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人员安全行为分析与对策

2014-09-06李慧玲田哲涛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4年4期
关键词:违章节律行车

李慧玲,田哲涛

(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铁道运输系,天津 300241)

1 问题的提出

行车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容易产生不安全因素的环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过程中大部分不安全现象都发生在行车工作中[1]。因此,保证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的重点是保证行车安全,从容易使行车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入手,分析导致行车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人员包括行车调度员、车站值班员、站务员等,其中行车调度人员、车站值班员等关键岗位的作业人员是整个地铁安全、迅速、准时的关键,其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到地铁运营安全[2]。

不安全行为是指可能导致超出人们接受程度或不良影响的行为,即可能造成事故的人为错误[3]。例如,车站值班员错误办理接车进路,可能导致进站列车与停留列车相撞;列车司机冒进信号,可能导致列车追尾;线路临时施工时,行车调度员漏发调度命令,可能导致施工人员伤亡等。国内外大量事故统计表明,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发生的事故,属于人为原因的占70%~80%[4]。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事故的发生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然而,受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人的行为状态和技能发挥会有较大的起伏,仅靠严格的作业过程管理、员工绩效考核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难以有效地解决安全问题。

为了查找导致不安全行为的根本原因,以某轻轨运营公司为例,对其关键岗位行车人员进行了安全调查,调查主要从安全管理制度和职工素质2个方面进行,通过对安全管理制度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到现行管理制度在安全行车中的作用;通过对行车人员的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的调查分析,可以找出引发违章或事故的主要原因,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减少违章、杜绝事故的发生。

2 行车人员安全行为调查及分析

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安全调查中,选取行车关键岗位的126名行车调度人员和车站值班员,围绕安全管理制度的作用和引起违章、事故的原因设计问卷,进行职工认可度调查。“认可度”是指群体内的每个成员对外界的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通常有共同的认识与评价的程度。在调查结果的分析中,对于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职工,对选题表示认可,而选择其余选项对选题表示不认可,并根据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找出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

2.1 管理制度及业务素质分析

2.1.1 管理制度分析

管理制度是安全工作的基础,通过对管理制度的调查分析可以判断现行管理制度是否可以保证行车安全。针对现行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以及行车人员对现行管理制度的认可程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在“现行的管理制度为确保安全提供了可能”的选题中,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75.4%;在选题“我可以接受现行的管理方法”的中,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72.3%。因此,可以得出该公司的现行管理制度得到了职工的认可,为行车作业的安全奠定了制度基础。

表1 行车人员对管理制度的评价

2.1.2 业务素质分析

国内外许多城市轨道交通事故的发生,与行车人员不熟悉非正常行车的作业要求,不熟悉行车工作的规章有直接关系[5]。行车人员的业务素质决定了行车工作的安全,通过分析职工业务素质状况,可以判断行车安全是否得到根本保证。因此,针对应该具备的业务素质,对行车人员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知,行车人员对作业过程和行车工作的规章非常熟悉,在“我掌握工作过程的所有环节和要求”选题中,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96%,在“我熟悉行车工作相关的规章”的选题中,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91.3%。由此可知,行车人员业务素质达到了行车作业安全的要求。

综上所述,现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能够满足行车工作要求,可以对行车安全起到基础保障作用。行车人员的业务素质普遍较高,掌握行车作业过程及办理方法,熟悉规章,行车安全能够得到基本保证。

2.2 容易导致违章或事故的原因分析

对以往事故的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行车事故都是由作业人员违章引起的。通过对行车人员违章行为的分析,可以得出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有效避免事故发生。因此,针对容易导致行车人员违章的因素,从行车人员的工作强度、认知能力、安全心理等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可能导致行车人员产生违章的主要原因。

2.2.1 工作强度

行车人员的工作强度太大或身体状况不良,在工作中就会产生生理、心理的疲劳,从而精力不集中,给安全行车带来隐患。针对这2个方面的调查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对于选题“工作强度太大,导致违章或事故的发生”的评价,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19%,说明目前工作强度在职工可承受范围之内,不会对行车安全造成影响;对于选题“身体健康原因导致违章或事故的发生”的评价,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26.2%,说明由于身体健康导致违章的原因不是很大。由此可见,现行的工作强度在职工可承受范围之内,职工的身体状况可以适应行车工作的要求。

表2 行车人员对自身业务素质的评价

表3 行车人员对工作强度及身体状况的评价

2.2.2 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发展的动力、发展方向及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它是人们成功完成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知觉、记忆、注意、思维和想象的能力都被认为是认知能力。在行车工作方面,认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信号的识别、道岔位置的判断、前方进路的确认等诸多方面都需要依靠认知能力。可以说行车人员没有正常的认知能力,就没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安全。针对行车工作中认知能力的主要方面,对行车人员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可知,在选题“认知或记忆错误,导致违章或事故的发生”中,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50.8%,选择不符合的占23.8%,说明因为错误的认知导致违章占很大比例。在选题“情感或情绪不佳降低注意力,导致违章或事故的发生”中,选择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41.3%,选择不符合的占32.5%,说明因为情感或情绪原因导致违章或事故的比例较大。

2.2.3 安全心理

良好的安全心理可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安全效果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而人的心理活动失常则会导致行车工作的不稳定。针对安全心理的主要方面,对行车人员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如表5所示。

在表5中,对于选题“行车工作中紧张心理,导致违章或事故的发生”,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57.1%,说明行车工作中由于非正常行车,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原因导致的紧张心理容易造成违章或事故。对于选题“侥幸或麻痹心理,导致违章或事故的发生”,选择完全符合和比较符合的占65.9%,说明行车人员安全意识不够强,作业中存在侥幸或麻痹心理。

表4 行车人员对认知能力的评价

表5 行车人员对违章或事故心理的评价

从以上分析可知,行车人员对于因认知或记忆错误、情感或情绪不佳而降低注意力,以及存在紧张、侥幸或麻痹心理的原因,导致违章或事故发生的认可度较高。可见,这些安全心理的原因是引发违章或事故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分析,从安全心理学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杜绝或减少不利于安全的心理状态。

3 行车人员安全心理学分析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可以提高行车人员的安全心理和行为的稳定性,确保行车作业的安全。因此,保证行车人员安全心理的关键在于运用安全心理学知识,采取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对容易产生和重复不安全行为的人,给予积极的心理调节,以提高行车人员的心理素质。

3.1 培养行车人员的安全心理

城市轨道交通行车人员不仅应具有较高的劳动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安全心理,这样才能中建立安全生产理念和岗位责任意识,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减少违章作业,杜绝事故发生。培养企业的管理者和生产一线行车人员的安全心理可以通过以下途径。首先,培养行车人员的安全意识,如悬挂醒目的安全标识,组织观看事故录相,开展现场安全问答、安全知识竞赛等;其次,在做好生产技术培训的同时,对行车人员也进行安全心理学基础知识培训,通过对行车人员安全思想和事故教训的教育,培养行车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用企业文化凝聚职工的安全心理,不断夯实企业安全生产的基础,把这些工作做到最合理、最可靠。最后,运用行政手段,制定奖惩措施,对职工的安全行为进行定期考核,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

3.2 利用科学手段调节心理状态

在社会生活中,行车人员难免会遇到不顺心的事,如果能及时倾吐苦衷,发泄情绪,苦恼郁闷的情绪就会逐渐消失,否则坏情绪导致的心理波动会成为行车事故的隐患。因此,城市轨道交通公司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室,调节职工的心理,通过心理疏导,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宣泄出去,达到摆脱苦恼,恢复心理平衡的效果。

此外,应采取因人而异的方法对行车人员的心理进行调节,与职工的岗位和性格特点联系在一起,充分考虑职工的作业环境、家庭生活方式和不同的季节,这样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总之,调整职工心态的目的,就是把对人的心理引导引入到安全管理之中,使行车人员以一种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投身于工作中。

3.3 按照生物节律理论建立行车人员安全档案

在自然界里,各种生物机体内的功能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和运动规律周而复始地发生与变化,这种现象就称为生物节律。19世纪60年代初期,研究人员发现,人体内的各种生物活动都有一定的周期[6]。对人影响最大的有3个因素,分别为体力、情绪和智力,任何人自出生之日起,其体力、情绪和智力就分别以23d、28d、33d 的周期呈现正弦往复运动。在每一个周期内分别经过高潮期、临界期和低潮期,生物节律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生物节律曲线图

在图1中,处于横轴以上的日期为“高潮期”,处于这段时期中的人反应敏捷、精力充沛、记忆力好、办事效率较高;处于横轴以下的时期为“低潮期”,处于这段时期中的人判断迟钝、精神萎靡、身体易疲倦、做事拖沓[7]; 曲线与横轴的交点表示二者的转换日,称为“临界期”,这一时期生理及心理状态变化剧烈,三节律最不稳定,具体人体特征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在人体生物节律的高峰期,是生理状态较好的时期,人的头脑清醒、精力充沛,对于行车安全也较有保障;而在低谷期和临界期,生理状态欠佳,行车人员反应迟缓、情绪不稳定。因此,可以结合人体生物节律理论,根据行车人员的个人特征,逐步建立起行车人员的个人安全档案。在安排岗位时,将不同生物节律的行车人员安排在同一班组的相关岗位,在行车作业中,抓好互控工作,保证行车安全。

表6 人体生物节律表现出的人体机能特征

4 结束语

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安全管理,可以分为对人和物2大类的管理。在传统的安全管理中,往往仅侧重于人、机器及环境等因素对行车安全的直接影响,疏于对人的心理因素关注[8]。通过调查分析,发现行车人员的心理状态对行车安全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提出培养行车人员的安全心理、利用科学手段调节心理状态、按照生物节律理论建立行车人员安全档案等方法,使行车人员处于最佳状态,消除行车人员存在的安全隐患,对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1]舒剑秋. 完善铁路安全管理机制的探讨[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1(4):50-52.

[2]刘浩江.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及故障浅析[J]. 上海铁道科技,2006(5):39-41.

[3]林建华. 中国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实践与思考[J]. 铁道通信信号,2013(8):135-136.

[4]邵 辉,王凯全. 安全心理学[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5]朱召华. 安全心理学与行车安全探析[J]. 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3(1):83-86.

[6]张 华. 生物节律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分析[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09,31(4):55-57.

[7]刘志军. 人的生物节律在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 中国集体经济,2008(12):177-178.

[8]张海云.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评价与对策研究[D]. 兰州:兰州交通大学,2013.

猜你喜欢

违章节律行车
由“咬文嚼字”说一说反违章
打 车
空间里的时间:微重力等环境下的生物节律研究
拷问 涂改号牌扣12分,重吗? 它可能是违章、违法的前提!
夜间行车技巧
广州交警使用无人机抓拍违章车辆
吉普自由光行车制动易熄火
调度调整在地铁行车组织中的应用
运用节律跳绳,提高跳绳教学质量
从技术上如何保障隧道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