氨酸等以及各种矿物质含量均是棒状明显高于球状,其他一些组分如甘氨酸、精氨酸、苏氨酸等则是球状高于棒状。

综合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表明,蕨麻各形状块根中营养成分丰富、齐全;球状蕨麻中多糖、淀粉含量较高,适口性好,口感较甜;棒状蕨麻中鞣质、粗纤维含量高,适口性较差,口感发涩。

3小结

我国古代药典《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珍宝图鉴》等中均有关于蕨麻全草入药的记载。蕨麻具有收敛止血、补血益气、生津利痰、保肝护肝的功效,可治腹泻、贫血及营养不良等症[28]。对藏药蕨麻不同形状块根有效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蕨麻不仅营养及活性成分丰富,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4,5,28],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肿瘤、性激素调节、抗氧化作用、抗心脑血管、改善肝功能、抗抑郁、抗缺氧等作用;鞣质具有收敛、止血、止泻、抑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降低血糖、抗溃疡、抗衰老、抗辐射、增强免疫能力等功效;VK具有止血的功效;硒能够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病,是部分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如镉、铅的天然解毒剂,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化学致癌功能等功能。其他营养成分如纤维素、VC、VE等同样具有不同的药用及保健功效。

球状蕨麻多糖、淀粉含量较高,适口性好,口感较甜,食用品质好,市场价位高,故应以食品开发为主;而棒状蕨麻中鞣质、粗纤维等含量较高,适口性较差,口感发涩,食用品质较差,市场价位低,但由于其中有效成分如总黄酮、鞣质等的含量较高,故作为药用材料加工开发更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彦芬,吴学明,高辉,等.青藏高原东北部鹅绒委陵菜资源及开发利用前景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3):193-196.

[2] 张瑞贤,邵丽苹,王敏,等.藏药蕨麻经济价值和民俗意义[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53-54.

[3] 陈惠清,张瑞贤,黄璐琦,等.藏药蕨麻的文献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5):311-312.

[4] 吴征麟.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 杨永昌.藏药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6] 倪志诚.西藏经济植物[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7] 郭鹏举.青海地道地产药材[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8]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藏药(第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9] 胡本祥,王西芳.蕨麻的生药鉴定[J].中药材,1989,12(8):17-18.

[10] 郭文场,李训德.人参果与鹅绒委陵菜[J].植物杂志,1997(5):18.

[11] 王晋,张坚,康胜利,等.青海产蕨麻营养成分的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1998,28(2):52-53.

[12] 田义杰.藏药蕨麻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4(7):537-538.

[13] 周劲松.利用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法对鹅绒委陵菜块根组织的化学元素分析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1(1):7-8.

[14] 汪宝琪,江敏.用三元络合荧光法测定蕨麻中锗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1994(3):101-102.

[15] 李宗仁,李军乔,马本双.收获时间对鹅绒委陵菜块根鞣质含量的影响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3(4):11-13.

[16] 马国良,李军乔,李炳发.干旱胁迫对克隆植物蕨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6-77.

[17] 李军乔.采收季节对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块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73-78.

[18] 韩志萍.青海蕨麻中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35-37.

[19] 杨桦,贾旭,易红.藏药蕨麻中多糖的含量测定研究[J].中草药,2001,32(1):29-31.

[20] 袁海龙,刘峰群,赵艳玲,等.蕨麻药材中刺梨苷含量的HPLC测定[J].中药材,2003,26(4):261-262.

[21] 陈炅然,王琴.蕨麻多糖的提取及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J]. 中国兽医科技,2004,34(4):59-62.

[22] 陈炅然,胡庭俊,程富胜,等.蕨麻多糖的免疫药理实验研究[J].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5,10(5):1-2.

[23] 陈炅然,胡庭俊,张瑞孝.蕨麻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2):14-16.

[24] 胡庭俊,陈炅然,程富胜.蕨麻多糖对小鼠血清中三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技,2005,35(8):653-656.

[25] 贾守宁,杨卉.蕨麻抗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5(1):37.

[26] 林娜,李建荣,杨滨,等.蕨麻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2):35-36.

[27] 陶元清,王忠东,蔡进芬,等.蕨麻对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02(32):19-20.

[28] 蔡美琴.医学营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用SPSS 17.0数据处理系统对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纤维、总糖、VC、VE、VK、泛酸、鞣质、总黄酮、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以及Zn、Ca、K、Fe、Mn、Sr、Mg、Se等的样本均值进行t检验,其P均大于0.05,说明各成分均值与其总体均值之间无系统误差,仅存在随机误差,上述检测结果是可信的。

球状蕨麻淀粉及多糖含量分别高出棒状蕨麻1.65和0.76个百分点,棒状蕨麻块根总黄酮、鞣质及粗纤维含量分别较球状的高出0.27、0.15和0.18个百分点,除淀粉、多糖含量外,其他成分如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纤维、总糖、VC、VE、泛酸、鞣质、总黄酮、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蛋氨酸等以及各种矿物质含量均是棒状明显高于球状,其他一些组分如甘氨酸、精氨酸、苏氨酸等则是球状高于棒状。

综合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表明,蕨麻各形状块根中营养成分丰富、齐全;球状蕨麻中多糖、淀粉含量较高,适口性好,口感较甜;棒状蕨麻中鞣质、粗纤维含量高,适口性较差,口感发涩。

3小结

我国古代药典《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珍宝图鉴》等中均有关于蕨麻全草入药的记载。蕨麻具有收敛止血、补血益气、生津利痰、保肝护肝的功效,可治腹泻、贫血及营养不良等症[28]。对藏药蕨麻不同形状块根有效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蕨麻不仅营养及活性成分丰富,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4,5,28],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肿瘤、性激素调节、抗氧化作用、抗心脑血管、改善肝功能、抗抑郁、抗缺氧等作用;鞣质具有收敛、止血、止泻、抑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降低血糖、抗溃疡、抗衰老、抗辐射、增强免疫能力等功效;VK具有止血的功效;硒能够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病,是部分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如镉、铅的天然解毒剂,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化学致癌功能等功能。其他营养成分如纤维素、VC、VE等同样具有不同的药用及保健功效。

球状蕨麻多糖、淀粉含量较高,适口性好,口感较甜,食用品质好,市场价位高,故应以食品开发为主;而棒状蕨麻中鞣质、粗纤维等含量较高,适口性较差,口感发涩,食用品质较差,市场价位低,但由于其中有效成分如总黄酮、鞣质等的含量较高,故作为药用材料加工开发更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彦芬,吴学明,高辉,等.青藏高原东北部鹅绒委陵菜资源及开发利用前景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3):193-196.

[2] 张瑞贤,邵丽苹,王敏,等.藏药蕨麻经济价值和民俗意义[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53-54.

[3] 陈惠清,张瑞贤,黄璐琦,等.藏药蕨麻的文献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5):311-312.

[4] 吴征麟.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 杨永昌.藏药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6] 倪志诚.西藏经济植物[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7] 郭鹏举.青海地道地产药材[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8]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藏药(第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9] 胡本祥,王西芳.蕨麻的生药鉴定[J].中药材,1989,12(8):17-18.

[10] 郭文场,李训德.人参果与鹅绒委陵菜[J].植物杂志,1997(5):18.

[11] 王晋,张坚,康胜利,等.青海产蕨麻营养成分的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1998,28(2):52-53.

[12] 田义杰.藏药蕨麻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4(7):537-538.

[13] 周劲松.利用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法对鹅绒委陵菜块根组织的化学元素分析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1(1):7-8.

[14] 汪宝琪,江敏.用三元络合荧光法测定蕨麻中锗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1994(3):101-102.

[15] 李宗仁,李军乔,马本双.收获时间对鹅绒委陵菜块根鞣质含量的影响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3(4):11-13.

[16] 马国良,李军乔,李炳发.干旱胁迫对克隆植物蕨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6-77.

[17] 李军乔.采收季节对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块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73-78.

[18] 韩志萍.青海蕨麻中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35-37.

[19] 杨桦,贾旭,易红.藏药蕨麻中多糖的含量测定研究[J].中草药,2001,32(1):29-31.

[20] 袁海龙,刘峰群,赵艳玲,等.蕨麻药材中刺梨苷含量的HPLC测定[J].中药材,2003,26(4):261-262.

[21] 陈炅然,王琴.蕨麻多糖的提取及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J]. 中国兽医科技,2004,34(4):59-62.

[22] 陈炅然,胡庭俊,程富胜,等.蕨麻多糖的免疫药理实验研究[J].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5,10(5):1-2.

[23] 陈炅然,胡庭俊,张瑞孝.蕨麻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2):14-16.

[24] 胡庭俊,陈炅然,程富胜.蕨麻多糖对小鼠血清中三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技,2005,35(8):653-656.

[25] 贾守宁,杨卉.蕨麻抗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5(1):37.

[26] 林娜,李建荣,杨滨,等.蕨麻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2):35-36.

[27] 陶元清,王忠东,蔡进芬,等.蕨麻对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02(32):19-20.

[28] 蔡美琴.医学营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用SPSS 17.0数据处理系统对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纤维、总糖、VC、VE、VK、泛酸、鞣质、总黄酮、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组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精氨酸、苏氨酸、色氨酸、半胱氨酸以及Zn、Ca、K、Fe、Mn、Sr、Mg、Se等的样本均值进行t检验,其P均大于0.05,说明各成分均值与其总体均值之间无系统误差,仅存在随机误差,上述检测结果是可信的。

球状蕨麻淀粉及多糖含量分别高出棒状蕨麻1.65和0.76个百分点,棒状蕨麻块根总黄酮、鞣质及粗纤维含量分别较球状的高出0.27、0.15和0.18个百分点,除淀粉、多糖含量外,其他成分如灰分、粗脂肪、粗蛋白质、粗纤维、总糖、VC、VE、泛酸、鞣质、总黄酮、天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脯氨酸、酪氨酸、缬氨酸、蛋氨酸等以及各种矿物质含量均是棒状明显高于球状,其他一些组分如甘氨酸、精氨酸、苏氨酸等则是球状高于棒状。

综合试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表明,蕨麻各形状块根中营养成分丰富、齐全;球状蕨麻中多糖、淀粉含量较高,适口性好,口感较甜;棒状蕨麻中鞣质、粗纤维含量高,适口性较差,口感发涩。

3小结

我国古代药典《四部医典》、《月王药诊》、《珍宝图鉴》等中均有关于蕨麻全草入药的记载。蕨麻具有收敛止血、补血益气、生津利痰、保肝护肝的功效,可治腹泻、贫血及营养不良等症[28]。对藏药蕨麻不同形状块根有效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蕨麻不仅营养及活性成分丰富,而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4,5,28],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主要包括抗肿瘤、性激素调节、抗氧化作用、抗心脑血管、改善肝功能、抗抑郁、抗缺氧等作用;鞣质具有收敛、止血、止泻、抑菌、抗病毒、抗肿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病毒、降低血糖、抗溃疡、抗衰老、抗辐射、增强免疫能力等功效;VK具有止血的功效;硒能够抗衰老、预防心血管病,是部分有毒的重金属元素如镉、铅的天然解毒剂,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力,具有抗化学致癌功能等功能。其他营养成分如纤维素、VC、VE等同样具有不同的药用及保健功效。

球状蕨麻多糖、淀粉含量较高,适口性好,口感较甜,食用品质好,市场价位高,故应以食品开发为主;而棒状蕨麻中鞣质、粗纤维等含量较高,适口性较差,口感发涩,食用品质较差,市场价位低,但由于其中有效成分如总黄酮、鞣质等的含量较高,故作为药用材料加工开发更有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彦芬,吴学明,高辉,等.青藏高原东北部鹅绒委陵菜资源及开发利用前景的研究[J].西北农业学报,2006,15(3):193-196.

[2] 张瑞贤,邵丽苹,王敏,等.藏药蕨麻经济价值和民俗意义[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0,7(6):53-54.

[3] 陈惠清,张瑞贤,黄璐琦,等.藏药蕨麻的文献考察[J].中国中药杂志,2000,25(5):311-312.

[4] 吴征麟.新华本草纲要(第三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5] 杨永昌.藏药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

[6] 倪志诚.西藏经济植物[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

[7] 郭鹏举.青海地道地产药材[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8] 青海省药品检验所,青海省藏医药研究所.中国藏药(第一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9] 胡本祥,王西芳.蕨麻的生药鉴定[J].中药材,1989,12(8):17-18.

[10] 郭文场,李训德.人参果与鹅绒委陵菜[J].植物杂志,1997(5):18.

[11] 王晋,张坚,康胜利,等.青海产蕨麻营养成分的研究[J].青海医药杂志,1998,28(2):52-53.

[12] 田义杰.藏药蕨麻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分析[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4(7):537-538.

[13] 周劲松.利用X-射线能谱微区分析法对鹅绒委陵菜块根组织的化学元素分析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21(1):7-8.

[14] 汪宝琪,江敏.用三元络合荧光法测定蕨麻中锗的含量[J].西北药学杂志,1994(3):101-102.

[15] 李宗仁,李军乔,马本双.收获时间对鹅绒委陵菜块根鞣质含量的影响研究[J].陕西林业科技,2003(4):11-13.

[16] 马国良,李军乔,李炳发.干旱胁迫对克隆植物蕨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76-77.

[17] 李军乔.采收季节对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 L.)块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73-78.

[18] 韩志萍.青海蕨麻中类黄酮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性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6,27(1):35-37.

[19] 杨桦,贾旭,易红.藏药蕨麻中多糖的含量测定研究[J].中草药,2001,32(1):29-31.

[20] 袁海龙,刘峰群,赵艳玲,等.蕨麻药材中刺梨苷含量的HPLC测定[J].中药材,2003,26(4):261-262.

[21] 陈炅然,王琴.蕨麻多糖的提取及其清除自由基的作用[J]. 中国兽医科技,2004,34(4):59-62.

[22] 陈炅然,胡庭俊,程富胜,等.蕨麻多糖的免疫药理实验研究[J]. 兽药与饲料添加剂,2005,10(5):1-2.

[23] 陈炅然,胡庭俊,张瑞孝.蕨麻多糖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兽医医药杂志,2005(2):14-16.

[24] 胡庭俊,陈炅然,程富胜.蕨麻多糖对小鼠血清中三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兽医科技,2005,35(8):653-656.

[25] 贾守宁,杨卉.蕨麻抗缺氧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9,5(1):37.

[26] 林娜,李建荣,杨滨,等.蕨麻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2):35-36.

[27] 陶元清,王忠东,蔡进芬,等.蕨麻对小鼠抗应激能力的影响[J].青海医药杂志,2002(32):19-20.

[28] 蔡美琴.医学营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有效成分
不同栽培密度对柴胡生长的影响
基于数据挖掘的利水功效中药药性与有效成分关联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