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2014-09-04张岭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脑栓塞神经功能有效率

张岭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及护理体会

张岭

目的 对脑卒中合并脑栓塞预防及护理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5例, 观察组患者在发病6 h内给予降纤及抗凝治疗, 参考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脑栓塞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参考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7.8%,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栓塞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 观察组脑栓塞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 在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给予有效综合护理及治疗干预有助于抑制疾病进展, 预防脑栓塞合并症的发生, 可推广使用。

脑卒中;脑栓塞症;预防;护理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危及人类安全的重要疾病, 患者发病后常合并脑梗死等, 疾病进展快, 多在数分钟内即可发展至高峰[1], 病情危急,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探讨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有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对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 分别给予不同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效果显著,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自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脑卒中患者, 男51例, 女39例, 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3.25±5.28)岁, 患者均经MRI及CT扫描等,符合卫生部全国高等学教材《神经病学》及中华医学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 患者均表现为患肢肌力明显下降、肌体瘫痪等症状等,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 各为4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脱水利尿剂、抗生素、维生素及电解质等治疗, 同时给予依达拉奉 30 mg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治疗14 d。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给予改善脑循环、控制血压、预防并发症等对症治疗。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 进行被动行动活动(翻身训练、被动活动关节、站立训练、坐位训练、步态训练及早起穿衣等), 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优质护理,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及脑栓塞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

1.3 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包含)90%,无残疾;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46%~90%, 残疾度为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下降<18%, 或者增加[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 明显大于参考组治疗总有效率77.8%, 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2.2 观察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7.32±1.65)分, 相较治疗前(31.69±3.77)分有明显下降(P<0.05), 参考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4.66±4.98)分, 相较护理前(22.09±7.88)分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2例脑栓塞症, 发生率为4.4%,参考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10例脑栓塞症, 发生率为2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大多临床研究显示在患者发病6 h内给予患者有效的溶栓治疗有助于降低再灌注损伤, 当最佳溶栓时机错过后,氧自由基释放, 机体处于酸中毒状态, 钙超载及脂质过氧化导尿管现象, 极易出现再灌注损伤。临床报道显示, 在脑卒中发生的早期几个小时内, 梗死血管自发性自通难度较大,此时唯有最大程度的挽救其功能, 才可促进临床症状的改善。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尽早进行溶栓治疗, 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大于参考组(P<0.05), 脑栓塞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参考组(P<0.05), 由此证实, 在患者入院后采取有效恰当的治疗有助于减少脑栓塞症的发生, 促进患者康复。在患者治疗期间, 有效的护理干预亦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

本次研究中给予参考组患者常规临床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综合护理干预, 具体如下:①常规护理, 患者入院后保持绝对卧床休息, 减少代谢, 保证各脏器能量供应可满足[3]。床边配备污物桶、大小便器等, 同时及时处理。严密观察患者基本生命体征, 尤其是后半夜需要加强巡逻, 避免渗液病症恶化等;对于重症患者可给予吸氧治疗, 严密监护其心电及血气分析;做好抢救准备, 保证患者可随时接受治疗, 根据患者呼吸情况对氧流量进行调整。②营养支持, 脑卒中患者多伴随不同程度吞咽困难, 引起肺部感染、营养不良及脱水等并发症, 因此医护人员要加强对患者的营养支持, 对于自主进食能力丧失患者, 可通过鼻饲进行营养支持;可自主进食患者, 可指导其头部偏向患侧,避免呛咳等。③ 心理护理, 脑卒中发病较急, 一旦发病, 及时治疗成功, 患者亦多伴随生理或脑部后遗症, 患者极易出现悲观厌世等情绪, 因此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给予其有效的心理疏导, 尽量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引导患者, 可用正面例子刺激患者, 增加其求生意识, 提高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④加强对并发症的预见护理, 长期卧床患者可出现褥疮、肌肉萎缩等现象, 因此定期辅助患者翻身, 并对其下肢及受压部位进行按摩, 保证床单的干燥及平整, 避免褥疮的出现;患者情况允许下下肢可进行被动活动;加强对呼吸道、口腔及尿道的护理。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 患者住院期间并发脑栓塞症几率明显小于参考组(P<0.05), 由此可知, 在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尽早给予其溶栓等对症治疗, 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对于减少神经功能缺损,促进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轶钊.水中运动训练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下肢肌肉力量和步行能力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28(10):929.

[2] 臧运华.三级中医综合康复对脑卒中神经和运动功能的疗效.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3,19(8):752.

[3] 吴婉霞.运动训练联合心理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28(8):770.

453000 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

猜你喜欢

脑栓塞神经功能有效率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早期康复锻炼模式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张务锋:着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很有效率
藏药当佐治疗胃病的疗效研究
脑卒中合并脑栓塞症的预防与护理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栓塞临床研究
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的脑梗死患者血尿酸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针刺改善血管性痴呆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21例
益气脑络通汤治疗脑栓塞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