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4-09-01蔡平,陈国凤,成龙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6期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教学质量

蔡平,陈国凤,成龙

摘要:将导师制引入本科生教育过程十分必要,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同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制定切实可行的导师制章程,形成有效的激励和考核监督制度,才能推动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使其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系统工程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导师制;本科生;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24-03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逐步认识到本科生导师制的积极作用,在大学本科生中尝试导师制度。我校于2009年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措施之一,对这种新的教育培养模式进行了尝试。实践证明,将导师制引入本科生教育过程十分必要,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升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一、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无论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管理体制、大学教学特点和大学生心理特征来看,都很必要。

1.导师制符合“全员育人”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的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的职责[1]。但长期以来由于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注重科研成果和教学工作量,对教师在学生德育中的作用没有明确、科学的考核标准,从而导致许多教师只注重课题申报和科研成果,只管上课教书而忽视育人。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育人要求,从而在制度上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的有机结合,营造了“全员育人”的氛围[2]。

2.有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还要求他们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发展[3]。在此背景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科学生导师制是高等学校实行的一种由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思想品德、日常生活和生涯规划全方位进行个别指导的教育模式,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条件下对以往精英教育所主张的精耕细作、言传身教和因材施教理念的一种传承[4]。选拔专业基础深厚、学术造诣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强的专职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有针对性地指导本科生进行选课、实践和课外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各种提升能力的竞赛,申报国家和学校大学生创新项目,指导本科生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有利于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5]。通过导师与学生自由、密切的交流,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思想引导、专业辅导、生活指导和工作能力培养,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实现个性化的发展目标,既教书又育人,使其既会做人,也会做事[6]。

3.有利于弥补教育管理体制的不足。我国高校大多采取辅导员、班主任制管理模式,由于辅导员的专业方向与所带学生并不一定一致,导致在生活和思想上对学生帮助较多,专业、实践和科研上帮助较少[7]。加之高校连续多年扩招,许多学校生师比不断攀高,辅导员队伍趋向年轻化,班主任也基本上由青年教师担任。以我系为例,年轻的辅导员不仅要带园艺专业4个年级班的学生(每班人数27~30人),至少还要带其他专业6个班,辅导员的工作压力很大。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仅有助于弥补当前高校专职辅导员配备不足、专业有限和阅历较浅的不足,而且可以改变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而导致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分离”,“教书和育人工作脱节”的现状[2]。本科生导师制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更加明确、固定、连续、密切的新型师生关系,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四年全程的直接指导和管理,有利于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可与辅导员制、班主任制一起构建本科生管理的立体结构[6]。

4.是青年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2岁左右,正处在青年初期到青年中期的青春时期,是个体发展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阶段,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4]。特别是“80后”、“90后”大学生,不仅具有新的价值观与心理特征,而且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缺乏面对困难与解决矛盾的锻炼,生活上自理能力普遍较差,自我意识的调节还不成熟和稳定,容易产生孤独感及情绪困扰问题[8]。实行导师制可以密切教与学的联系,使学生少走弯路[3]。导师通过向学生介绍学科专业特点、发展动态及其社会需求,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9]。

5.是全面推行学分制的有效补充。目前众多高校普遍推广学分制,其目的在于贯彻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理念,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专业面,更好地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学分制的核心是选课制,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有较大的自主权,但因为本科生自身学历和阅历的限制,选课存在随意性和畏难性,如何选择既符合自身兴趣爱好又能搭建完善知识结构的课程,需要导师的帮助和指导。此外,许多高校实行立体排课制度,学生上课地点分散,较难管理。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使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与互动从课上延伸到了课下,更加突出了专业教师的育人功能[10]。

6.有利于教学相长和尊师重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11]。与传统的辅导员制不同,本科生导师制是小规模化的培养模式。一个导师负责若干个本科生的指导,这样就为本科生的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可能[12]。实行导师制使得教师的职责不再只是单纯的课堂课程教学,而是集讲课、为学生做专业指导、课外科研活动指导、专业实习指导、考研和就业指导等多种职责于一身,既教书又育人,将会对导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促使导师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并从学术和人格各方面全方位提升导师素质。在师生的交流过程中,导师也会得到学生对自己课程的反馈,可以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导师的水平提升,有利于学生水平的提高,赢得学生的尊重,重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能通过学生赢得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和对教育的重视[5]。endprint

二、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分析

我校导师制实行四年来,对推进学分制的贯彻落实,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与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保证学生正常完成学业,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同时也密切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强化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13]。以我系园艺专业为例,导师制实施的效果分析如下。

1.促进了学风建设,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导师的引导下,大多数学生从入学伊始就确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制定了学业生涯目标,有的打算出国深造、考研或辅修第二学位,有的毕业后就业等,并制定了分阶段实施的具体计划,以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时间表。由于目标明确,学习有动力,早晚自习和课堂出勤率明显提高,许多学生双休日和节假日也不休息,都在教室或图书馆里学习。

2.大学英语四、六级过级率得到提高。在苏州大学一本专业中,园艺专业是入学分数最低的少数专业之一,尽管大学英语四、六级成绩已不与毕业和学位挂钩,但截止2012年12月我系园艺专业2009级23人中仅有1人没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英语六级过级率达57%,高出学院平均过级率10多个百分点,居学院5个专业之首,为学生实现出国深造和考研等目标打下了基础。

3.学生出国、考研率和就业率显著提升。今年是我校实行导师制管理的首届学生毕业,园艺专业2009级毕业率和授学位率达到92%,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6%。其中,1人中途转入美国大学学习,2人被我校法学教改班录取,3位分别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荷兰瓦格宁根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5位考取了本校以及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农林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1人获得第二学位。

4.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四年来,依托院、系的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以各类科研项目、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基金等为载体,我系园艺专业2009级在各类科技竞赛和实践活动中获得各种奖励40多项,在本科毕业论文中提出很多创新性的观点,公开发表(含收到录用通知)科研论文11篇。

5.指导教师的教研素质得到很大提高。四年来,我系教师申请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他各类科研项目27项,承担全国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6项、校级教改项目4项,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相关教学研究论文4篇,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研究、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涌现了一批教书育人的优秀本科学生导师,他们在专业学习、思想道德、为人处世和日常生活诸方面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方位关怀,在广大学生中享有崇高的声誉。

三、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推行,对推动人才培养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尽管我校在试行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致使未能完全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1.师生匹配不对应。一是导师指导的人数过多。2009年推行导师制时,多数导师同时指导10名左右学生,导师自身有教学、科研任务,使很多导师无暇顾及所带的本科生。二是分配方式有待优化。由学院直接给学生指派导师,给导师直接分配学生。这种方式不但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忽略了导师的研究方向和专长,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导师和学生间应建立双向选择机制,导师的选拔可以通过教师自愿报名、专家推荐、学院推荐等方式,将符合条件的教师名单在院系网上公布,同时公布导师的研究方向、科研课题等资料。然后,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及课题内容选择导师,形成师生的良好匹配[14]。

2.导师良莠不齐。一是导师的水平能力和责任心不一,真正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导师比例不高。因此,学校应当建立明确的导师制度,选拔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同时还应具有相对丰富人生阅历和严谨治学态度的教师担任导师。另外,可以聘请已退休的精力充沛、也想发挥余热的老师担任,因为退休教师阅历丰富、时间充裕,可以和学生更好地交流,这样可以缓解导师不足的矛盾[9]。二是由于才开始推行本科生导师制,许多导师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职责内容不了解,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欠缺,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的能力不足,因此要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导师的学业指导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导师培训制度,每年集中一段时间对导师进行专题培训,帮助其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书育人和学业指导的能力与水平[15]。

3.师生之间互动不足。导师制开始实行时,工作前期没有在导师、学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宣传、发动,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导师和学生的责任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很多导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主观随意性较大,工作不够规范。导师对学生没有约束力,而学生也缺乏和老师沟通交流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此,学校应出台相关章程文件,对本科生导师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工作范围、工作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3]。

4.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因为本科生导师一般都是由专业教师兼任,对其而言导师工作是兼职,在精力投入和工作热情上明显不如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又因为缺少考核,所以往往对导师工作敷衍了事、草草过堂[7]。为此,学校应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把导师工作纳入教师考评,导师在受聘期间应该享受导师津贴,导师工作应按指导学生的数量与质量计入教学工作量,成绩突出的导师应在年度评优、在职进修、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2]。

5.缺乏考核监督制度。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工作过程中,导师和学生匹配好之后,导师的工作往往游离于管理之外。学校、院系(部)缺乏对导师制实施过程的有效监督,在工作一个周期之后也没有像任课老师那样由学生打分和评价,导师和学生遇到相关问题也不知该向什么部门反映和询问。因此,学校和院部应设立专门的本科生导师工作组强化领导,建立相关的考核监督制度,将导师的聘任、培训及评价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导师制运行的规范性、有序性和有效性[3]。

本科生导师制作为一项提高本科生教育水平的重要举措在我国高校中仍处于试行阶段,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加强研究,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建立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具有各个院校自己特色的本科生导师制,才能推动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改革,使其能够真正在提升本科教学质量系统工程中发挥作用。endprint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李昕荣,张丹丹.本科生导师制的制度设计与实施要求[J].思想理论教育,2007,(7-8):173-176.

[3]沈佳丽.本科生导师制改进对策探究——以闽江学院为例[J].闽江学院学报,2013,34(1):114-119.

[4]马万辉,邓政,胡慧娥.实施本科学生导师制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J].湖南社院学报,2011,(3):73-75.

[5]马银戌.二类院校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意义和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3,13(1):92-95.

[6]柳一鸣,阎建辉,侯朝辉,等.本科生导师制的研究与探索[J].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5(4):83-85.

[7]孙新华,闵敏.本科生导师制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文汇,2012,(10):27-28.

[8]田茂军,罗惠缙.大学生导师制与大学生“三全”教育的实践[J].科教文汇,2012,(3):25-26,65.

[9]许星鸿.本科生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21):246,248.

[10]刘新英.本科生导师制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J].科教导刊,2012,(3):150,179.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

[12]朱瑞新,刘琦,曹志伟.本科生导师制现状及反思[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5):10-11.

[13]张贵.“导师制”究竟应该导什么[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4,2(1):19-21.

[14]徐艺萍.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创新团队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3,(1):10-12.

[15]董秀娜.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探索,2013,(2):72-73.

作者简介:蔡平(1955-),男,安徽合肥人,博士,教授,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园艺植物栽培与保护。endprint

猜你喜欢

导师制本科生教学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重在科学管理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
高职化工类学生试行成长导师制初探
让教授回归本科生课堂
我校加入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