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泡沫时代的日本对外投资的警示

2014-09-06陈言

中国新闻周刊 2014年48期
关键词:三菱泡沫城堡

陈言

5月14日,日本东京。日本在这十几年中发展速度比不上韩国、德国,政治亦进入动荡时期,这些该是数年泡沫为其留下的永久遗憾。

环城的东京山手线,所圈起来的面积大致相当于北京的三环。山手线上有一个高架轻轨,电车每60分钟绕山手线走一圈,三十年前这样,现在也依然未变。

长34.5公里的山手线,圈外的住户与圈内的住户还有着很大的区别,圈内的应算是城里,外边的就是郊区了。随着东京的不断扩大,如今相当于北京四环的东京7环以内,都已经变成实实在在的城里了,但住在山手线内的人,还是认为出了这个圈,在居住的位置上就差了很多。

“山手线内的土地价格,全加起来能买下整个美国。”1989年,记者刚刚到东京留学的时候,邻居这样说。那时住在目白,宿舍的斜对面是田中角荣的豪宅,从宿舍走到目白车站,途中经过在过去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的学习院大学。那年,学校里的一位女学生纪子,正在和天皇的次子谈恋爱,去车站的路上,遇到纪子经过这里的时候,不断有人停下脚步,高声喊她的名字。纪子有些腼腆地从人们前面走过,并未见有警卫守在身边,也未见媒体、热情的居民围着她。那时最深的印象就是,山手线哪怕是这么一个小站,竟然会有这样的名人、大学存在。至于能买下美国是什么概念,却一点感觉也没有。

现在山手线也还是山手线,电车60分钟一分不多一分不少地跑着。沿线的车站集中了越来越多各种百货公司、最现代办公大楼。可现在的山手线内的土地全加起来,估计连十分之一的美国也买不下来。明明一块越来越好的土地,其价格却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在经济泡沫时代,膨胀出来的泡沫,不是虚胖一个词就能说清的。当泡沫破滅的时候,留下的是二十多年的失落,而且走出失落非常的困难。

购买国外土地狂潮

泡沫会让人变得非常的勤奋。每个勤奋的人在泡沫时代多多少少能斩获一些经济上的成果。

上世纪80年代末,在东京最便利的挣钱方式就是替人排队,不但光明磊落,而且效益特别好。在日本泡沫时代,只要给一个想买房、买法国葡萄酒的人彻夜排过一次队,以后会不断有人把明信片寄到家中,或者直接打电话过来,问下一次排队能否帮忙,价格是多少等等。那时没有电子邮箱,更没有短信,都靠这样的方式和愿意彻夜排队的人联系。

动辄数千万、甚至上亿日元的房子,刚买下来没几个月就涨价,哪怕涨5%,那排一夜的2万日元佣金,早就可以忽略不计。

1984年,日本企业在土地方面的投资为4150亿日元,到了1990年,已经达到13万零170亿日元,6年上涨了30倍。

笔者刚到日本的时候,正好遇上泡沫高潮。记得当时报纸总是说,最近六年企业在土地上的投资已经达到42万亿日元,当年日本国家一年的税收也就这个规模——相当于国家的全部税收都投到土地上去了。个人的投资也非常旺盛,雇人排队买房子的,雇主都是个人。如今,再看看相关的统计,企业在土地方面的投资余额为10万亿日元。30万亿日元消失了。

日本国土面积的相对窄小,其国土开发又主要集中到了东京、大阪等几个巨大城市上,很快就开发殆尽了。企业又特别有钱,用在日本成功的经验去国外开发,自然成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

三菱地所选择的是美国具有象征意义的“洛克菲勒中心”。1989年,该公司用2200亿日元买下了洛克菲勒中心,成为轰动一时的重要新闻。

日本最为著名的CBD区,确切地说,就是“三菱村”。三菱银行、三菱商事、三菱材料、三菱重工等等冠有三菱的企业总部,大都设在这里。

这起并购之后,在房地产方面,日本“好事连连”。1990年索尼公司买下了美国哥伦比亚影视公司(3700亿日元),1991年松下花61亿美元购买美国MCA娱乐集团的股票。任天堂则在1992年向西雅图水手队出资1000亿日元。

日本钢铁业在美国碰壁

人们知道较多的是日本房地产对外投资的风起云涌及最后非常惨淡的结果,但有太多的日本企业其实像松下那样,是通过入股、并购的方式,投资了国外的产业,但多数这样的产业都很不成功。

11月25日,几家钢铁公司高管出版了一本《日本钢铁业的光辉与黯淡》一书。原神户制钢公司副总裁森脇亚人回忆说,“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的很多钢铁技术虽然来自美国等国家,但在质量上已经有不少产品开始超越美国。70及80年代是日本与美国在钢铁方面摩擦最多的时候,也是日本产品全面超越美国的时期。”日美钢铁战争渐渐地取代了日美纺织品战争,成为国家之间的最重要的话题,外交交涉的重点。

到90年代日元迅速上升,美国钢铁业日益缺少创新,在技术上开始大大落后于日本。“我们开始去美国投资,并购了一些美国的工厂。”在日本钢管公司任董事的男泽一郎说。和购买美国的洛克希勒中心不同,日本企业在技术上对美国有绝对的优势,通过向美国出口日本技术应该能够改变美国钢铁业因为垄断、僵化的劳资制度带来的技术发展停滞这个问题。

但是不论是新日铁、住友金属还是日本钢管,日本企业对美国的投资最后都在几年后草草收场。

日本不能带大量的工人去美国炼钢,需要把日本技术转让给美国,但他们很快发现日本技术并不能在美国生根,美国工会的条块分割,造成的各个工序间工人的交流非常困难,上下工序的不配合是美国工业落后于日本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企业无法改变这种制度,只能望洋兴叹。

靠从国外进口原料燃料,经过一定的配方后,为高炉提供稳定的炼钢材料,这在日本是个常识;到了美国,则需要使用当地的原料,结果原材料不稳定,同样的技术在日本可行,但到了美国很难推行下去。

有了技术,并不一定代表这种技术能在其他国家普及。并购的美国钢铁厂,最后不得不放弃。数百亿日元在这轮并购中打了水漂。文化制度的不同,是企业并购失败的很大一个原因。

不到十年,城堡就卖掉了

80年代的日本,日元还在不断地升值。“世界工业品的一半产自日本。”在大学里听课,不断有教授这样谈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

那时整个日本给人的感觉是都没有在投资生产能力,企业更多地是在投资土地。很多外来语直接进入到了日语中,如英文的“土地溢价”在日文中就直接用的英文原文。后来才知道,它的意思是,土地买了以后是不必去建工厂的,放上一段时间就能涨价,建了工厂反而不好出手。

去法国等地买城堡的日本人也特别的多。当时在山手线内买一栋二层小楼的钱,完全可以在法国买一个城堡。推销城堡的广告也在日本一天天地多了起来。报纸上也会时不时地报道一些购买了英国或者是法国城堡的日本个人或企业的消息。文章并不长,但非常吸引人。

很多日本个人就是用“土地溢价”的概念去买的城堡。他们购买的目的并不是对城堡的修缮、文物的保护,城堡内也常发生重要家具被盗(其实是被城堡的购买者卖了出去)等事件。以至于没多久,就传来在国外购买城堡的日本人被逮捕的消息,

他们眼里只有房地产,一切以盈利为目的,一心等待涨价,又没文化等等,是海外当地人对日本土地绅士的最大印象。在日本以外的地方,穿着一身名牌的日本绅士,忽然像当时的艾滋病一样,谈及色变。他们中间太多的人甚至被称之为“艾滋绅士”。

11月19日,东京,日本银行总部。轰轰烈烈地去国外投资房地产,去并购企业,结果未出十年,日本便宣告泡沫崩溃。

不到十年,那些被称为艾滋绅士的日本人,又纷纷出让了城堡。因为他们在日本国内的房地产生意变得十分惨淡,不得不先出手那些在国外购买的土地、城堡。

三菱所购买的洛克菲勒中心,很快便以购买时的半价,重新出售给了美国公司。至于松下、任天堂曾经的海外投资,因为投资记录实在不好看,甚至在其企业经营史里已经找不到相关的记述了。索尼在哥伦比亚影视公司上的投资虽小有收益,但远不足以填补今天索尼公司的亏损。

 泡沫驱动下的投资只会失败

日本去国外投资的冲动主要来自汇率及股市的影响。

1985年1月1日前后,1美元兑换260日元,到了1988年1月1日前后,已经上升到了120日元。1985年的广场协议让日元汇率开始大幅提升。按这个速度提升下去的話,在日本国内做工业几乎没有盈利的可能。纯工业上的技术革新、经营革新赶不上汇率变化速度。企业需要大量去国外并购,在国外从事生产。

股价的提升让企业变得非常有钱。看看日本的股价,在1975年到1985年用十年时间勉强翻了一番,但日元升值后,股价迅速蹿升,1985年到1989年平均股价翻了两番(4倍)。企业手里忽然资金富余后,能尽快做的是买地,土地基本买完后,便去并购国外企业。

“并购时是有盈利目的的,但也为了帮助美国恢复其钢铁生产能力。”男泽说。此外,还带着希望改善日美关系等等一定的公益目的,促成了日本企业的对外并购。但要扭转美国失落产业,并不是仅几家日本企业就能做到的。

轰轰烈烈地去国外投资房地产,去并购企业,结果未出十年,日本便宣告泡沫崩溃。1993年日本走到了经济发展的最高峰,没人会想到,在其后日本经济下滑持续了二十余年。日本称之为“失落的二十年”。

“日本第一”的名声曾几何时已销声匿迹,“艾滋绅士”“经济动物”等对日本的批评在高涨一段后,也渐渐消失。企业对国际化(现在改称全球化了)已噤若寒蝉,日本在这十几年、二十年中发展速度比不上韩国、德国,政治亦进入动荡时期,这些都该是数年的泡沫为日本留下的永久遗憾。

猜你喜欢

三菱泡沫城堡
废弃的泡沫盒
有趣的泡沫小实验
泡沫轴使用有门道
魔逗城堡
一扫沉寂
三菱重工或将再次放弃豪华邮轮建造业务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
大城堡
魔逗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