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惑教学方法在高中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2014-09-02庄子娟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5期
关键词:高中教学实践效果

庄子娟

摘 要:目的:分析惑教学方法在高中教学实践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校学习的200名高中生,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00名高中生。对照组学生用常规的教学方法进行教育,观察组的学生用惑教学方法进行教育。观察2组学生在理解能力、判错能力、自学能力、逻辑能力、创造性能力方面的差异,用统计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比于对照组,观察组学生经过惑教学方法教学后,在理解能力、判错能力、自学能力、逻辑能力、创造性能力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惑教学方法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的逻辑思维更加清晰有序,具有更好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关键词:惑教学方法;高中教学;实践;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04-01

惑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永远的存在,人不可能解答所有的惑,否则,人就会变得非常无聊和寂寞。[1-2]惑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学生在认识当中一种疑惑并同时伴随着渴望的心理状态。从往至今,“惑”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惑”在学习成长中有重大的作用。孔子就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说明教育者可以在学生出于疑惑时,启发式的进行教育;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将解惑作为老师的一份基本职务,据学者所说:“通俗一点说,惑就是人在认识生长过程中,因为自然或者人为因素而不能完全的认知事物的本质,为此产生的疑惑或者不解的心里现象。[3-4]”然而,惑在学习当中却有着重大作用,为此,本研究对惑教学方法在高中教学实践中的效果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校学习的2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学生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为100名。对照组学生中,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为15-20岁,平均年龄为(17.45±2.24)岁;B组患者中,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为15-20岁,平均年龄为(16.96±1.82)岁。2组学生在性别、年龄、疾病差异以及学习能力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教学方法,对照组学生进行常规的教育方法,观察组则在常规教育基础上实施惑教学方法。在学习中,学生们的“惑”主要表现在理解性问题,解决性问题,计算问题,逻辑思维问题,空间思维以及创新性等问题。然后教师们就要实行“以惑为诱”的方法,让学生们进行学习。惑教学方法具体方法如下:(1)范例选择:首先,教师要明确学习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案例或者事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取得最大的效率。(2)支架支持:支架支持就是在学习任务之前,教师就要预测到学习中的难点,然后又计划、针对性的进行帮助和辅导,随着学生的能力逐步提高,教师们就慢慢减少对学生的帮助。其包括情感支架、策略支架和文化支架等。(a)情感支架:随着学习的加深,大多数同学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但仍有少数学生觉得自己的进步不够大,感情上出现障碍。这就需要教师们对其了解,然后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学习和感情上教导,给他们建立起足够的信心。(b)策略支架: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教师们对学生感到不解、疑惑的问题针对性的进行诱导,以此让学生慢慢解决自身问题。(c)文化支架:平时,教师给学生讲讲国内外文化,拓展学生的文化知识。(3)共同协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他们一起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说出疑惑的点,分享出来。最后,对所有学生进行测试,观察他们的学习能力。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学生测试中理解出错、判错出错、逻辑不连贯、创造性差的情况。

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采用 Wilcoxon 秩和检验分析等级资料,采用2检验分析计数资料。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设定在双侧检验的情况下,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学生测试中理解出错、判错出错、逻辑不连贯、创造性差的情况比较(表1) 观察组学生的理解出错、判错出错、逻辑不连贯、创造性差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

三、讨论

从古至今,“惑”这样的现象就从未消失过,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惑一直就伴随着我们,只有产生惑,解决惑才会取得进步,才会有突破[5-6]。从本研究可以发现惑教学方法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让学生不断取得进步。从表1中得出,对照组学生在测试中理解出错、判错出错、逻辑不连贯、创造性差的情况要明显优于对照组,这表明教师通过惑教学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中各方面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诗亚.教学中的以”惑”为诱[C]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8):153.

[2] 黄晓学,从“惑”到“识”—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发生原理[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2012,10(23):53.

[3] 唐国华,个别化教学:信息化时代教学方式的必然指向[J].教育学术月刊2010,8(2):101-103.

[4] 张国霜.创新教育搞好英语教学[J].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7(1):46.

[5] 石 震.如何创新英语教学[J].职业,2009,3(8):25.

[6] Ivir.V.Procedures and strategie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J].Indi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0,13(2):350-46

猜你喜欢

高中教学实践效果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