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电视的IP化

2014-09-01李保卫朱育谦

新媒体研究 2014年11期
关键词:数字电视

李保卫+朱育谦

摘要文章分析了有线电视网络现状和存在的缺点,提出了IP化的网络改造的原则和目的,并结合实例详述了IP网络下业务的接入。

关键词数字电视;IP;组播交换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1-0002-02

随着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前端系统处理业务的逐渐增多,原有系统的全ASI架构已经显得过于局限,给系统扩容和管理维护带来了诸多不便。从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融合网络是未来网络架构的主流发展趋势,IP技术使得信息汇集和现有网络整合成为可能。

自数字电视平台开始建设,经过多年的运行,传统ASI架构平台的不足和缺点日益凸显出来,并且随着设备的长期运行,系统故障率逐渐增高,目前数字电视平台存在以下问题。节目调度分发灵活性不足,设备老化问题,系统集成度低,难以备份。

所以采用千兆高速IP网构架有线电视综合网络就势在必行,IP网络的高传输带宽、通道的双向性,协议的统一性和流量的不对称性和对多点组播协议的支持,使它可以完成视音频信号的传送,实现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它在支持双向网络,开展VOD等双向业务的时候就有极大的优势。

1IP网络的技术原则

1)标准化和开放性:整个系统应基于在开放的架构和标准的协议之上,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亦能很好的符合国标及广电总局制定的相关行业标准,同时提供与外部系统之间开放的协议接口,满足与其它相关系统相连接的不同需求,整个系统采用开放的系统架构,支持业务组件的可拆卸和可替换。

2)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设计在考虑技术先进性的同时,还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及维护等方面重点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故障检查、告警和处理机制,保证数据不因意外情况丢失或损坏;采用灵活的任务调度机制实现负载均衡,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必须在设备层、链路层、路由层及业务层等多个层面实现热备份,并且具有毫秒级切换能力,且具有其它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

3)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按照全网数字电视IP平台规划,省、市、县三级平台将分阶段完成。系统设计中应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系统硬件、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来随着业务种类的增加和用户数量的增长,能够实现可预见的平滑升级(包括软硬件、网络规模及业务拓展等)。

2系统设计方案

数字电视IP平台设计为三级结构模式,省公司总前端和市县分前端。依据“统一接收、统一加扰、统一下传”的原则,总前端承担全省统传数字电视节目的接收、复用、加扰、分发等业务处理流程;地市分前端完成省、市(县)数字电视节目的调制以及本地节目的编码、复用(加扰)。

系统架构图,如图1。

1)数字电视IP平台分为业务平台和调度分发平台两部分。

①业务平台,其中业务平台根据功能分为:信源接收系统、预复用&转码(统计复用)系统、复用加扰系统、分前端业务处理系统。

信源接收系统:信源接收系统包含有卫星天线、异地备份系统、接收机等硬件,系统完成卫星转播节目的接收、解扰,输出符合DVB标准的节目流,并通过IP组播方式提供节目源信号。

预复用&转码系统:根据数字电视直播节目业务参数,将信源系统提供的节目重新进行参数配置、复用组合,生成新的多节目传输流(MPTS)。同时根据互动平台的节目采录需要,对信源系统提供的节目进行格式和码率的转换;为满足新业务对带宽的需要,通过CBR转码或统计复用方式控制预复用生成的TS流带宽。

复用加扰系统:复用加扰系统分别连接EPG和CA系统,将各类视音频节目、数据广播与EPG信息、CA信息进行复用,生成最终的数字电视节目流,并通过调度分发平台送至各个分前端。

分前端业务处理系统:IPQAM接收通过OTN网络传送的数字电视节目IP组播信号,将接收的IP组播节目流根据各地市的频点规划调制为64QAM射频信号送入本地HFC网络。

②IP调度分发平台。IP调度分发平台包括核心调度平台和网管平台两大部分。

核心调度分发平台承载所有数字电视类节目,是数字电视IP平台的重要基础网络系统。系统采用全IP组网方式,利用分组交换实现平台各系统的信号交换,通过省干OTN网络实现数字电视直播节目的下传分发,是数字电视IP平台数据交换核心。

网管平台承载各系统所有设备网管、CA-BOSS系统连接、CA-加扰器连接、EPG信息插入等业务,是数字电视IP平台的运营管理核心。

2)子系统说明。

①信源接收系统。信源接收系统实现卫星传送节目的接收、解扰功能。接收天线、异地备份等硬件与现有数字电视平台公用,通过卫星接收机实现卫视、付费节目的IP组播信号输出功能,向后级系统模块提供节目信源信号;并可向原有数字电视平台提供ASI接口的信号。

②预复用&转码(统计复用)系统。预复用&转码系统实现两大功能:TS流复合——根据数字电视业务规划参数将单节目流复用为多节目流;节目转码——节省系统传输带宽并通过调度分发平台向互动平台提供规定格式和码率的节目信源信号。

③复用加扰系统。复用加扰系统对预复用&转码系统提供的标清多节目传输流、高清直播节目、NVOD节目、数据广播信息进行加扰,并与EPG信息进行复用,生成最终的数字电视直播节目,通过调度分发平台送至各分前端IPQAM。复用加扰系统采用单设备输出端口备份、设备间1:1热备等方式,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④分前端业务系统。分前端业务系统包括IPQAM、编码器、复用加扰器等硬件设备,系统实现全省统传节目和本地节目的射频调制,将射频信号送入本地HFC网络;其次实现本地节目的的编码、复用加扰等业务处理流程。另外分前端业务系统IP化,可实现地市向省中心互动平台回传本地节目素材。

3)调度分发(IP)。平台网管平台,如果图2。

图2

①各系统网管连接。各系统通过网管核心交换机连接,通过各系统网管服务器进行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和故障管理等。

②省前端系统与各业务信息系统连接。IP前端系统与CA系统、EPG系统和BOSS系统通过网管交换系统连接,对前端系统进行节目加扰、EPG信息插入,并与BOSS系统进行通信。

3核心调度分发平台

核心调度分发平台分为省中心总前端、地市分前端和省前端-分前端连接三部分。

1)省中心总前端。在此方案中卫星接收机、编码器、预复用器和复用加扰器与核心路由器均采用主备双链路连接。直播前端系统与核心路由器采用主备双上联链路连接。互动转码系统、媒资采录系统及后期其它应用系统与接口交换机均采用主备双上联链路连接。

数字电视IP前端整体方案中全省采用省、地市、县三级结构,分前端本地节目通过本地编码、复用、加扰后,通过本地核心交换机转发至本地IPQAM调制输出,并同时通过本地核心交换机向县级分前端分发。县级分前端本地节目本地编码、复用、加扰后,通过本地交换机转发至本地IPQAM调制输出。

根据IP前端整体方案,节目通过省中心总前端进行复用、加扰后通过核心交换系统上OTN传输网络分配至各分前端,在分前端通过IPQAM调制后进入分配网。

2)地市级分前端:通过OTN骨干网将省前端统传信号传输至各地市分前端,其中西安通过本地城域OTN网将省前端统传信号传输至建西街分前端。

3)县级分前端:从地市分前端通过本地OTN城域网将地市接收的省前端统传信号和地市本地信号传输至各县级分前端。

4系统安全

1)业务层面。从信源接收、前端处理、调制输出等各级系统和设备按照安全等级和节点位置进行不同方式的备份。

2)信源接收。卫星接收天线:通过现有本地主备卫星接收天线和异地备份天线实现多路备份。

卫星接收机:对于重要节目和主要,通过增加卫星接收机进行卫星信号接收作为国干信号或光缆信号的备份信号;对于一般节目,增加卫星接收机进行N+1(N不大于5)备份。

3)前端处理。预复用器,编/转码器,加扰器,IPQAM:设备1+1热备,端口1+1热备,板卡N+1冷备(N不大于5)。

4)网络结构。

省前端网络:全光网络,端口1+1热备,核心交换机互联采用多GE捆绑方式。

省市分发网络:每地市分前端16GE上联链路,通过4GE捆绑分为4组上联链路,双归属上联互为备份。

分前端网络:端口1+1热备。

5)路由保护。省市分发网络:采用动态路由及其保护机制;域内路由协议可以达到数十毫秒级的收敛时间,因此对各地市划分单独子域,进行域内收敛,以降低报文丢失率;降低网络收敛延时;降低加网络的额外开销(内存、CPU)等。

市县分发网络:根据网络拓扑决定其保护机制:单点链路通过异路由保护,环网结构可根据需要添加至市级子域,动态选择路由。

5总结

面对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尽快形成竞争力的网络产业,数字电视IP化已箭在弦上,数字电视对用户的影响力仍然是最大的。而随着有线电视业务在传媒方式上的大力革新,其内容形态已远远跨越传统电视的范畴,互联网视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态正在加速有线电视业务的延伸。而高清、3D技术由于产业链的日益成熟也反向助推了相应技术的革新。IP网构架的有线电视综合网络将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参考文献

[1]王虹敏.VOD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贵州:贵州大学,2008.

endprint

摘要文章分析了有线电视网络现状和存在的缺点,提出了IP化的网络改造的原则和目的,并结合实例详述了IP网络下业务的接入。

关键词数字电视;IP;组播交换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1-0002-02

随着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前端系统处理业务的逐渐增多,原有系统的全ASI架构已经显得过于局限,给系统扩容和管理维护带来了诸多不便。从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融合网络是未来网络架构的主流发展趋势,IP技术使得信息汇集和现有网络整合成为可能。

自数字电视平台开始建设,经过多年的运行,传统ASI架构平台的不足和缺点日益凸显出来,并且随着设备的长期运行,系统故障率逐渐增高,目前数字电视平台存在以下问题。节目调度分发灵活性不足,设备老化问题,系统集成度低,难以备份。

所以采用千兆高速IP网构架有线电视综合网络就势在必行,IP网络的高传输带宽、通道的双向性,协议的统一性和流量的不对称性和对多点组播协议的支持,使它可以完成视音频信号的传送,实现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它在支持双向网络,开展VOD等双向业务的时候就有极大的优势。

1IP网络的技术原则

1)标准化和开放性:整个系统应基于在开放的架构和标准的协议之上,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亦能很好的符合国标及广电总局制定的相关行业标准,同时提供与外部系统之间开放的协议接口,满足与其它相关系统相连接的不同需求,整个系统采用开放的系统架构,支持业务组件的可拆卸和可替换。

2)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设计在考虑技术先进性的同时,还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及维护等方面重点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故障检查、告警和处理机制,保证数据不因意外情况丢失或损坏;采用灵活的任务调度机制实现负载均衡,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必须在设备层、链路层、路由层及业务层等多个层面实现热备份,并且具有毫秒级切换能力,且具有其它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

3)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按照全网数字电视IP平台规划,省、市、县三级平台将分阶段完成。系统设计中应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系统硬件、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来随着业务种类的增加和用户数量的增长,能够实现可预见的平滑升级(包括软硬件、网络规模及业务拓展等)。

2系统设计方案

数字电视IP平台设计为三级结构模式,省公司总前端和市县分前端。依据“统一接收、统一加扰、统一下传”的原则,总前端承担全省统传数字电视节目的接收、复用、加扰、分发等业务处理流程;地市分前端完成省、市(县)数字电视节目的调制以及本地节目的编码、复用(加扰)。

系统架构图,如图1。

1)数字电视IP平台分为业务平台和调度分发平台两部分。

①业务平台,其中业务平台根据功能分为:信源接收系统、预复用&转码(统计复用)系统、复用加扰系统、分前端业务处理系统。

信源接收系统:信源接收系统包含有卫星天线、异地备份系统、接收机等硬件,系统完成卫星转播节目的接收、解扰,输出符合DVB标准的节目流,并通过IP组播方式提供节目源信号。

预复用&转码系统:根据数字电视直播节目业务参数,将信源系统提供的节目重新进行参数配置、复用组合,生成新的多节目传输流(MPTS)。同时根据互动平台的节目采录需要,对信源系统提供的节目进行格式和码率的转换;为满足新业务对带宽的需要,通过CBR转码或统计复用方式控制预复用生成的TS流带宽。

复用加扰系统:复用加扰系统分别连接EPG和CA系统,将各类视音频节目、数据广播与EPG信息、CA信息进行复用,生成最终的数字电视节目流,并通过调度分发平台送至各个分前端。

分前端业务处理系统:IPQAM接收通过OTN网络传送的数字电视节目IP组播信号,将接收的IP组播节目流根据各地市的频点规划调制为64QAM射频信号送入本地HFC网络。

②IP调度分发平台。IP调度分发平台包括核心调度平台和网管平台两大部分。

核心调度分发平台承载所有数字电视类节目,是数字电视IP平台的重要基础网络系统。系统采用全IP组网方式,利用分组交换实现平台各系统的信号交换,通过省干OTN网络实现数字电视直播节目的下传分发,是数字电视IP平台数据交换核心。

网管平台承载各系统所有设备网管、CA-BOSS系统连接、CA-加扰器连接、EPG信息插入等业务,是数字电视IP平台的运营管理核心。

2)子系统说明。

①信源接收系统。信源接收系统实现卫星传送节目的接收、解扰功能。接收天线、异地备份等硬件与现有数字电视平台公用,通过卫星接收机实现卫视、付费节目的IP组播信号输出功能,向后级系统模块提供节目信源信号;并可向原有数字电视平台提供ASI接口的信号。

②预复用&转码(统计复用)系统。预复用&转码系统实现两大功能:TS流复合——根据数字电视业务规划参数将单节目流复用为多节目流;节目转码——节省系统传输带宽并通过调度分发平台向互动平台提供规定格式和码率的节目信源信号。

③复用加扰系统。复用加扰系统对预复用&转码系统提供的标清多节目传输流、高清直播节目、NVOD节目、数据广播信息进行加扰,并与EPG信息进行复用,生成最终的数字电视直播节目,通过调度分发平台送至各分前端IPQAM。复用加扰系统采用单设备输出端口备份、设备间1:1热备等方式,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④分前端业务系统。分前端业务系统包括IPQAM、编码器、复用加扰器等硬件设备,系统实现全省统传节目和本地节目的射频调制,将射频信号送入本地HFC网络;其次实现本地节目的的编码、复用加扰等业务处理流程。另外分前端业务系统IP化,可实现地市向省中心互动平台回传本地节目素材。

3)调度分发(IP)。平台网管平台,如果图2。

图2

①各系统网管连接。各系统通过网管核心交换机连接,通过各系统网管服务器进行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和故障管理等。

②省前端系统与各业务信息系统连接。IP前端系统与CA系统、EPG系统和BOSS系统通过网管交换系统连接,对前端系统进行节目加扰、EPG信息插入,并与BOSS系统进行通信。

3核心调度分发平台

核心调度分发平台分为省中心总前端、地市分前端和省前端-分前端连接三部分。

1)省中心总前端。在此方案中卫星接收机、编码器、预复用器和复用加扰器与核心路由器均采用主备双链路连接。直播前端系统与核心路由器采用主备双上联链路连接。互动转码系统、媒资采录系统及后期其它应用系统与接口交换机均采用主备双上联链路连接。

数字电视IP前端整体方案中全省采用省、地市、县三级结构,分前端本地节目通过本地编码、复用、加扰后,通过本地核心交换机转发至本地IPQAM调制输出,并同时通过本地核心交换机向县级分前端分发。县级分前端本地节目本地编码、复用、加扰后,通过本地交换机转发至本地IPQAM调制输出。

根据IP前端整体方案,节目通过省中心总前端进行复用、加扰后通过核心交换系统上OTN传输网络分配至各分前端,在分前端通过IPQAM调制后进入分配网。

2)地市级分前端:通过OTN骨干网将省前端统传信号传输至各地市分前端,其中西安通过本地城域OTN网将省前端统传信号传输至建西街分前端。

3)县级分前端:从地市分前端通过本地OTN城域网将地市接收的省前端统传信号和地市本地信号传输至各县级分前端。

4系统安全

1)业务层面。从信源接收、前端处理、调制输出等各级系统和设备按照安全等级和节点位置进行不同方式的备份。

2)信源接收。卫星接收天线:通过现有本地主备卫星接收天线和异地备份天线实现多路备份。

卫星接收机:对于重要节目和主要,通过增加卫星接收机进行卫星信号接收作为国干信号或光缆信号的备份信号;对于一般节目,增加卫星接收机进行N+1(N不大于5)备份。

3)前端处理。预复用器,编/转码器,加扰器,IPQAM:设备1+1热备,端口1+1热备,板卡N+1冷备(N不大于5)。

4)网络结构。

省前端网络:全光网络,端口1+1热备,核心交换机互联采用多GE捆绑方式。

省市分发网络:每地市分前端16GE上联链路,通过4GE捆绑分为4组上联链路,双归属上联互为备份。

分前端网络:端口1+1热备。

5)路由保护。省市分发网络:采用动态路由及其保护机制;域内路由协议可以达到数十毫秒级的收敛时间,因此对各地市划分单独子域,进行域内收敛,以降低报文丢失率;降低网络收敛延时;降低加网络的额外开销(内存、CPU)等。

市县分发网络:根据网络拓扑决定其保护机制:单点链路通过异路由保护,环网结构可根据需要添加至市级子域,动态选择路由。

5总结

面对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尽快形成竞争力的网络产业,数字电视IP化已箭在弦上,数字电视对用户的影响力仍然是最大的。而随着有线电视业务在传媒方式上的大力革新,其内容形态已远远跨越传统电视的范畴,互联网视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态正在加速有线电视业务的延伸。而高清、3D技术由于产业链的日益成熟也反向助推了相应技术的革新。IP网构架的有线电视综合网络将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参考文献

[1]王虹敏.VOD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贵州:贵州大学,2008.

endprint

摘要文章分析了有线电视网络现状和存在的缺点,提出了IP化的网络改造的原则和目的,并结合实例详述了IP网络下业务的接入。

关键词数字电视;IP;组播交换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4)11-0002-02

随着数字电视的快速发展,前端系统处理业务的逐渐增多,原有系统的全ASI架构已经显得过于局限,给系统扩容和管理维护带来了诸多不便。从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融合网络是未来网络架构的主流发展趋势,IP技术使得信息汇集和现有网络整合成为可能。

自数字电视平台开始建设,经过多年的运行,传统ASI架构平台的不足和缺点日益凸显出来,并且随着设备的长期运行,系统故障率逐渐增高,目前数字电视平台存在以下问题。节目调度分发灵活性不足,设备老化问题,系统集成度低,难以备份。

所以采用千兆高速IP网构架有线电视综合网络就势在必行,IP网络的高传输带宽、通道的双向性,协议的统一性和流量的不对称性和对多点组播协议的支持,使它可以完成视音频信号的传送,实现网络之间的无缝连接,它在支持双向网络,开展VOD等双向业务的时候就有极大的优势。

1IP网络的技术原则

1)标准化和开放性:整个系统应基于在开放的架构和标准的协议之上,采用统一的国际标准和工业标准,亦能很好的符合国标及广电总局制定的相关行业标准,同时提供与外部系统之间开放的协议接口,满足与其它相关系统相连接的不同需求,整个系统采用开放的系统架构,支持业务组件的可拆卸和可替换。

2)安全性和可靠性:系统设计在考虑技术先进性的同时,还从系统结构、技术措施、设备性能、系统管理及维护等方面重点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故障检查、告警和处理机制,保证数据不因意外情况丢失或损坏;采用灵活的任务调度机制实现负载均衡,达到最大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必须在设备层、链路层、路由层及业务层等多个层面实现热备份,并且具有毫秒级切换能力,且具有其它相应的安全保障机制。

3)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按照全网数字电视IP平台规划,省、市、县三级平台将分阶段完成。系统设计中应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充分考虑灵活性和可扩展性。系统硬件、软件采用模块化设计,将来随着业务种类的增加和用户数量的增长,能够实现可预见的平滑升级(包括软硬件、网络规模及业务拓展等)。

2系统设计方案

数字电视IP平台设计为三级结构模式,省公司总前端和市县分前端。依据“统一接收、统一加扰、统一下传”的原则,总前端承担全省统传数字电视节目的接收、复用、加扰、分发等业务处理流程;地市分前端完成省、市(县)数字电视节目的调制以及本地节目的编码、复用(加扰)。

系统架构图,如图1。

1)数字电视IP平台分为业务平台和调度分发平台两部分。

①业务平台,其中业务平台根据功能分为:信源接收系统、预复用&转码(统计复用)系统、复用加扰系统、分前端业务处理系统。

信源接收系统:信源接收系统包含有卫星天线、异地备份系统、接收机等硬件,系统完成卫星转播节目的接收、解扰,输出符合DVB标准的节目流,并通过IP组播方式提供节目源信号。

预复用&转码系统:根据数字电视直播节目业务参数,将信源系统提供的节目重新进行参数配置、复用组合,生成新的多节目传输流(MPTS)。同时根据互动平台的节目采录需要,对信源系统提供的节目进行格式和码率的转换;为满足新业务对带宽的需要,通过CBR转码或统计复用方式控制预复用生成的TS流带宽。

复用加扰系统:复用加扰系统分别连接EPG和CA系统,将各类视音频节目、数据广播与EPG信息、CA信息进行复用,生成最终的数字电视节目流,并通过调度分发平台送至各个分前端。

分前端业务处理系统:IPQAM接收通过OTN网络传送的数字电视节目IP组播信号,将接收的IP组播节目流根据各地市的频点规划调制为64QAM射频信号送入本地HFC网络。

②IP调度分发平台。IP调度分发平台包括核心调度平台和网管平台两大部分。

核心调度分发平台承载所有数字电视类节目,是数字电视IP平台的重要基础网络系统。系统采用全IP组网方式,利用分组交换实现平台各系统的信号交换,通过省干OTN网络实现数字电视直播节目的下传分发,是数字电视IP平台数据交换核心。

网管平台承载各系统所有设备网管、CA-BOSS系统连接、CA-加扰器连接、EPG信息插入等业务,是数字电视IP平台的运营管理核心。

2)子系统说明。

①信源接收系统。信源接收系统实现卫星传送节目的接收、解扰功能。接收天线、异地备份等硬件与现有数字电视平台公用,通过卫星接收机实现卫视、付费节目的IP组播信号输出功能,向后级系统模块提供节目信源信号;并可向原有数字电视平台提供ASI接口的信号。

②预复用&转码(统计复用)系统。预复用&转码系统实现两大功能:TS流复合——根据数字电视业务规划参数将单节目流复用为多节目流;节目转码——节省系统传输带宽并通过调度分发平台向互动平台提供规定格式和码率的节目信源信号。

③复用加扰系统。复用加扰系统对预复用&转码系统提供的标清多节目传输流、高清直播节目、NVOD节目、数据广播信息进行加扰,并与EPG信息进行复用,生成最终的数字电视直播节目,通过调度分发平台送至各分前端IPQAM。复用加扰系统采用单设备输出端口备份、设备间1:1热备等方式,确保系统稳定运行。

④分前端业务系统。分前端业务系统包括IPQAM、编码器、复用加扰器等硬件设备,系统实现全省统传节目和本地节目的射频调制,将射频信号送入本地HFC网络;其次实现本地节目的的编码、复用加扰等业务处理流程。另外分前端业务系统IP化,可实现地市向省中心互动平台回传本地节目素材。

3)调度分发(IP)。平台网管平台,如果图2。

图2

①各系统网管连接。各系统通过网管核心交换机连接,通过各系统网管服务器进行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安全管理和故障管理等。

②省前端系统与各业务信息系统连接。IP前端系统与CA系统、EPG系统和BOSS系统通过网管交换系统连接,对前端系统进行节目加扰、EPG信息插入,并与BOSS系统进行通信。

3核心调度分发平台

核心调度分发平台分为省中心总前端、地市分前端和省前端-分前端连接三部分。

1)省中心总前端。在此方案中卫星接收机、编码器、预复用器和复用加扰器与核心路由器均采用主备双链路连接。直播前端系统与核心路由器采用主备双上联链路连接。互动转码系统、媒资采录系统及后期其它应用系统与接口交换机均采用主备双上联链路连接。

数字电视IP前端整体方案中全省采用省、地市、县三级结构,分前端本地节目通过本地编码、复用、加扰后,通过本地核心交换机转发至本地IPQAM调制输出,并同时通过本地核心交换机向县级分前端分发。县级分前端本地节目本地编码、复用、加扰后,通过本地交换机转发至本地IPQAM调制输出。

根据IP前端整体方案,节目通过省中心总前端进行复用、加扰后通过核心交换系统上OTN传输网络分配至各分前端,在分前端通过IPQAM调制后进入分配网。

2)地市级分前端:通过OTN骨干网将省前端统传信号传输至各地市分前端,其中西安通过本地城域OTN网将省前端统传信号传输至建西街分前端。

3)县级分前端:从地市分前端通过本地OTN城域网将地市接收的省前端统传信号和地市本地信号传输至各县级分前端。

4系统安全

1)业务层面。从信源接收、前端处理、调制输出等各级系统和设备按照安全等级和节点位置进行不同方式的备份。

2)信源接收。卫星接收天线:通过现有本地主备卫星接收天线和异地备份天线实现多路备份。

卫星接收机:对于重要节目和主要,通过增加卫星接收机进行卫星信号接收作为国干信号或光缆信号的备份信号;对于一般节目,增加卫星接收机进行N+1(N不大于5)备份。

3)前端处理。预复用器,编/转码器,加扰器,IPQAM:设备1+1热备,端口1+1热备,板卡N+1冷备(N不大于5)。

4)网络结构。

省前端网络:全光网络,端口1+1热备,核心交换机互联采用多GE捆绑方式。

省市分发网络:每地市分前端16GE上联链路,通过4GE捆绑分为4组上联链路,双归属上联互为备份。

分前端网络:端口1+1热备。

5)路由保护。省市分发网络:采用动态路由及其保护机制;域内路由协议可以达到数十毫秒级的收敛时间,因此对各地市划分单独子域,进行域内收敛,以降低报文丢失率;降低网络收敛延时;降低加网络的额外开销(内存、CPU)等。

市县分发网络:根据网络拓扑决定其保护机制:单点链路通过异路由保护,环网结构可根据需要添加至市级子域,动态选择路由。

5总结

面对三网融合发展,普及应用融合业务,尽快形成竞争力的网络产业,数字电视IP化已箭在弦上,数字电视对用户的影响力仍然是最大的。而随着有线电视业务在传媒方式上的大力革新,其内容形态已远远跨越传统电视的范畴,互联网视频、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业态正在加速有线电视业务的延伸。而高清、3D技术由于产业链的日益成熟也反向助推了相应技术的革新。IP网构架的有线电视综合网络将是核心竞争力的基石。

参考文献

[1]王虹敏.VOD系统的研究及应用[D].贵州:贵州大学,2008.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字电视
数字电视发射机技术分析
浅析三网融合背景下IPTV与数字电视
浅析三网融合背景下IPTV与数字电视
试论数字电视硬盘播出系统的技术要点
数字电视市场营销战略研究
关于我台站将MMDS做为应急信号源的实际应用
有线数字电视网络投资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