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连载(九)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
——吕 骥

2014-09-04乔书田

音乐生活 2014年9期
关键词:少年班鲁艺文工团

文/乔书田

连载(九)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
——吕 骥

文/乔书田

吕骥和《人民音乐之光》摄制组组成员在一起

为新中国而奋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世界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过八年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延安沸腾了。当夜,城内城外,锣鼓齐鸣,火把冲天。“鲁艺”师生更是难以抑制内心的喜悦,他们把所有能点燃的东西都点燃了。最后,无东西可点,就把棉被、棉衣拆开,掏出里面的棉花,绑成火把点燃,涌上街头,彻夜狂欢……

很快,中央作出决定,从延安抽调万名干部,奔赴东北、华北等地,创建抗战胜利后的新政权。同时决定,延安“鲁艺”跟随赴东北的干部大队,迁往东北办学。

经过艰难跋涉,1945年底,“鲁艺”跟随赴东北的干部大队抵达张家口。此时,由于东北的形势发生变化,干部大队停止前进,滞留张家口,等待中央的命令。待命期间,吕骥与袁文殊一起来到冀中地区的涞源县、易县等地,采访抗战期间这里涌现出的模范人物和发生在这里的英雄事迹。

作为音乐家的吕骥,尤其注意搜集当地的民歌和民间曲调,为自己今后的音乐创作积累素材。

1946年4月中旬,吕骥接到干部大队的电报,催他速返张家口,做赴东北的准备。吕骥返回了张家口。出发前,干部大队重新进行了整编,一部分人留在了张家口(如周扬、沙可夫、周巍峙、袁文殊等)。其余部分(“鲁艺”、“华北联大”部分师生),改由“华北联大”教务长张如心带领,对外号称“四大队”,继续北上。其中,“华北联大”师生被编为“四大队一中队”;“鲁艺”被编为“四大队二中队”,由吕骥、张庚带领。

6月9日,队伍分乘九辆卡车,由张家口出发,途经人烟罕至的辽西沙漠地带,绕道内蒙古,于6月30日,抵达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在齐市,吕骥应当地报纸之邀,撰写了《近十五年来的新音乐》一文。(1)这是我党第一次通过吕骥向东北人民介绍我国新音乐运动的情况。

文章写道:“十五年前,《孟姜女哭长城调》曾经多次被欧美留学生选作中国人民的代表歌曲,在欧美演唱。事后,好多留学生都责怪那些唱《孟姜女》的人,认为是对祖国的侮辱。许多人因此而浩叹近代中国音乐之衰颓。平心而论,实在不好怪那些唱《孟姜女》的留学生,与其怪他们不该唱那样的歌,不如怪他们只会唱那样的歌;与其怪他们只会唱那样的歌,不如怪当时只有那样的歌给他们唱。”文章说,“十五年前,黎锦晖的《特别快车》《桃花江》《毛毛雨》之类的歌舞音乐,曾风行于全国。甚至于许多中小学公开采用作教材。虽然也有不少的人在反对,但并没有发生多大效果,唱的人依然是高唱入云,许多人无形中竟认为这些靡靡之音就是代表当时中国的音乐了。自然这也不好怪那些喜欢唱黎派歌舞音乐的人,应该怪当时黎锦晖不应该作那样的靡靡之音,应该怪当时没有代表人民的作曲家创作出的能表现中国人民的歌曲给他们唱。”

文章问道:“什么样的歌曲才是表现了近代中国人民精神的呢?近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又是什么呢?”回答:“中国在历史上是个独立富强的国家,并且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可是近百年来由于封建专制,内政日趋腐败,欧美帝国主义国家乘机对中国进行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侵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地位。国防空虚,民生凋敝,文化衰落,民国以来又受军阀内战的影响,天灾人祸,使得人民颠沛流离。大革命虽然给中国带来一线曙光,可是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使中国人民重陷黑暗之中,此后接连而来的是‘九·一八’、‘一·二八’……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侵占东北后,进而想全部灭亡中国。处在这样的民族危机日急的中国人民,必然急切要求中国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压迫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富强和平民主的新国家。因此,可以说历史给我们规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压迫,为独立富强和平民主的新中国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就是近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自然必须运用了中国人民所喜爱的形式,恰当地表现了这种精神的作品,才能算是表现了近代中国人民精神的作品。”吕骥的这篇文章在东北产生了重要影响。

7月底,队伍移师哈尔滨。很快,在佳木斯重新组建了“东北大学”。原“东北大学”创建于1923年,校址沈阳,张学良任校长。东北沦陷后,大部分师生流亡北平,后迁校西安。重新组建的“东北大学”,由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恩任校长,舒群任副校长。下设工学院、文学院、医学院、社会学院、教育学院。文学院院长萧军,副院长吕骥、张庚。“鲁艺” 涵盖在文学院之中,尚未独立建校。直到9月,又一批北上的干部抵达佳木斯后,在“东北大学文学院”的基础上,“鲁迅艺术文学院”正式成立。萧军任院长,吕骥、张庚任副院长。下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并立即组织招生、开课。

然而,开课不久,东北局决定,将“鲁迅艺术文学院”从东北大学分离了出来,改组成了一个半工半学的“东北鲁艺文工团总团”。根据形势的需要,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吕骥被任命为总团团长,张庚为副团长。

下设四个分团:即东北鲁艺文工团一团(又称“牡丹江鲁艺文工团”)、东北鲁艺文工团二团(又称“合江鲁艺文工团”)、东北鲁艺文工团三团(又称“松江鲁艺文工团”)和东北鲁艺文工团四团(又称“南满鲁艺文工团”)。各团成立后,相继在牡丹江、哈尔滨、南满一带展开活动。他们既是文艺演出队,又是群众工作队。在茫茫的林海雪原,在弥漫着炮火硝烟的激战前线,在急切渴望翻身解放的白山黑水之间,到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创作,一边工作,一边演出。经过学习,提高了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通过演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组织民众,开展剿匪反霸斗争和土地改革运动,创建民主新政权。吕骥带着重病参加各团的教学、演出活动,有时咳血,仍坚持工作。

此时,北满的土匪活动十分猖獗,鲁艺文工团二团就跟随三五九旅的骑兵队,深入到牡丹江和松花江两江汇合的合江地区,开展慰问部队、宣传群众、瓦解胡匪的工作。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就突击编、演一些小节目,宣传党的政策。在广大解放了的农村,就搭台为群众演出大型歌剧《白毛女》《血泪仇》。“鲁艺文工团”为东北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8年3月,东北局宣传部在哈尔滨召开了“东北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会议明确指出,内战已不可避免,当前,文艺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为解放战争服务,为兵服务。并强调,“这是第一位的”。会议期间,成立了“文艺工作委员会”,由舒群、吕骥任正、副主任。不久,又成立了“音乐工作委员会”,由吕骥负责。(2)座谈会结束后,吕骥带领一个创作组,深入到“东北野战军第一纵队”(即第38军)体验生活,为兵写歌。“一纵”是东北战场上的一支主力部队,战功卓著,被野战军总部授予“钢铁部队”的称号。当时,该部正积极备战,准备攻打长春和沈阳。吕骥在“一纵”创作了《攻大城》(晓星作词)、《人民的爆破手》(吕骥作词)等歌曲,并在战士中教唱。

同年4月10日,“东北音乐工作团”在哈尔滨南岗区河沟街正式挂牌成立,吕骥任团长,瞿维任副团长。其中,还招收了一个“少年班”(又称“弟妹班”),为将来新中国的音乐事业培养后备力量。“少年班”共招收了十五名13—15岁的少年,其中有傅庚辰(3)、张秀琬(4)、胡曾城(5)、高扬(6)、崔育勤(7)、王永清(8)、李荫中(9)等。

8月1日,“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10)在哈尔滨工厂街120号(即现今的“儿童电影院”)召开。“东北音乐工作团”首次亮相,参加了隆重的开幕式活动。当晚,还为代表们演出了歌舞晚会,正式演出了在吕骥组织下由井岩盾、胥树人、侯唯动、晓星作词,刘炽作曲的我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反映工人阶级劳动生活的大合唱《工人大合唱》(11),受到代表们的热烈欢迎。

9月中旬,辽沈战役打响,东北局宣传部决定调集部分文艺团体随军南下。吕骥立即召集“东北音乐工作团”及罗锋领导的“东北文协文工团”开会,研究组建了一支“东北人民解放军文艺工作大队”随军行动。吕骥亲任大队长,宋之的任副大队长,随即开赴长春外围,开展对国民党守军的宣传工作。他们组织演员到前沿战壕里,用话筒向守城的官兵喊话。女演员演唱思乡曲,演奏员用笛子吹奏《苏武牧羊》,激起国民党守军的思乡之情,瓦解其斗志,争取他们起义投诚。10月17日,长春获得和平解放。

吕骥带领“文艺工作大队”来到起义部队(即国民党第6 0军)集中地九台县做慰问演出。为他们演出了歌剧《白毛女》。

由于起义军中的大部分成员是北满逃亡地主的后代或是一些收了大户人家的钱来替大户人家子弟当兵的地痞流氓。这些人看到剧中的杨白劳自杀、喜儿被地主黄世仁糟蹋的情节时,竟哈哈大笑,拍手称快。演到喜儿被救、黄世仁被斗时,竟有人站起来怒目横眉,破口大骂。根据这种情况,吕骥组织部分演员,到起义军中去做阶级教育工作,并连夜组织创作人员创作了歌曲《调转枪口打老蒋》,到官兵中去教唱。经过教育和开导,许多人认识到,阶级压迫是劳苦大众受苦受难的根源,劳苦大众创造了财富,却没饭吃、没衣穿,这是不公平的。许多人决心留在军中,随军南下,参加解放人民的战争。

11月2日,沈阳解放。3日上午,“鲁艺文工团四团”由本溪进入沈阳。下午,一团、二团由新民县进入沈阳。接着,各个文艺团体先后由锦州、哈尔滨、长春等地,纷纷进入沈阳。很快,由鲁艺各团及其他文艺团体联合组建的“鲁迅文艺学院”,在沈阳清华街“伪满”时期中正大学的旧址成立。吕骥任院长,张庚等任副院长。学院下设文学、戏剧、音乐、美术四个系。瞿维任音乐系主任。原“东北音乐工作团”归属“鲁艺”,更名为“鲁艺音乐工作团”,向隅任团长,李劫夫任副团长。学院还增设了舞蹈班,戏剧系还附设了一个实验剧团。

“鲁迅文艺学院”的诞生,是延安“鲁艺”的延续和发展,它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学艺术工作者。

(1) 该文曾发表于1946年7月20日《嫩江日报》,即《齐齐哈尔日报》前身。

(2) 见吕骥亲自修改的、乔书田撰写于1988年6月的《吕骥年表》(初稿)第26页,吕骥补充的部分。

(3) 傅庚辰(1935— )著名作曲家。黑龙江双城人。满族。1948年加入“东北音乐工作团”少年班。建国后,曾任八一电影制片厂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第六届主席。国家一级作曲,正军级少将。

(4) 张秀琬(1933— )指挥家。黑龙江呼兰县人。又名石坡。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妹妹。1948年加入“东北音乐工作团”少年班。建国后,曾任四川省歌舞剧院指挥。

(5) 胡曾城(1935— )小提琴家。黑龙江人。13岁加入“东北音乐工作团”少年班。建国后,曾任中央芭蕾舞团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

(6) 高 扬(1934— )作曲家。1948年加入“东北音乐工作团”少年班。建国后,曾任黑龙江省歌舞剧院作曲。

(7) 崔育勤(出生年月不详)钢琴家。1948年加入“东北音乐工作团”少年班。建国后,曾任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教授。

(8) 王永清(1934— )二胡演奏家、音乐教育家。黑龙江呼兰县人。1948年加入“东北音乐工作团”少年班。建国后,先后在山西艺术学院、山西大学艺术系任教。

(9) 李荫中(1933— )指挥家。哈尔滨人。1948年加入“东北音乐工作团”少年班。建国后,先后在东北人民艺术剧院音舞团、辽宁省歌剧院任指挥。

(10) 2005年6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人民音乐家吕骥传》中说, 1948年“6月, 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见该书第190页。有误。不是“6月”,是“8月1日”。当时,中央下发的文件,确定会议的名称为“第六次全国劳动大会”。

(11)《工人大合唱》:全曲共分六段:一、《一切为了胜利》;二、《铁路工人歌》;三、《煤矿工人歌》;四、《女工歌》;五、《工厂日夜忙》;六、《建设祖国》。

猜你喜欢

少年班鲁艺文工团
延安鲁艺“小调大王”——安波
鲁艺精神的写照——宋惠民
严歌苓“文工团”叙事的忏悔意识
美丽与丑陋是一对双生子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少年班“不惑”
“跃进”,光环以外的少年班
军中“芳华” 文工团旧影
延安“鲁艺”音乐系里的“广东仔”
“鲁艺精神”与鲁迅美院油画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