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课前预习的指导

2014-09-01刘湘

读写算·教研版 2014年11期
关键词:勾画课文文章

刘湘

摘要:预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良好的预习对学好语文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笔者在本文中对学生语文课前预习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预习;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213-01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即将教育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提倡以学生的预习活动来启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课前有准备,那么上课时就会心中有数,课堂记录也有了重点,对教师启发性问题的反应就快,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还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预习活动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预习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这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课题。

一、指导学生预习时搜集背景资料

古代大儒家孟子曾说过:知人论世。即要真正读懂一篇文章,就必须理解作者本人、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所处的文化等背景资料。学生通过了解作者资料和作品写作背景,在这一熟悉领会过程中,达到对文章的深入理解。背景资料通过借助书籍、互联网等途径获取。上课时,可以邀请学生参与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可视学生准备资料完整性,给予适当的补充。以朱自清先生的《春》第一课时为例,要搜集作家、作品的背景材料,搜集有关描写春的名诗名句、名家名篇,了解春的季候特点等等,在内容检测上基本是贯穿整个课堂。课上一分钟,课下一天功,这些课前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速度和效果。

二、养成查阅难解字词的好习惯

解决文中生字词字词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大量生字词充斥的文章学生是很难理解的。学生要结合课文的注释和一些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过字词关。还要留意一下那些不能如常解释的词语,看是否有特殊用法。课前学生在通读全文时,除了课文中已有的注解外,教师应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掌握情况,重点画出自己不会读或读不准读音的字,然后查工具书解决,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自我理解,实在解决不了的,在课堂上质疑,由老师帮助解决。课前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认识生字词,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宝贵的课堂时间,而且还能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土地的誓言》中有这样一句话:“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其中“泛滥”一词就不能作常规理解,那么学生就要通过查阅工具书来弄清楚它在句中的含义。如果条件许可,学生还可以自主查阅有关作者及写作背景的资料,以便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预习时要善于勾画关键词句

勾画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将一些关键性的字、词、句勾画出来。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到的主要有三种文体,即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在勾画的时候一定要因文而异,不同的文体勾画的重点是不同的。例如,在阅读记叙文的时候,着重勾画一些提纲挈领的语句,特别是能够概括文段中心的句子,同时把握文章中的六要素,以便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写作结构。其次是把一些表现力较强的字词找出来,加上着重号。再次是勾画一些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重要的或者是不理解的语句,并进行简单的思考。这样就会大大地提高课堂效率。预习就是一个有效积累的好机会,主动去摘抄课文中的佳句,既可以深化课文内容的认识,也可以为写作积累素材或范例。摘抄初期可以要求学生先摘抄课文中的精彩描写句,议论、抒情句,使用了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的语句,使用了修辞方法的语句等。每一篇文章都在昭示作者的一种生命体验。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适合的情感内容,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使语文潜移默化地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有一些语言,往往会引起学生情感的激发,心灵的震撼。多读、多体会、多理解,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悟人生、感悟情理,提升自我生活质量与修养。

四、多动笔,做好读书笔记

实践证明,做笔记对语文预习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做预习笔记形式多样,先看清楚要预习的内容,看不懂的写到笔记本上,或者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合上书,把记得的东西回想一下,思考不懂的,写下记得的重点。课后,拿出预习笔记,查看原来不懂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学生在预习的阅读过程中,应用序号标出课文中每个自然段,将文中精彩句子或语段以及富于表现力的词语,动笔勾画出来,以备上课时理解交流和日后背诵识记之用。这些勾画出来的关键性的字、词、句就是最能凸现教学内容的字、词、句。如初三语文《范进中举》勾画出你认为好笑的句子,来解读笑后面隐藏的深刻内涵。在《孔乙己》中勾画出描写孔乙己的句子,以了解作者对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塑造。另外,教师也可列出预习提纲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分析、理解。

五、促进课前预习问题的思考

布置预习时,教师应该给学生出一些思考题,让他们参照课文注释和编者的提示,边阅读边思考,这对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有很大的作用。即使学生有可能想错了,也并不妨事,重要的是在进行思考锻炼。这样还可以使课堂上的精读指导从学生的认识实际出发,做到更有针对性。比如在《海燕》一课的预习中,让学生思考:海燕象征什么?海鸥、企鹅等又象征什么?暴风雨又象征什么?提出这样的思考题,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对理解本文的学习重点——象征手法也是十分必要的。有些时候,还要指导学生思考课文标题,这要在泛谈的基础上进行,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对课文大意的把握。它的教育意义有三点:

一是能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思路方向去阅读。文章的标题,通常概括一篇文章的内容范围,多半是全文大意的集中体现,解题能帮助领会文意;二是指导学生思考标题,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作文的拟题能力,把读与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三是学生还可以在辨析文章标题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启迪。因为文章的题目往往会体现出作者的立场观点和写作意图。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活动,可以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意识,普遍提高自学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对预习检查还可以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避免盲目性,从而教得更活。

猜你喜欢

勾画课文文章
邵焜琨:勾画环保产业新生态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找一找
我国反腐败立法路线图如何勾画
鼻咽癌三维适型调强放疗靶区勾画的研究进展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