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堵住舌尖腐败

2014-09-09王溱

商周刊 2014年12期
关键词:公款消费招待费餐费

王溱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公款吃喝现象确实少了。过去有事无事,都要吃上一顿,喝上一场。现在不行了,也不敢了,一旦被举报查实,批评教育是小事,丢了乌纱帽那可是绝对不划算的买卖!

公费饭局是否销声匿迹了?当然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几十年的习惯一下子改过来,难。禁令是出台了,但不是无缝钢板。许多地方都留有“口子”:正常的接待还容许存在,但规定了餐费的标准,陪餐人员数量,以及烟酒的档次等。

中国人有好客的习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一“乐”,必定缺不了推杯换盏,杯觥交绪。其实,礼节性的宴请是人之常情,也是礼数,国际间交往也少不了珍馐美馔。

然而,令国人极为反感和愤怒的显然不是这种意义上的吃喝,而是那些演变为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的奢侈:拿着公款任意挥霍。华润老总宋林,一顿饭上百万,有点儿责任感的人哪个看着不心痛,不感到愤慨?凭什么,就因为大权在握?

“八项规定”出台,动了真格,老百姓欢迎,拍手叫好,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也举双手赞成。其实,许多领导干部并非想象的那样,见了酒就挪不动腿,有理由无理由找借口过过嘴瘾。经常是无奈,来了客人不请,怕被人指着脊梁骨骂,来了领导不陪,担心领导不高兴,事后找茬,穿小鞋。现在有了尚方宝剑,正好可以趁机“解脱”,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护赞成“八项规定”。一些人嘴上不敢公开说,心里十分不满。禁令,堵住了他们的馋嘴,断了他们肆意享受的退路,但他们心不甘,于是“隐形”公款吃喝悄然而现,也就并不奇怪了。

其实“隐形”不“隐形”,并不重要,问题的关键是这些变换了场所、地点、形式的吃喝,依旧是公款埋单。表面看,星级宾馆,大酒店,甚至会所里公款消费不见踪影,似乎治理颇有成效。但一些单位的费用支出却一点没减少,只不过是换了名堂。原本的招待费变成了会议费,原来用于支付宾馆的餐费,改成了内部食堂的伙食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些人在对付上级政策规定方面的“才能”,确实令人刮目相看,其智商远远超出一般正常人。

敢于心存侥幸,顶风而上,而且游刃有余,不露破绽,说白了,还是财务规定里有空可钻。不管采取什么办法,手段,如果不能报销,不能下账,嘴再馋,心再贪,哪个也不会舍得掏自己的腰包。公款消费,这是屡禁不止的根源,要彻底堵住舌尖上的腐败,不在报销制度上有一套科学完善严谨的办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办法虽然出台了不少,但比来比去,比较管用的还是“公开”。每年吃了多少,喝了多少,吃了些什么,喝了些什么,哪些人吃的、陪的?敢不敢让众人知道?全社会公开,面太大,不一定切合实际,本单位或者一定范围内可不可以?习近平在上海宴请第四次峰会的各国贵宾的菜谱,被媒体详细披露,老百姓人人可以看到。李克强到基层视察,吃的套餐,价目都一目了然。反观我们有些单位,尽管也公开了所谓的“三公”,但都是一笔笼统账,有的甚至打了埋伏。表面看招待费并不超标,实际上在没公开的会议费里,或其他名目的费用里,鱼目混珠,早就消化了。我们常拿国外发达国家作对比,事实上人家在这方面确实做得严谨,稍有瑕疵,必定被抓。媒体多次报道过,一些国外高官,就因为多花了几百块甚至几十块招待费,就引咎辞职。关键是监督机制健全,而监督机制的重要环节,是公开。没有公开,就难以监督。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点。

杜绝公款吃喝是长期任务。历史上,很难有哪项规定出台,短时间内落实到位。即便有,也是暂时现象。何况,吃喝之风涉及的面相当宽泛,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势必要“高压”之下,循序渐进。而堵住报销制度的漏洞,或许应该成为“渐进”过程中的重中之重。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款消费招待费餐费
出国小费怎么给
看清“反腐败影响经济发展论”的根本错误
央企业务招待费徐合治理研究
对目前企业业务招待费规范化管理的分析
企业业务招待费的控制措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