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视“人情腐败”

2014-09-06徐贲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48期
关键词:婚丧喜庆异类合群

徐贲

中央巡视组第二轮巡视发现,利用节庆及婚丧嫁娶收受礼金的问题仍在许多地区和单位存在。自中央八项规定发布,至今年9月30日,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6万多个,其中 “大操大办婚丧喜庆”、“收送节礼”的案发率排名第四,5000余名干部因此被处理。

据称,造成这种腐败的两个主要原因是,第一,违规办宴的干部“多半手握要权”,第二,“参加宴者往往怀揣目的”,利用节假或婚丧喜庆来贿赂干部。

这样的分析固然不错,但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许多并非“怀揣目的”的人们在这种节骨眼上,也是不能不送礼的,这要从群体心理学上研究。

一个人因为大家送礼,所以觉得自己也不得不这么做,这是一种随众行为。以色列著名的心理学家本济夫在《情绪的微妙》一书中指出,“随众”是相对于“异类”而言的。这两种不同行为的心理因素各异,造成的情绪效应也不相同。

人在群体中随众,寻求和获得的是与他人亲近、安全、放松的合群感觉,随众符合人的自然情绪趋势。而人在群体中有“异常”行为,成为“异类”,就会在心理上承受焦虑、惊慌、恐惧,乃至于揣揣不安,惶惶不可终日。随众比不随众要容易得多。独立行为不仅要求在理智上有所独立判断,而且要在情绪和心理上能克服本能的不合群焦虑。

人天生就是群体动物,不可能总是独来独往或事事特立独行,正如本济夫所说,“人在群,这是对人的情绪生活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作为群体的一员,人在群体中需要与其他成员有相似性,否则便不能“合群”,甚至被排斥在外。本济夫把人所在的“群”分成两种,一种是“交往群体”,另一种是“参照群体”。送礼行为在这两种群体中的作用和情绪因素是不同的。

每个人都会属于某些“交往群体”,“交往群体是由那些我们经常有社会联系,也就是我们在交往中比较亲近的人们构成的”。礼物是一种维系人际亲近关系的情谊纽带和链接。法国社会学家莫斯在他的经典著作《礼物》中指出,礼物是一种受义务制约的交换关系,“从理论上说礼物是自愿的,但实际上是按照义务来赠与和回礼的。”这种交换模式的三个阶段(或因素)是“送礼”、“收礼”和“回礼”。礼物交换仅仅在表面上是自愿和无偿的。其实必然带有具约束性的义务。礼物关系的潜规则是受赠礼物者必须回礼。这种关系是在相对平等的人际关系中进行和维持的。

“参照群体”与“交往群体”不同,它是由“等级关系”构成的。“参照群体”严格规定我们对什么人该保持什么态度,在行为上该遵守什么规范或规则,更为重要的是,“参照群体是那个我们想要加入的群体”。因此。参照群体中的礼物关系与交往群体中完全不同。在平等人际关系中的礼物交往是一种约束性的义务,而在参照群体中,礼物则成为在上者对在下者的一种强迫和强制性的要求 ,最典型的表述就是“进贡”。

“人情腐败”主要发生在“参照群体”里:人处于严格的等级关系结构里,收礼的是“手握要权”的人物,送礼的是他的下属或有求于他的人们。有的人送礼是想利用他,分享他所代表的那种特殊利益,通过他加入到他代表的那个特殊参照群体里去,成为那个“圈子”里的人。还有的人就算不是为了利用他或接近他那个圈子,也还得送礼,因为别人都送,唯独你不送,你的异类行为就会被记在账上,日后自有你的好瞧。由此而带来的压力、焦虑、害怕是绝大多数人难以在心理情绪上承受的。

在相对平等的交际群体中,人们处在多种礼物关系之中,并不都是情愿的。人们经常并不真的是情愿送礼,送礼是因为“没有办法”。这种没有办法只是情面上的事。但是,在等级分明的参照群体里,送礼是一件因为要避免害怕、焦虑、危险感才没有办法不做的事情。

本济夫指出,“我们在参照群体的地位可能发生重大的变化,相比之下,我们在交际群体里的地位是比较稳定和安全的”。也就是说,你在与权力人物的关系中,他期待你送礼,你如果不送,那就可能有远比在普通人际关系中严重得多的后果。在一个几乎处处能感觉到权力影响的生活状态下,普通人凭生活经验就能充分明白这个由心理学家说出的道理。

所以治理“人情腐败”,關键要人摆脱权力的阴影。

猜你喜欢

婚丧喜庆异类合群
关于新形势下基层干部员工操办婚丧喜庆的思考
坚持做自己就是不合群?
莫在“合群”中寻找存在感
不合群
漫画
违规操办婚丧喜庆事宜问题答疑
怎样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才不算违规
企鹅里的异类
毛毛虫中的异类
鱼中的异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